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大战役经过和双方的伤亡

 温柔开心手 2014-09-01

一、三大战役的伤亡情况估计
              1、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反正及投诚6.49万人,起义2.6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
              (解放军阵亡14009人,伤53328人,失踪1874人,共69211人)


              2、平津战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其中平津战役纪念馆有解放军方面阵亡名单6639人)

              3、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国民党军被俘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双方伤亡比为4.06:1。

              由以上资料可见,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方面共伤亡24.4万人,其中阵亡4.66万人;国民党方面估计总伤亡25万左右,阵亡人数应该在5-7万人左右(基于国方是败方,伤员救治条件远差于解放军方而估算)。
              双方合计共伤亡50万人,其中阵亡10万人。以上估计均不包括老百姓的伤亡情况。


二、解放战争的伤亡情况估计
              由于战争跨度大,自然难以估计。只能根据三大战役情况推算。据官方记录,解放战争共消灭国民党军807万人,其中毙伤171万人,根据上面经验推算,其中阵亡约30多万人。解放军方面伤亡130万人,其中,牺牲26万人,失踪和被俘19万人。
              估计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军共有300多万人伤亡,军人死亡60多万人。平民直接死于战争的人数估计在50-100万之间。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十分有利,党中央、毛泽东决定从东北战场开始同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决战。这三次大的战略决战结束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消灭殆尽,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

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艰苦的转战,到1948年夏秋,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战局。东北97%的土地面积和86%的人口已获解放,东北解放区工农业生产发展。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100余万人,装备改善,士气高涨。

而东北国民党军由于连连受挫,损兵折将,55万余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长春、沈阳的陆上补给线全被截断。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力量对比,东北人民解放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国民党军,已经有实力争取一战而消灭全部敌军,解放全东北。

面对东北非常不利的形势,蒋介石很焦虑。为了保存力量,曾考虑放弃长春、沈阳、打通铁路交通线,把沈阳主力转移到锦州,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东战场;但是又顾虑放弃东北,将会在政治上、军事上产生严重后果,因而,是撤是守举棋不定。

在蒋介石对东北抉择犹豫不决的时候,毛泽东从有利于全国战局的发展,有利于东北早日解放着眼,做出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路,把作战重心放在锦州,而置长春、沈阳两地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由沈阳来援之敌的战略决策。并号召东北人民解放军,要树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沈阳敌军全军来援时敢于同他作战,将其就地歼灭。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至山海关段铁路发起攻击,至10月1日,攻克锦州北面屏障义县和锦州南面的高桥、塔山、兴城,孤立锦州。锦州是山海关内外陆上交通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蒋介石接到东北'剿匪'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的告急电后,立即从南京飞到北平、沈阳,经过精心谋划,决定集中22个师,组成东西两兵团,分别从锦西、沈阳出动,东西对进,夹击围攻锦州的东北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获悉国民党军增兵锦西后,担心担负阻击任务的兵力太少,阻挡不住,因为两锦之间距离仅为50公里,担心打锦州的部队陷入敌人内外夹击之中。于是在10月2日22时致电中央军委,提议回师打长春。但过了不多时,他又报告中央,决心仍然打锦州,并调整了兵力部署。

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收到林彪的报告后,立即复电,重申必须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并且指出,'回头打长春那更是绝大的错误想法,因为你们很快就放弃了,故在事实上未生影响。'

按照新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以2个纵队7个师和炮纵主力,组成北突击集团,以2个纵队6个师组成南突击集团,以1个纵队组成东突击集团。从10月9日开始,从北、南、东三个方向对锦州发起攻击,扫清外围后,于10月14日10时发动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攻克锦州,全歼守敌10万人,俘虏范汉杰。

在攻击锦州的同时,东北野战军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分别在彰武、新立屯和塔山地区,进行了防御作战,尤其是塔山阻击战,激战6昼夜,击退'东进兵团'数十次猛烈进攻,坚守住了阵地,涌现出了'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等英雄战斗集体,为攻克锦州赢得了时间。

