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弄丢了就砍头:印章里边儿说道多

 天地任逍遥耶 2023-02-17 发布于湖北
文章图片1

现在几乎每个公职人员都备着一枚刻着自己名字的印章,即便是普通百姓,也可以十块钱、五分钟,街边的刻字部里什么手续都不需要就可以刻一枚带有自己名字的印章,但是在古代,印章是只有国家级官员才可能拥有的权力的象征,而私刻印章也是要处以枭刑的。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便确立了官方用印制度,也就是说,从那时候起,什么级别的官员才可以使用印章、印章采用何种款式,型材以及样式和印章的大小尺寸等等都有极严格的要求。

《说文》里,“印”字的本义是“执政者所持之信也”,道出了印的最初功用,一般人是不允许使用印章的,印章是级别和权力的象征,那时候新官上任,都是随身跟着掌印的小吏,这个小吏每天的工作就是贴身保管首长的大印,弄丢了印或是乱用印都是死罪。

文章图片2

汉朝开始,对印的各项称呼和规定也趋于完善和系统,比如皇帝的印称之为“玺”,质地为玉,玺上的提手部分(称为“钮”)为虎,“皇帝六玺,皆白玉璃虎钮。”这六枚玺文字不同,所用的场合也不同,比如刻有“皇帝行玺”的用于封国;刻有“天子之玺”的用于分封外国;刻有“天子信玺”的则用于祭祀等等。同时规定”列侯印文曰印;三公九卿、将军及二千石为章。“此类人员的印的材质为金质,至于外藩政权则视以公侯,但只能”铸以黄金,以银为窠“,地位上要明显低于三公之位,而公卿以下,印钮则多以驼、蛇、兔等动物为主。

文章图片3

武则天十分迷信,更忌讳”死“字,她认为”玺“字的发音与”死“相近,如此一来”皇帝之玺“就成了”皇帝之死”了,于是下令将“玺”改为“宝”,取诗经中“锡尔介圭,以作尔宝”之意。从此直至清代,玺都称作“宝”。

除了材质和印钮、名称上的等级差别之外,印的尺寸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唐汉及此前,除皇帝外印章“大不逾寸(现2.4厘米)”。

这种汉制用印制度也同汉族的文化一样对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这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基本上也延续着汉族的用印制度。比如金世宗就规定王公大臣及一品以上官员可以用玉质印章,而二品以下用金印;蒙古则规定皇帝及诸王以上可用玉或金,一至三品用银,三品以下只能用铜。

文章图片4

明清之后,印的材质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甚至有石头、木材等制印;大清立国后,命人自嫩江、松花江等地采水玛瑙为质,磨制印章,以示对故土的不忘不离之意。而皇帝以下直至皇子皇孙都可以用金制印,只是印的含金量不同,皇帝皇太后等为足金、贵妃用六成金、亲王世子皇孙等则用四成金。同时清代用印多为满汉双语,清文(满文)在左,汉文在右(在方位上,左比右的地位要高上一级)。

文章图片5

(清钦天监时宪书之印:右边用汉篆,左边用满文)

无论是玉玺还是金石的印章,因其形制所限,上面刻的字都不会很多,一般六个字已经很多了,比如永乐帝当年赐给日本国足利义满将军(还记得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吗?就是这部动画片里经常提到的那位日本幕府将军)的“日本国王之印”和周宣帝赐给母亲阿史那氏的“天元皇太后玺”就是六个字,但是也有文字长到惊人的印章,比如“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首脑洪秀全下令玉和金制成的印只能由洪氏父子使用,诸王以下连银质铜质的印章也不允许,只能用木头制印,同时支付宝诸王的印最多只能六个字,他自己的玺上字数则多到令人咋舌,比如洪秀全有一方玉玺,上面居然刻有“太平玉玺、天父上帝”等等共计44字,实在是可以上吉尼斯世界记录了。

上边谈到“皇帝六玺”,这六方玺也各有不同的用途,随着印章的用途渐渐从只用于官文到最后流行到书信、扇面甚至题字的落款都可以以印封缄之后,每个文人墨客甚至平民百姓都可以附庸风雅地弄几方印文雅一下。乾隆皇帝有二十五方玺,他请人卜卦,相信大清帝国会历二十五任帝王,但是遗憾的是如此励精图治的大清帝国满打满算最后不过十二任皇帝,还不及乾隆帝这二十五之数的一半;另一件可笑的事是当年搞复辟的袁世凯,连“中华帝国玺”和“皇帝之宝”的玉质印章都制好了,结果一次也没来得及用,八十三天的皇帝梦就碎了。

文章图片6

(袁世凯称帝时镌刻的'中华帝国之玺'和洪宪'皇帝之宝')

中国的皇权尊贵和文人优雅,常常只在一方印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很多文人雅士为自己刻的印不仅高雅还情趣盎然,甚至这些文人雅士本身就是制印的高手,比如著名的画家齐白石,他老人家制的印,价格甚至高过他的画。更令人叫绝的是,很多时候他宁可白送人画,但是千金求印却未必可得,白送的画上也从不加盖印章,可见其对印的钟爱。

文章图片7

齐白石为于立群制的印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