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胜败就在咫尺间——品味三大战役的若干细节

 兰博2000 2023-02-17 发布于湖南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早已尘埃落定,但其中的许多细节至今品味起来仍让人感叹不已。

为什么林彪在长春没有攻破的情况下却决定攻打更难打的锦州?为什么淮海战役由华野主打,但总前委成员却以中野首长为主?为什么傅作义在整个平津战役里无所作为?等等。这些问题,细究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这里就三大战役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些探讨,希望给朋友们理解三大战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提供一些启发。

1.先打下长春会怎样?

在东北地区进入战略决战时期,是打长春还是打锦州,毛主席和林彪各执己见,最后是林彪同意打锦州,从而揭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目前主流的说法是林彪因为没有攻下长春,才决定听毛主席的指示南下的。我以为,这个说法缺乏军事常识。

长春以当时东北野战军的实力是完全可以被攻下来的,但又绝对不能最先攻下来。为什么?

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失败已成定局,由北向南只剩下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孤立的城市。国民党的最佳选择是主动撤出东北,这也是蒋介石最想要做的事。但就是迟迟无法行动。为什么?

因为长春的10万守军无法撤出。如果不管长春,置长春10万守军于不顾,主动放弃沈阳,将沈阳军队撤到锦州,这将会给整个国民党军的心理以沉重的打击,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卫立煌都不愿承担这个主动放弃部下的道德责任。因此,蒋介石和卫立煌都希望解放军能最先打下长春,这样他们就解套了,放弃沈阳后撤到锦州就心安理得了。

林彪作为聪明的军事家,完全知道长春已经成为东北国民党军的鸡肋,因此,他攻打长春的目的只是希望沈阳国民党军能去援助长春,甚至接应长春撤退,他好借机消灭沈阳援助长春的国民党军主力,达到更多消灭东北国民党军的目的。但卫立煌深知林彪意图,就是不去解救长春。这样一来,东北战场就僵持住了。

这就是林彪攻打长春并不积极的原因。但要改打锦州,林彪也是很难下定决心的。因为打锦州与打长春不同,长春是完全被孤立情况下的围点打援,胜算在握;锦州是攻点打援,强敌环伺,黑虎掏心,只有在在短时间内拿下锦州,才能腾出手来打援,实现各个击破。但多短时间内能拿下由10万人防守的锦州呢?没有先例可寻,林彪心里没有底。

那么,是什么事帮助林彪下决心的呢?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用10天时间攻克济南,消灭守敌10万人。有了这个先例,林彪心里有了底,这才下决心南下北宁线,攻打锦州。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攻打10万守军以上的城市攻坚战只有5次,这就是济南、锦州、天津、太原和上海。在5次攻坚战中,攻打锦州是中心开花,确实是最惊险的一次,其困难程度可与孟良崮战役媲美,但锦州战役比孟良崮战役规模要大得多,是战略性的决战。

因此,林彪在攻打锦州上的犹豫还不能仅仅用怯战来解释。

2.如何理解“准备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

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攻打锦州的战役已经全面展开的时候,林彪得知国民党组织的东进兵团正在葫芦岛集结,准备救援锦州后,决定放弃攻打锦州,并说了那句著名的话;“我准备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

不少人都以为这是林彪谨慎过度,其实林彪的谨慎不是没有道理的,形势确实很严峻。国民党的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如果快速救援,锦州又无法迅速攻下,势必造成东北野战军的被动局面。所谓一桌饭,是指林彪准备的是攻锦州和阻击西进兵团;来了两桌客人,是又加上了东进兵团这个不速之客。

但林彪为什么最后还是决定攻打锦州了呢?不少军史资料认为是罗荣桓和刘亚楼苦劝的结果,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让林彪改变主意的主要原因是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无意快速救援,绕道彰武,在那里徘徊不前,减轻了锦州东面的防守压力,使林彪可以抽出部队全力攻打锦州。而东进兵团要集结完毕还需要一些时间,无法在较短时间里全力驰援锦州。

这样算起来,西进兵团姗姗来迟,原来准备的一桌客人只来了半桌客人,而东进兵团全部到齐还需要一些时间,已到葫芦岛的兵力只有计划的一半,不速之客也只来了半桌,两个半桌加起来还是一桌。只要西面守住塔山,扛住东进兵团先到达部队的进攻,再快速拿下锦州,仍然是胜券在握。

为什么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没有迅速西进驰援锦州呢?因为廖耀湘认为驰援不是最佳选择,他要等待林彪攻打锦州筋疲力尽时再全军而上,给林彪致命一击。

