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精要 (四气调神)9.3.4.(四季阴阳之养)

 感悟_johnson 2023-02-17 发布于福建

宏五学堂 2022-01-20 04:29
内经临床精要 (四气调神)9.3.4.(四季阴阳之养)音频:00:0009:18

【经文分析】

本段经文通过天地四时阴阳逆乱失常对自然万物所造成的灾害,以及养生违逆四时阴阳的不良后果,进一步说明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意义。

1.四时阴阳逆乱,则万物生机灭绝

经文指出天地阴阳逆乱,升降失常,天之阳气闭塞于上而不下降,地之阴气郁积于下而不上升,则天空昏暗,日月无光,恶气大发而白露不下,贼风数至,暴雨数下,酿生自然灾害。万物受其伤害而天亡。人作为自然界万物之-一,面对自然界阴阳逆乱,而致的灾害性气候,亦与其他生物一样,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只有善于养生的人,能够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则真气坚固,即使遇到灾害性天气,亦因具有承受和抗御能力而不受其所伤,"生气不竭"而"身无奇病"。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这是从反面角度提示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以保养正气的重要意义。

至于本节经文,丹波元简《素问识》认为"与四气调神之义不相干,目文意不顺承,疑他篇错简也。"但寻究经文义旨,一在干说明四时阴阳失序而造成的恶劣气候环境对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生物的伤害。这对当代所注重的环境保护观念颇有启发意义。另一则说明能

够顺应四时阴阳,慎避虚邪贼风,则可内养正气,防止恶劣气候环境对健康的危害。则亦并非与"四气调神"之义绝不相干。

2.四时阴阳为万物之根本

天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原则,人身之气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呈现与四时同步相应的生长收藏节律,才能"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而要保持这种与四时阴阳同步消长节律,就必须懂得养生之道,"春夏养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养收、养藏)"。如果违逆养生之道,不懂得"四气调神",因时制宜以顺养自身生长收藏之气,则"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因而本节经文系从四时阴阳为万物根本的角度,强调养生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保持自身生命活动与自然节律的一致性,可以说是从理论上对"四气调神"养生法则的阐发和强调。

【临床运用】

经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原本意义在于提示四时养生法则,春夏阳气用事,故养生必须顺应春天少阳生长,夏天太阳茂长之气;秋冬阴气用事,秋冬必须顺应秋天少阴收敛,冬天太阴闭藏之气。如此才能使人身阳气与自然界四时之气保持生长收藏的同步规律,其具体养生措施则如本篇第一段所言的"春三月"、"夏三月"等四气调神方法。

后世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不仅从养生角度理解和运用,更引申发挥为治疗上的阴阳调补方法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由于理解和运用的不同而提出两种看似对立,但实则一致的具体方法。

1.春夏直接补阳,秋冬直接补阴

张景岳《类经·养生类》中谓∶"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谓从其根也。"即春夏直接补阳,秋冬直接补阴的方法。这一方法秉春夏阳气生发,秋冬阴气敛藏之机。直接进补,如运用得当,不论养生食补还是治病药补,均可收到良好疗效。通常所谓冬病夏治,即是这一方法。应用最广、收效最显著者,则是三伏天天灸法,近年来不仅过敏性疾病,对于肺脾肾阳气虚衰者,亦每有应用。至干秋冬养阴,虽然论者不多,但对于阴虚火旺者,秋冬进食滋阴补血、益精固摄之品,效果亦常更为显著。

2.春夏养阴以长阳,秋冬养阳以化阴

这是根据阴阳互根理论而提出的间接补益阴阳方法。王冰注谓∶"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干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盖因春夏补阴,阴壮则阳气生发有源,且阴能涵阳而"阳气不极(不亢)";秋冬补阳,阳壮则生化功能旺盛,饮食水谷精微自能化生精血而"阴气无穷"。些人之所以在秋冬进衣补而效果甚佳,亦正以此。面春夏养阴。更是进补者所喜用、常用的方法。

总之,上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两种不同理解和方法,都是临床运用补法的经验积累,体现了临床上对阴阳理论的灵活运用。其中,春夏直接补阳,秋冬直接补阴的方法比较活宜干单纯阴虚、阳虚者的补益。而春夏养了长阳F。秋冬养阳以化阴的方法,则活宜干阳

阳两虚,因阴虚阳失所养,阳虚显著者,或因阳虚不能化生阴精而阴虚明显者,辨证准确,则法虽不同而效果均佳。

医案举例

1.《临证指南医案·虚劳》∶某,阴阳二气不振,春初进八味,减桂之辛,益以味芍之酸,从阳引阴,兼以归脾守补其营,方得效验。兹当春升夏令,里虚藏聚未固,升泄主令,必加烦倦。古人谓寒则伤形,热则伤气,是当以益气为主,通摄下焦兼之。仿《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法,非治病也,乃论体耳。夏季早服青囊斑龙丸方法∶鹿茸、鹿角霜、鹿角胶、赤白茯苓、熟地、苁蓉、补骨脂、五味子;晚服归脾去木香,加枸杞子。

按语 本例为阴阳两虚,阴精不能长养阳气,故春令阳气生发之时,阴阳二气仍然不振而烦倦等气虚病候更甚。叶氏秉《内经》"春夏养阳"之旨,用斑龙丸为主配合归脾丸直接温补脾肾阳气,阳气得补,非唯烦倦等元气虚衰病候可解,且促进其生化功能而阴精亦得以间接补益。

2.《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薛生白医案精华》;当夏季反复变幻,因天地气机大泄,身气久虚,无以主沉,故见病治病无功,而安中纳下每每获效。入秋常进附子七味丸颇合。今秋分节,天气降,地气收,缘久热伤气,体虚未能收肃,是以肢节时寒,头巅欲冷,无非久病,诸气交馁。斯外卫之阳少护,体液暗耗,则血脉不营,而阴乏内守,凡此皆生气之浅鲜也。急当温养益气、填补充形,使秋冬助其收藏,预为来春生发之用。《内经》有四气调神之训,今投药亦当宗此旨。鹿胎、羊内肾、黄狗肾、肉苁蓉、大熟地、茯神、五味、湖莲肉、人乳粉、柏子霜、紫河车、青盐、地黄捣为丸,人参汤送。

按语 本例与上案同样都是温补肾气治法,上案则春夏直接补阳以益气生精,本例则于秋冬用温补阳气之法,盖因其病机重点在于"体液暗耗,则血脉不营,而阴乏内守",以阳气外泄未能收肃,更进一步又致"外卫之阳少护"而"肢节时寒,头巅欲冷",病根在于阴精亏虚,不能育阴而致阳气亦虚,故薛氏亦秉四气调神之旨,"秋冬(补阳以)养阴"。用温养益气之法,使肾阳之气得补,而化生固护阴精之力得健,既解除阳气虚寒症状,更亦使阴气收藏功能得以加强,阴得藏敛,又可"预为来春生发之用",可谓尽得阴 阳互根互用,阳生阴长之妙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