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单元教学设计:概念、分类、模板

 杞乡青年 2023-02-17 发布于宁夏
单篇教学、单例题教学走向整体教学或者教材单元教学。这样的教学好不好?不错。但我们今天提到的是大单元教学,那么,什么叫大单元教学?

进入大单元教学,肯定是先整体认知,随后分步学习,最后再整体建构。整体呈“总—分—总”的结构。

大单元首先来自于大任务、大情境,基于情境和任务产生冲突,就会产生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老师抛的问题,而是学生的真问题。基于问题开展活动,最大的好处是真正能在活动中让学习恢复本质。学习的本质不是听得,不是灌得,不是练得,学习的本质是链接,是经历与体验。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


我们先来看这张图。

图片

他是谁?他在做什么?他背后的故事有哪些?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还只是几个主问题和任务。

有老师回答:这个主人公是阿甘,《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那么,阿甘身上有什么真实、动人的故事?故事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简单讲一下阿甘的故事。阿甘从小身体残疾,加上智商低于常人,一直受人欺凌。但他自己没有放弃,他的母亲也没有放弃。经过不懈努力,阿甘去当了兵,复员回来后又去捕鱼,成了一个富商……在经历过世界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事件后,阿甘仍然保持着纯朴善良的品格。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一个身体残疾、弱智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赢取幸福。

如果同学们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应该怎么面对这样的境遇?这样就进入了大情境学习。

今天,课堂学习最大的问题是知识逻辑性太紧密,学生学任何学科都是符号、概念和文章,没有与学生有关、有趣、有用的情境。所以学生们不愿意学。教材也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教育部要给各个教材出版社提意见,让他们不仅仅以知识为主轴组成一个单元,更多要基于大主题、大情境和大概念来组成单元。

从大任务的视角认识大情境,要回归到知识。

知识从何而来?需要补充知识的背景,明确知识的意义,今后的学习是意义学习、价值学习,而不仅仅是知识学习。

知识如何发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建构。

知识到哪里去?需要创设真实情境,感受知识的作用和发展。

目前的统编教材做得还是不错的,以统编语文教材为例,教材有章前页,章前页的功能是,点名单元主题,说明语文要素。另外还有一张章前图,可能有些老师没有重视。章前图实际上都是一个丰富动人的故事,而现在我们对这个故事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图片

故事有背景、体验、经过、结果,谁是主人公?不是老师,是学生。学生要想,如果把自己替换成主人公,应该怎么去思考?所有的学习都是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最后达成人与自我的成长。学别人不是成为别人,而是成为自己。这样才会真正“乐学”。

下面再做个比较,传统教学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要走向关联、重整体的教学。

图片

图片

传统教学是分-总式学习,大单元教学是总-分-总式学习,课前老师把握课标,驾驭教材,分析学情,叙写目标,基于大单元进行知识建构、情境建构、主题建构,这是关键。

在大单元设计中,先整体有对一个单元的认知,这是老师的整体建构。随后,基于关联性学习,对每节课的重点进行突破,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重点,突破过程老师可以协助。最后,大部分同学可以根据老师对单元原始的整体建构,模仿形成同样的建构。每个班还有20%左右的优生,可以基于整个单元的整体学习,建构出自己的模型。不是学老师、成为老师,而是学老师,成为自己,在创造性的学习中,产生创新力、思维力。

通过把大单元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对比,我们得出了大单元设计的概念。

图片

大单元设计是为了实现高质量育人,“高质量”首先是人的质量,同时又是分数的质量。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光看分数肯定没有明天。另外,基于核心素养,分解课标,驾驭教材,在读懂学情的基础上,以大主题、大任务、大概念等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明确的主题(或专题和话题),确定目标、达成评价。

大单元设计中,评价优于活动设计先行。以前我们是有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然后有教学活动。而大单元设计在教学活动和目标中间加了一个“达成评价”或者叫“评价任务”。

目标是预期的结果,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怎么证明归宿点?要根据证据,证据就要通过“达成评价”来获得。证据既能对目标进行进一步的落地,又能对活动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让目标和活动更加粘合,而不是“目标是目标,教学是教学”,呈现“两张皮”的状态。