锦州解放后,东北战局急转直下。10月15日,蒋介石又飞到沈阳,严令东北'剿匪'副总司令郑洞国率部向沈阳突围,郑洞国迫于蒋介石的压力,决定10月17日行动。但他没有料到,在人民解放军的争取下,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所部于这天起义了,突围计划破产。19日,新7军军长李鸿率部放下武器。郑洞国被迫于21日凌晨走出指挥部中央银行大楼向解放军投诚。长春和平解放。

与此同时,'西进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在蒋介石督催下,于10月20日由彰武、新立屯地区南下,企图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掩护沈阳国民党军沿铁路线撤入关内。10月21日对黑山、大虎山发动攻击,遭遇解放军的顽强抵抗。

毛泽东电告林彪、罗荣桓,蒋介石仍然不改变锦西沈阳两路向你们寻战的方针,对我军来说是很有利的,在此种情形下,你们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甚为正确,'望即本此方针,即刻动手部署,以全歼廖兵团为目的。'

黑山、大虎山阻击战鏖战正急之时,东北野战军攻锦州得胜之师迅速回头,犹如飞将军从天降,从南北两翼钳击合围廖耀湘兵团。廖耀湘进攻黑山、大虎山受阻后,乃改变计划向营口方向撤退,企图从海上逃走,但途中又遇解放军的拦截,不得已分成两股向沈阳方向突围。由于指挥错乱,部队来往调动,陷入一遍混乱。这时坐在北平指挥的蒋介石获此消息后说:'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嫡系部队被围歼而无可奈何。

从10月26日4时起,东北野战军在绕阳河以西、大虎山以东、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区域内,展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空前大规模的围歼战,至28日5时,歼灭廖耀湘兵团5个军12个师10万余人,其中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新编第1、第6两军,俘虏廖耀湘,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惊悉廖耀湘兵团被围歼,知道大势已去,乃匆忙乘飞机逃离沈阳,由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统一指挥沈阳残部14万人继续顽抗。东北野战军乘胜于11月2日解放东北最大城市沈阳和营口。锦西、葫芦岛地区的国民党军,在廖耀湘兵团被围歼时,未敢北进增援,沈阳解放后,于11月9日乘船从海上逃走。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以伤亡近7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2.7万人,取得震惊中外的胜利。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力量。辽沈战役,加上当时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良,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劣。

据此,毛泽东指出,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算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1948年11月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实现了。

东北野战军之所以能在52天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就其战役组织指挥来说,主要是坚决贯彻执行了以主力南下北宁路的作战方针;集中两倍半于敌的兵力,迅速攻克了战略枢纽锦州;攻锦州后迅速回师合围了廖耀湘兵团;在合围的同时,乘敌慌乱,猛烈进行穿插分割;同时把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密切结合起来,争取了一部分敌军起义,加速了战役胜利进程。

奠定全国战局——淮海战役

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刚刚结束,第二个大战役--淮海战役,又在黄淮平原展开了。

集结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郑州至连云港段,津浦铁路薛城至蚌埠段的国民党军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集团,是蒋介石的最大、最强的战略集团,担负着拱卫首都南京的重任。

自从东北卫立煌集团全军覆灭后,蒋介石发现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有联合作战,求歼刘峙集团的动向,又鉴于该集团当时所处态势不利,于1948年11月4日派其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研究作战方针,决定'暂取战略守势',进一步收缩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并把原归'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黄维兵团东调,增加徐蚌战场兵力,准备同人民解放军会战,如果形势不利,则依托淮河阻挡解放军南进。蒋介石在徐蚌地区集中的兵力,连同战役中调来的,为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82个师,总兵力达80万人。

歼灭刘峙集团,夺取徐州,人民解放军统帅部早就筹划了。1948年7月,提出'冬春夺取徐州'的设想。9月攻克济南后,同意华东野战军乘胜举行淮海战役,歼灭刘峙集团右翼劲旅,位于徐州以东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进而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

由于辽沈战役胜利,由于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后东进,即将与华东野战军会合,这些全局的、战役的有利条件,于11月上旬,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由华东、中原两军联合作战,全歼刘峙集团于淮河以北。

