分享

印度独立后,曾加入英军的百万印度兵都去哪儿了?

 恶猪王520 2023-02-16 发布于新疆

图片

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印度拥有着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纸面兵力。据统计,印度目前常备军约为145万人,为世界第三大武装力量。然而,这支庞大的军队却并非南亚次大陆动员能力的巅峰,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曾为宗主国贡献了250万士兵以及超过600万的后勤人员。那么,昔日几百万印度大军在战争结束后,都去哪儿了呢?

古老的殖民地,幼稚的军队

与英国对南亚次大陆展开的长达三百多年的殖民史相比,英属印度军队成立的时光非常短暂。在1903年军功卓著的基奇纳勋爵出任印度总督之前,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的武装力量事实上分别隶属于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这三个行省管辖区以及一些拥有有限自治权的土邦手中。

日后被画上征兵海报,指着每一个人高呼“大英帝国需要你”的基奇纳勋爵,看到印度充沛的人力资源,自然是两眼放光。毕竟,按他自己的说法,此前其指挥英军入侵苏丹和镇压布尔人起义的军事行动之所以损兵折将,就是吃了兵员不足的亏。所以,他当上印度总督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大刀阔斧地开展军事改革,力求把原先那些划地自守的治安部队,打造为可以在境外为英国人卖命的野战炮灰。

图片

基奇纳募兵海报,“大英帝国需要你”。来源/维基百科

基奇纳勋爵的改革遭到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凭借着伦敦方面强有力的支持,基奇纳勋爵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麾下的各路人马糅合成了一支名为“英属印度陆军”的“缝合怪”。为了展现自己的这一成就,基奇纳勋爵特意在1905年邀请时任王储的乔治五世访问印度,以检阅自己编练的“印度新军”。

在边境要塞拉瓦尔品第(今属巴基斯坦),英属印度陆军的各自精锐以骑兵在前、炮兵居中、步兵押后的阵容徐徐走来。一时倒也称得上军容齐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参与阅兵的部队,其指挥官均为英国人或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职业军官。步兵部队更会采取一个成建制的英国正规军与多个英属印度陆军部队混编的模式。

尽管依旧没能跳出殖民地炮灰的窠臼,经过基奇纳勋爵的一番调教,英属印度陆军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英国军队的重要助力,获取了英国的高度赞赏。为了鼓励他们继续卖命,英国政府甚至破除了早年间的政治偏见,特意为十二名死在战场上的印度官兵破天荒颁发了维多利亚勋章。

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印度士兵。来源/网络

然而,在英国政府树立的十几个“忠君体国”印度士兵楷模的背后,却是十余万印度青壮死伤的尸山血海。在战争中,印度士兵往往拿着最为低廉的军饷、吃着最为粗劣的食物,被英国军官驱赶向最为危险的战场。如在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所发动的“加里波利战役”中,一个编制514人的锡克族步兵营在很短的时间内损失了380人。

糟糕的生存环境令印度士兵选择揭竿而起,1915年2月15日,英属印度陆军第5步兵团怀着长期忍受恶劣伙食及可能将被调往前线的恐惧(实则是换防至香港)于新加坡大举哗变。新加坡军港之内停泊着法、俄、日等多艘协约国军舰,这些舰艇上的水兵所组成的“海军陆战队”以及当地的华人义勇军的武力威慑,最终令哗变的印度士兵返回了军营。

“新加坡兵变”发生后,拒绝承认自己御下无能的英国军方随即把锅甩给了德国,宣称是德国谍报机构煽动了这次兵变。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英国方面事后调查发现,不仅没有任何的德国间谍参与兵变,甚至当时被关押在新加坡的德国海军战俘被印度士兵释放后也拒绝参与行动。

正是源于“新加坡兵变”等一系列印度军队的骚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政府开始大规模裁撤英属印度陆军,取消了此前计划在英国本土部署印度军队的计划。讽刺的是,一战结束之后,进入英国本土的印度人数却极速上升,毕竟随着大量青壮的死伤,英国急需补充大量劳动力,是以大批印度劳工漂洋过海前往英国。当然他们之中也有很多人会被中途转卖,最终滞留在非洲、东南亚等地。