接着往下看,大单元教学是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

以前只有教读课、自读课或者新授课、复习课。而在大单元设计下,会产生新的课型,比如大单元的导读课(单元的整体认知课或者单元的起始课),之所以有大单元整体认知课,是为了先让学生对一个单元有整体认识,确定学习方向,产生学习问题,有求知欲和好奇心,随后开展自主学习、同伴学习,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话,再由老师点拨关键点,最后形成成果。

大单元设计具有系统性、关联性、递进化、科学化的特征,是最小的课程单位或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分类


这个分类不一定非常严谨,但是比较通俗,便于老师理解和操作。现在有多种理念在推行,比如深度学习、基于理解的大概念教学、项目化学习等等,而大部分理念最后的抓手和载体都是单元。理论都很好,但一线老师最后毕竟要执行,那就要有可操作的路径,大单元是离老师最近的抓手。

大单元分为两种:

图片

1.自然单元(教材单元)

教材都是由富有经验的老专家编写而成的,他们的水平很高,但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进行进一步的升华。仅仅基于教材教学是不够的,语文老师不是教课文的老师,而是用课文教语文的老师。

小学一共有12本统编教材,只讲完教材是不够的,必须要完成课标要求的145万字阅读进课堂。初中要完成6本统编教材加260万字的专题阅读进课堂。这里的阅读指的不是课外阅读,而是用现有的语文课时进行课堂阅读,这才叫依据课标完成“增量”。

除了大主题、大概念、大任务、大情景、大活动之外,大单元教学还有“大容量”。今天学语文、英语,必须依据课标加容量,目前教材的容量都是远远不够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这些学科,课标没有明确的数量要求,但可以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在大单元教学内给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选择。

只有提高课堂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落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现在好多学校做第八次课堂改革,号称以学生为主体,但从始至终只教一本教材,这怎么体现主体性?除了老师少讲、学生多学之外,以学生为主体重点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路径可不可以选择?材料可不可以选择?

2.重组单元

重组单元又分为4类。

第一类是单学科内重组。比如数学分为4类,数学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数学代数是一个专题,它下面又分为数、式、方程、函数,方程下面又有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

第二类是同领域多学科整合。如浙江省早在多年前就把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几个学科整合成一门学科叫“科学”。这次修订义教版新课标,最初有这个想法,但最后能不能整合,还要看新课标的颁布结果。

第三类是跨学科重组。

第四类是超学科重组。

现在大部分学校可以践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自然单元,部分学校可以做一下重组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模板


下面这个模板是我们对很多模板进行重组优化而整合出来的。它分为三部分:

图片

第一部分,解决大单元教学教什么、学什么的目标问题(大单元目标来源与叙写)。

第二部分,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方法问题。以前的方法论是先学后教或者以学定教。现在我们要把它变成主题化、结构化、活动化、情景化、递进化的,以及迁移式、有成果诞生的(结构化活动设计)。教学结构图下面还有一张表,其中有课型课时、课时目标、达成评价、活动设计、课时作业等。其中我特别想强调一下作业设计,想减负,必须站到大单元的高度来统筹作业。

谈课时作业根本减不了负,因为本身那些课时就是零碎不成体系的,课时目标也是重叠的。一个单元分为15节课,一节课设计3~4个作业,大家可以算算15节课要设计多少作业。如果站到大单元的高度,大单元只有六七个目标,一个目标有2~3个作业,也才有十几个作业,而且这样的作业针对性更强。

从分工上看,上面的结构图基本是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做,下面这个表基本是骨干教师做。

第三部分,解决分课时实施的问题。大单元最少也有三个以上课时,大一些的单元有十五六个课时。我们分课时的设计和大单元设计是一一对应的,从大单元总目标到分课时目标,从大单元大达成评价到分课时达成评价,从大单元任务到分课时任务。对于分课时的实施,年轻教师根据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及骨干教师的大单元目标与达成评价、大单元结构活动化设计,来设计一个个课时,更有统筹性和针对性。这样的结构,最大的好处是能强化教研组的凝聚力。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帮人可以走得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