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个根本问题

 淘沙金 2023-02-17 发布于湖北

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否认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但是,对这一规律的了解还存在着很多的分歧。分歧主要在于这一规律是否包含发展过程的重复性。有些人认为这一规律只包含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继承性,而不包含发展过程的重复性。

他们不否认在有些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重复现象,但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的,最多是部分的,而不是普遍的,即并不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在某些过程中虽然存在着重复性,但并不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重复性。他们还提出了一些根据和反驳。

因此,他们认为发展过程的重复性不应该包含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因为辩证法的规律只能包含那些最普遍的东西。

文章图片1

另一看法与此相反,认为无论从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对这一规律的表述和举例,或从人类实践和科学发展所提供的材料来看,都不能否认一切发展过程都具有重复性。这种看法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所要说明的就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重复性(包括继承性),而不仅仅是前进性和继承性。我同意这种意见。

显然,问题不在于前进性,这是一致承认的,而在于重复性。现在我们就来考察一下是否一切发展过程都具有重复性,是否应该把重复性包含到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去。

列宁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曾作了一般的表述,因为他的表述道出了这一规律的基本之点。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他说:“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又说:“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仿佛是向旧的东西的复归(否定的否定)。”

文章图片2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了发展过程的两个特点,一是前进性,一是重复性。可以这样说,发展是前进和重复的统一,发展是在循环往复中的前进运动。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性质的说法,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是波浪式的前进运动。这种运动形式一方面区别于单纯的重复、循环,一方面区别于笔直的前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举的例子,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举的大量的例子,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以及其他著作中所举的例子,没有一个不是说明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重复性。没有必要再重复这些例子,为了说明这一规律,我们只引马克思所举的例子。

马克思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文章图片3

第三阶段(个人所有制,劳动者个人对消费品的占有)好像是对第一阶段(小生产者的私有制)的复归,这就是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基础上,即在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这就是前进性。

这里有没有继承性?当然有继承性,但继承性的出现并不需要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之间就存在着继承关系,每一次否定中都包括前进性和继承性。否定就是前进性和继承性的统一,而否定之否定则是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所举其他例子都是说明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重复性。否认发展过程的重复性的同志如何来解释列宁的表述呢?如何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所举的例子呢?

这不是抬出马克思主义文献来吓人,但是如果否认发展过程的重复性,就必须面对这两个问题。或者打消自己的看法,承认发展过程的重复性,或者提出有力的根据,修改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表述。很难有其他办法。以上可以算是对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根据。下面则提出一些事实根据。

文章图片4

中国革命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事实根据,这些事例在毛主席的著作中有大量的反映。毛主席在许多地方,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都谈到根据地的扩大应该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毛主席以波浪的一起一伏来比喻红军的一进一退和因而产生的根据地的扩大和缩小;根据地扩大了又缩小了,往复循环,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愈来愈扩大了。

为什么采取这种政策呢?因为这种政策是符合根据地扩大的规律性的,即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席所提出的这个实践和认识的规律,后来在他所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中被制定成为党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群众路线。

他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文章图片5

例子已经很多了。从这些引文中,我们还没有看见“否定之否定”这五个字,但可以说这几个字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如果真正把握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之点——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重复性,将发现这种现象是随处可见的。

例如土壤和植物在它们相互作用的无限循环中导致土壤和植物的改变;生物体经历着同化和异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不是简单的循环,在循环中,生物体成长了,壮大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私有制否定了公有制,而公有制后来又否定了私有制,但它不是原来的公有制,即原始公社制,而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公有制,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文章图片6

再例如货币转化成商品,商品又转化成货币,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在循环中就导致了资本的积累;工人阶级在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机成熟之前,总的说来,资产阶级是占优势的,但局部地说,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有时优势属于这边有时属于那边的,但工人阶级的力量通过这些曲折的道路就日益壮大起来了;在自由争论中,唇枪舌剑,往复辩难,而真理就越辩越明了;在思考问题中,以口问心,以心问口,往复循环,问题就越想越清楚了……这样的否定之否定的例子可以无限地举下去。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事实根据。

当然,这些根据未必足以使否认重复性的同志们心服,他们反驳说:我们可以承认你所举的这些例子中的发展过程具有重复性,但从此还得不出一切发展过程都具有重复性而且重复性贯彻过程的始终的结论。

他们举出例子说:原始公社到奴隶制,又到封建制,重复性在哪儿呢?难道将来会有某种私有制否定共产主义公有制吗?某种唯心主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吗?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说,要么承认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发展过程的重复性而否认其普遍性,要么承认其普遍性而否认它包含发展过程的重复性,非此即彼,第三条出路是没有的。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它推动我们更深刻地去研究这个规律,因而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过程,也是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