毛泽东说,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而且第一步歼灭该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他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毛泽东要求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参战的23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及中原、华东、华北一部分地方部队,共60万人,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指挥下,争取全胜。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华东野战军按照预定计划,向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发起攻击,但该兵团已离开新安镇沿铁路西撤。华东野战军立即改变部署,展开猛烈追击、截击。就在黄百韬兵团要缩回徐州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根据华东野战军的布置,于8日率3个师在徐州东北的贾汪、台儿庄起义,为人民解放军迅速截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至11日,黄百韬兵团4个军被包围在以碾庄圩为中心的1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另一个军在运河窑湾被歼灭。黄百韬依托工事顽强抵抗。华东野战军适时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从11月16日开始发起总攻,激战至22日,全歼黄百韬兵团,兵团司令官黄百韬自杀身亡。

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同时,中原野战军在徐州以西、以南发动攻势。11月16日凌晨攻克徐蚌间战略枢纽宿县,隔断徐蚌两敌的联系,使徐州刘峙集团陷于完全孤立。

黄百韬兵团被歼,徐蚌交通被截断后,蒋介石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决定以徐州的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沿津浦路向南,以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由蚌埠向北,以黄维兵团由蒙城向宿县方向进攻,三路会师宿县,打通津浦路徐蚌段。

黄维兵团约12万人,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装备好,战斗力强,其中的第18军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用来解徐州之围的生力军。11月23日,兵团司令官黄维不待徐州、蚌埠两路同时行动,就迫不及待地挥师向浍河南岸南坪集解放军阵地发起攻击,形成单独前进的孤立突出态势。

淮海前线总前委常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认为歼击黄维兵团的时机很好,决心先打黄维兵团。毛泽东完全同意先打黄维,指示'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11月25日至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全部和华东野战军一部,将黄维兵团包围歼灭以双堆集为中心的地区内,俘虏黄维。

当黄维兵团陷入重围,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三路会师宿县计划破产后,11月30日蒋介石把徐州'剿匪'副总司令杜聿明召到南京,经过密商,决定放弃徐州,由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绕经萧县、永城大路南下,接出双堆地区的黄维兵团,退守淮河以南。但是,杜聿明集团30万人一出徐州,就乱成一团,争相逃命。华东野战军立即展开围追堵截,12月4日将其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

12月6日,孙元良按照杜聿明制定的突围计划,在邱清泉、李弥临时变卦不突围的情况下,单独突围,结果被人民解放军歼灭,孙元良只身脱逃。杜聿明集团陷入内缺粮弹,外无援军的绝境。

这时,战略决战的第三个大战役--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地区国民党军南下,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对杜聿明集团实行'困而不歼'。从12月16日起至1949年1月5日止,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同时对被围困之敌,展开猛烈的政治攻势。

1月6日16时,华东野战军集中10个纵队,编成东、北、南三个突击集团同时对敌发起总攻。至10日16时,全歼杜聿明集团,击毙兵团司令官邱清泉,俘虏杜聿明,李弥乘天黑化装潜逃。

淮海战役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少于国民党军的情况下,自己伤亡13万余人,取得歼敌55.5万余人的伟大胜利,就其组织指挥而言,主要是及时把握了决战时机;正确选定了主要突击方向;先分割,后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根据战场情况变化,替换作战样式,实行大规模运动战与大规模阵地战相结合。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获得解放,使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完全置于人民解放军的炮火之下,使蒋介石的精锐兵团丧失殆尽,从而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改写平津历史——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全境获得解放,强大的东北野战军已成为战略机动力量,随时都可参与其他任何战场作战。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时刻都面临着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的联合打击,因此,傅作义集团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是坚守还是撤退,徘徊不定。

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讨华北作战方针,蒋介石想叫傅率部南撤,以加强长江防线,于是以委任傅为'东南军政长官'相诱。然而傅作义则顾虑重重,担心南撤后自己的嫡系部队被蒋介石吞并从而成为光杆司令,遂提出坚守平津的主张。