廖耀湘的这个决策是有依据的,那就是范汉杰宣称他能坚守锦州15天以上。国民党锦州会战的基本构想都基于范汉杰的这个自信。于是,廖耀湘在彰武徘徊5天,他的士兵们还借机把东野储藏在那里的粮食衣物倒卖到沈阳,发了些小财。

东进兵团也是按范汉杰能守锦州15天以上的设想陆续到葫芦岛集结,以东进兵团到齐后的实力,攻下塔山救援锦州应该是毫无问题。可惜,林彪没有给东进兵团充裕的时间。要不是东进兵团先到的部队轻敌,认为塔山无险可守,唾手可得,想抢头功,轻率发起进攻,东进兵团可能连进攻塔山的机会都没有。

实际上,真正进攻塔山的国民党军只是东进兵团计划兵力的一半都不到,估计是5个师的兵力。进攻很卖力,但防守更顽强,无奈后援不力,结果塔山没有攻下来,进攻的国民党军却损失惨重,号称赵子龙师的独95师损失三分之二,三个团只剩三个营,彻底被打残。等东进兵团5个军全部到达葫芦岛,进攻塔山已毫无意义,因为锦州早已被攻破。

随后,东进兵团的救援计划变成了尴尬的逃跑行动,东进兵团到齐后如果不迅速撤退,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毛主席和党中央已经盯上这块送上门来的肥肉,建议林彪西进消灭东进兵团。但林彪不愿放弃游走在辽西旷野的廖耀湘西进兵团,决定返身去关门打狗。东进兵团这才有可能从海路安全撤退,这也是杜聿明到东北战场唯一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

因此,林彪用7天时间(算上锦州外围作战)攻下锦州,是锦州战役胜利的关键。国民党的失败就在于既不知彼也不知己,范汉杰在知道济南被攻下只用了10天时间的情况下,还认为自己能守住锦州15天以上,真是自信到了自大程度,只有认为自己比王耀武强很多,锦州城防比济南城防坚固很多,而东北野战军的战斗力比华东野战军差很多的人才会有如此不切实际的幻想。

林彪攻打锦州时的两次犹豫和两次下定决心,无疑是他根据敌我双方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出的正常反应。作为最高统帅,毛主席从战略上考虑打锦州是最佳选择;而作为战役指挥员,林彪考虑的是把这种选择落实到行动上,必须精打细算。辽沈战役的成功,应该是毛主席和林彪珠联璧合配合的结果。

3.也谈淮海战役总前委问题

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有多大?一直存在争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总前委对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战役组织和战役推进上并没有起到整体领导和组织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作战,因为淮海战役地跨华东和中原两大战略区。

其实,早在1948年3月洛阳战役,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就已经联合作战,随后的宛东战役、豫东战役,两个野战军一直是配合作战的。如何协调两大野战军的指挥,早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考虑中,关键是由谁来指挥?在军事实力上,华野强;在领导成员方面,中野强,邓小平、刘伯承在党内和军内的地位高于陈毅、粟裕和谭震林。本着党指挥枪的原则,毛主席还是决定由中野首长统一指挥两个野战军,为此,调陈毅去中野做第一副司令员,职位排在邓小平、刘伯承之后,屈居第三位,这样安排,两大野战军在联合作战时指挥华野就顺畅了。这就可以理解淮海战役总前委5人中,华野的粟裕和谭震林不是常委的原因了。

总前委之所以没有起到总体指挥的作用,在于淮海战役的发起并非解放军有计划组织的。虽然毛主席已经确定淮海战役的目标是黄百韬,任务主要由华野完成,但还没有具体落实时,黄百韬突然开始后撤。事出突然,华东野战军只能先行一步,围住黄百韬再说。

淮海战役总前委是在华野围住黄百韬,黄维从华中驰援,需要中野配合阻击的情况下成立的,此时淮海战役已经开始10天了,加上总前委成员处在分散状态,当然无法从整体上指挥调度整个战役了。随后,淮海战场形势变化很快,统一指挥就更无从说起了,总前委也就只能起到协调两个野战军的作用了。等到5位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第一次聚首时,淮海战役已经结束,他们讨论的已是渡江战役事宜了。

淮海战役的总体设想和组织只能由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来进行了。粟裕作为淮海战役第一线指挥员的作用也充分显示出来了。

4.杜聿明的“围魏救赵”方案能翻盘吗?