眼见大英帝国日益离不开南亚次大陆的人力资源,印度的精英也开始提出自己的诉求。在他们的鼓噪之下,英国政府对印度做出了诸多让步,其中便包括从印度青年中选拔出一批精英充作英属印度陆军的指挥官。此时,未来印度陆军元帅——科丹德拉·马达帕·卡里亚帕,便是这批最早的印度裔军官之一。

卡里亚帕的元帅之路

卡里亚帕出身于地处印度西南部的卡纳塔克邦,一些史料宣称他是农民之子。但从其父长期在当地税务机关工作来看,如果按照古老的种姓制度来划分,卡里亚帕家族已经可以被归入世袭担任军事和行政官职的“刹帝利”阶层了。

图片

卡里亚帕,迄今为止印度的两位陆军元帅之一。来源/大英百科全书

凭借着丰厚的家底,卡里亚帕的人生可谓顺风顺水。1917年,在大学里打腻了曲棍球和网球的他,毅然选择了投笔从戎。然而,还没等他受训完毕。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然结束。就这样,并无尺寸军功的卡里亚帕靠着学历上的优势碾压了一众百战之余的印度老兵。在军事学院完成了短暂的进修之后,卡里亚帕被以临时军官的身份外放到一线部队。

此时的卡里亚帕在英属印度陆军中的地位根本无法与英国军官比肩,却并不妨碍其成为英国军方作秀的工具人。1925年,英国政府安排卡里亚帕等印度裔军官进行全球巡访,以彰显英国宗主对殖民地原住民的教化和一视同仁。然而,在很多英国人眼中,身着军服的卡里亚帕依旧只是一个低贱的奴仆,甚至一个英国军官的妻子都能以卡里亚帕的名字太过拗口而为他取了个“Kipper”(烟熏鲱鱼)的绰号。

面对英国对自己“又黑又臭”的揶揄,卡里亚帕选择了唾面自干的隐忍不发。直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已经升任上校的卡里亚帕才公然发难,向英国政府控诉对印度裔军官的差别待遇。卡里亚帕此举看似无谋,实则却吃准了英国此刻深陷战争泥潭,不得不倚重印度军队的现实。更何况,此时卡里亚帕在军中已服役19年,门生故吏早已遍布军中。果然,卡里亚帕的控诉非但没有遭到英国军方的打压,反而一路高升。

有趣的是,卡里亚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担任的都是诸如“助理军需官”(AQMG)等副职,几乎没有独立指挥过任何作战部队。不过,既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鉴于卡里亚帕圆满完成各类后勤工作,英国政府还是在1945年6月授予其大英帝国勋章。

1946年,卡里亚帕晋升为陆军准将、并终于成为边防旅的旅长。不过,此时英属印度陆军已然出现了大批起于行伍的军事主官,加上战后急剧衰弱的英国政府急于从印度的防务中抽身,卡里亚帕数十年的履历很快被一些后起之秀所超越,如名为阿尤布·汗的上校,仅仅在卡里亚帕麾下待了不到一年,便也晋升为准将。几个月后,随着“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出台,选择加入印度军队的卡里亚帕和加入巴基斯坦陆军的阿尤布·汗分道扬镳,并在不久之后兵戎相见。

英属印度军队被印巴瓜分

1947年6月3日晚,全印广播电台播出了印巴分治的决定,通知人们达成分治协议,但并未公布具体分治时间。记者问及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印巴分治的交接时间,蒙巴顿张口就来:8月15日。

图片

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与甘地

蒙巴顿为什么选择这天呢?没有人知道,印巴双方事先也不曾得知具体的时间。总之,此时距离8月15日只剩72天,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机关、军队、资产和债务的“分家”,难度可想而知。分家这种事,从来都不光彩,印巴双方都急着和对方撇清关系,所以就连桌子、椅子、书本都要拆分,比如图书馆里的《大英百科全书》一扯两半,谁也不能拿走一本完整的书。