同时,蒋、傅都估计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需经3个月至半年休整方能入关。于是蒋、傅商定在华北采取'暂时固守平津,确保塘沽海口,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傅作义根据这一方针,将其42个师(其中傅系17个师,蒋系25个师,总兵力约50余万人),作了如下部署:以8个师(傅系)在第11兵团司令官孙岚峰指挥下部署在张家口防区,以保持西撤绥远的通路;以18个师(蒋系、傅系各9个师)在傅作义直接指挥下,部署于北平防区;以16个师(全是蒋系)在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下,部署于天津塘沽防区。

这样,傅作义的全部人马,便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摆成一字长蛇阵,这个长蛇阵的特点,蒋系部队控制北平以东,傅系部队控制北平以西,必要时可以各自撤逃。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委,根据辽沈决战后的形势,估计傅作义下步行动有三种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弃平津,傅系部队撤逃绥远,蒋系部队撤江南;三是放弃平津,所有部队都撤至南京一带。

1948年11月中旬,淮海战役已经发起,黄百韬兵团将迅速被歼,在人民解放军胜利威胁下,中央军委又判断傅作义所部有可能将其全部或一部海运江南,如果真如此,则将增加尔后作战困难。于是军委决定:应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就地歼灭;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会同华北军区部队共百万人发起平津战役。

战役的基本方针是: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地区,先完成战略上的包围和分割,尔后先打两头(张家口、新保安和塘沽)、后取中间(北平、天津),以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手段,就地全歼傅作义集团。实现这一方针的关键是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

为此,中央军委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是令太原前线徐向前兵团缓攻太原,使傅作义不致感到孤立;二是令华北军区杨成武兵团撤围归绥,包围张家口;三是令华北杨得志兵团由阜平进至涿县,准备出击平绥线;四是令东北野战军不顾疲劳,结束休整,立即入关作战。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80余万之众,以荫蔽动作开始入关,部队分兵三路,夜行晓宿,边开进边动员,于12月初越过长城后分别由喜峰口、冷口和山海关入关。为了迷惑国民党军,新华社及东北广播电台,两周内不断播发四野在辽沈决战后祝捷、庆功、练兵和林彪尚在沈阳的消息。

11月29日,杨成武兵团3个纵队包围了张家口,从而拉开了平津战役帷幕。紧接着,各部队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方针,华北杨得志兵包围了新保安;东北野战军3个纵队包围了北平,2个纵队隔断了平津联系。随后,又以7个纵队包围了天津,隔断了津、塘联系。从12月21日开始平津战役进入了各个歼敌阶段。为了统一指挥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作战,中共中央于1949年1月10日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总前委。

12月22日,华北第2兵团在杨得志指挥下,攻克新保安,全歼傅部嫡系第35军。军长郭景云自杀毙命。35军的覆灭,使张家口守军闻风丧胆。23日至24日,杨成武兵团和东野第4纵队,一举攻克张家口,歼敌5.4万余人。1949年1月初,东野集中5个纵队和特种兵,共34万人,在刘亚楼指挥下,准备攻克天津。

天津守军为该城警备司令陈长捷所部两个军10个师共13万余人。攻城部队在充分的准备后,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的战法,将主攻方向选择在天津城中部的东西两侧。为了迷惑敌人,刘亚楼和陈长捷斗智斗勇。他在接见陈长捷派出的谈判代表团时,有意将谈判地点选在城西北的北仓,佯示指挥所设在城北。入夜,又在北郊组织重炮试射,进行威力侦察。还派出部队在谈判代表经过之处构筑工事。这些措施,给陈长捷造成了错觉,使他确信解放军主攻方向就在城北,并将防守主力置于津北地区。敌人的错误判断给攻城突破创造了条件。

1月13日,陈长捷拒绝和平解决天津问题,攻城部队于14日至15日一举攻克天津,全歼守军并活捉陈长捷。17日,解放塘沽。

天津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将云集北平地区,使北平傅作义集团陷入绝境。这就是说,对天津有力的军事打击,为和平解决北平创造了有利形势。此时,傅作义一再派出代表和平津线前线司令部代表谈判。

经过三次谈判于1月21日双方草拟并签署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协议书规定:从1月22日起双方休战,北平城内驻军25万人移驻城外,到达指定地点实行整编。至1月31日,傅部全部开出城外,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