杜聿明在东北“观礼”完东北国民党军覆灭以后,又被蒋介石派到了徐州接替刘峙指挥,此时,黄百韬已经被牢牢围在碾庄无法动弹。

如何解碾庄之围?杜聿明提出了一个“围魏救赵”的办法,那就是置碾庄于不顾,全力救援黄维,击溃或消灭中野,逼华野救援中野,如果华野不撤碾庄之围,就携黄维兵团,共解碾庄之围,同时消灭华野。这个构想被一些人叹为奇谋,很为其没有实施而感慨。其实,杜聿明的这一构想仍然是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异想天开。

首先,置黄百韬于不顾就是等于放弃黄百韬,杜聿明指望黄百韬能坚持半个月以上,而实际上,华野从包围黄百韬到彻底消灭他只用了11天(总攻用了3天)。

其次,杜聿明的击溃或消灭中野的设想简直是超级富有想象力。从解放战争开始,国民党军就从来没有歼灭过师以上整建制的解放军,想一下子把中野20万人消灭掉,脑残不到非常严重程度想不出来。

杜聿明的设想唯一可能的后果就是增加了解放军后来歼灭黄维和杜聿明两个军事集团的不确定性。如此而已。

我认为,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方面从最高统帅蒋介石到各级指挥官,都表现出了盲目到极点的乐观,堪称自恋狂,在战略上认为三个月可以彻底消灭解放军;在战术上一次又一次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从孟良崮战役的中心开花到锦州战役的东西对进,从天津自认为可坚守半年(实际上只守了29个小时)到上海自认为可坚守一年(实际上只守了15天),都是在自我陶醉,结果证明全是瞎扯。

杜聿明在国民党军中也算是难得的将领了,但在蒋介石的瞎指挥下,也是昏法十三章,找不到北了。国民党在军事上的失败就是他们从不承认失败,一直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的每次失败都是偶然因素造成的,他们一定会反败为胜,结果是越败越惨,最后满盘皆输。

5.傅作义的政治幻想影响了他的判断力

东北全境解放后,解放军的下一个解放目标肯定是华北,但作为国民党军华北地区最高长官的傅作义却出奇地镇定自若,没有丝毫慌张,一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样子。

一方面,傅作义对蒋介石说,东北野战军还要休整,最快也得三个月以后入关,有时间准备应对;另一方面,傅作义却悠游度日,什么军事应对措施也没有安排。难道他有什么神仙法术,会撒豆成成兵,与解放军对抗吗?

傅作义在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中应该算是佼佼者,不会不清楚东北解放军入关后对华北的军事压力将是毁灭性的。从军事角度看,傅作义只有三个选择:一是坚守平津做困兽之斗,成为国民党政府的烈士;二是遵从蒋介石的安排,率兵南撤,去做空头的东南军政长官;三是西撤归绥,待机而动。但这三个选择傅作义都没选,他的选择似乎是坐以待毙。傅作义究竟要干什么?

傅作义要玩一场政治游戏。此时的傅作义早已看出蒋家王朝已经不可救药,他绝不会为其殉葬。他要另谋出路,利用自己手中的50万大军和北平、天津两座城市,与共产党讨价还价,争取在中国未来政治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开始研究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琢磨共产党方面对未来政治格局的安排会是怎么样,如何让共产党承认自己手中的牌价值不菲。但他的这个算计实在是一厢情愿。

早在1948年元旦,毛主席就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这表明了共产党统一中国的意志已经不可动摇,共产党不会允许任何势力分庭抗礼,建立国中之国的。所以,共产党对傅作义和平建议的回应就是傅作义方面“军队解放军化,政府解放区化”,没有商量的余地。

傅作义认为这种和平就是投降,自己实力雄厚,心有不甘,一直犹豫不决。为了让傅作义清楚认识到他的实力在共产党看来不值一提,毛主席也不含糊,先是将被困在新保安的傅作义嫡系35军歼灭,后是用29小时攻下天津。傅作义一直认为天津固若金汤,能坚守半年以上,结果是如此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只能选择北平和平起义了。

傅作义作为一个军事家在国民党将领中是非常优秀的。解放战争初年,他的偷袭并最终占领张家口,是一个杰作。和主动放弃延安相比,张家口的被迫放弃对解放军来说显得有些苦涩。但傅作义作为一个政治家就有些跛脚了,军事判断力和政治判断力毕竟是两回事。否则,35军就不会被歼灭,天津也不会被打烂。陈长捷好长时间怨恨他,他也只能百口莫辩。

军事家玩政治,只能被政治所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