此外,关于英国当时对印度殖民的债务,也产生了分配的争议,巴基斯坦要求按人口比例分得25%,但印度只答应给5%。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巴基斯坦分得17.5%,而英属印度军队分割比例是2:1,整个南亚次大陆上的军队连同它所有的一切都要做出分割。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并于当日实现权力移交,英属印度成为“过去式”。对于印度军队来说,他们要面对的问题才刚刚开始。经历了数百年被殖民奴役历史的印度海陆空三军全部受英国控制,在印巴分治时又各自分家。到印度独立的时候,他们甚至都找不到一个能独领一军的将军,整个前英印部队里最大的印度籍军官是四个准将。一万多名英籍军官基本把持了师级以上的指挥岗位,是以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原英属印度军队总司令克劳德·约翰·埃尔·奥金莱克以英国人的身份留任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军队的总司令。

必须指出的是,此时英属印度军队的规模早已被急剧缩减。据统计,分家前夕的英属印度军队总兵力为1648772人,其中军官有32677人,内含英国军官12177人;在英属印度陆军中服役的英国军士更达49024人;英属印度本地士兵则为1533570人,其中又包括文职人员64321人。最终,印度陆军分到原英属印度陆军的南部、东部司令部下属的15个步兵师,19个装甲团,18.5个炮兵团和61个工兵团,外加6个军工厂。空军方面,印度分到7个战斗机中队,1个运输机中队。

在分家时,英国人能争则争,还耍了不少手段。比如,最有战斗力的10个廓尔喀步兵团则在印度和英国之间瓜分,印度得到了6个,英国则得到了其中的4个。

图片

1940年代的印度军队

在海军方面,英国人打了埋伏,原印度皇家海军21%的海军军官和47%的水兵选择加入巴基斯坦海军,结果便是经过战后裁员和印巴分治,新成立的印度海军的人员数量大减,只有672名军官和5008名水兵。

印度独立后,海军出现军官和专业水兵荒,是因为印度海军长期以来就是一支英国人领导的外国雇佣军,英国人不会亲手培养出一支有朝一日能够挑战英国海军的外国海军,印度海军中印度人军官数量少,军衔最高不过中校。水兵方面则是因为出于分化控制的考虑,关键专业比如枪炮、锅炉等专业的老兵都是旁遮普省的穆斯林,这些人在海军分家后全部投奔了巴基斯坦海军,印度海军只有信号兵队伍是完整的。

为了维持国防力量的运转,印度被迫向英国“借用”海军军官,即英国军官以签订合同的形式加入印度海军。最终,印度海军从英国海军“借用”现役的88名职业军官和61名海军准尉总共149人,以满足过渡期的用人需求。基于同样的理由,印度陆军从英国陆军借用了260人。

正是在这样独立又似乎没有完全独立的情况之下,印巴两国边境地带发生了大规模骚乱和冲突,宗教仇杀、饥荒、瘟疫等造成约百万人口死亡,1200万人无家可归。有700万人离开印度迁往巴基斯坦,同时,又有同样数量的人口从巴基斯坦迁往印度,这些人在大都市附近聚集,后来逐步形成规模庞大的贫民窟,造成了严重的治安隐患。难民占据了大街小巷,经过10多年才逐渐得以安置。

其中纠缠最久的是克什米尔地区,1947年8月,印度利用其分治时控制的克什米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该地区归属印度。在此期间,克什米尔的查谟地区有20万穆斯林居民被印度教徒杀害。10月下旬,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部落武装分子从北、西和西南分三路进入了克什米尔进行“复仇”,印度政府随即出兵克什米尔,10月27日,双方在各个城市发生激烈交火,此后从1947年至1971,印度与巴基斯坦围绕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爆发了三次战争。

在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身为印度空军飞行员的卡里亚帕之子在巴基斯坦境内被击落并俘虏,当时卡里亚帕虽然已然退休,但已经在巴基斯坦建立了军政府的阿尤布·汗听说那个俘虏竟然是老领导之子,当即命人将其释放。由此可见,南亚的战争不仅是打打杀杀,还有一些微薄的人情世故。

参考文献:
林承节:《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版。
[美]弗朗辛·R.弗兰克尔:《印度独立后政治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
[美]阿瑟·赫尔曼:《甘地与丘吉尔—抗争与妥协的政治史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版.
[美]芭芭拉·戴利·梅特卡夫:《剑桥印度现代史》,新星出版社2019年第1版。
END
作者 | 赵恺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彦文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