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京山到北京:我的书法之路

 鄂中京山 2023-02-17 发布于湖北

我的书法老师

作者:郝逢清

题记: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记录自己学习写字、了解汉字和研究书法的经历,也为了表达我对各位老师和所有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们的诚挚感谢。

2004年作者在新加坡出差时,独自步行去新加坡美术馆参观的途中,在路边看见牛拉车雕塑,请路人帮忙拍照留影

作者简介:郝逢清,艺名荆楚雁、周楚雁、楚雁、牧牛山人、周前、老土,1964年生于湖北荆门市,武汉大学经济学学士,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在大型综合性服务企业、通信网络公司、工业园区投资管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国企、中外合资和合作企业、民企、外企,及民办大学等机构任秘书、业务经理、培训经理、总经理助理、市场部经理、产业管理部经理、副教授等职,发表经济管理类论文多篇;爱好书画,任北京神州书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朝阳区书协会员,书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

跟着老师在黑板上写的粉笔字学,观察揣摩墙上各种标语的美术字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怎么把字写得这么好的?“你跟谁学的书法?“你练的哪本字帖?
懂点书法的人则这么问我:“你的书法是什么体?你学的颜体还是欧体?或者别的哪种字体?
我说:“我是跟语文老师学的。上小学时,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仔细看,然后照着他的样子写。”我没有专门学过书法。上学时跟着老师的粉笔字和钢笔字学写字。
要问我的书法老师是谁,我的回答是:有很多老师。如果您有兴趣,待我一一道来。
小学时,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周忠清老师写的字很漂亮。他在黑板上写的字,是楷书,每个字写得端端正正,笔画工工整整的。
周老师还教我们写大字,就是毛笔字,大字课虽然只有十分钟的课时,但他总是抓紧时间、非常认真地教我们写。记得他在我的大字本上写了一个示范字,点、画、顿、挫,笔画粗细有变化,起笔收笔有特点,很到位,而我写的字,线条一样粗,又不直,显得无力,比老师的字差太远。老师捉着我的手写了一遍。我能感受到他的用力变化,但还是写不出他那样的字来。
有一次我去他的办公室,看见了他的备课本,他在备课本上写的字是行书和草书,很好看,而且也很规范,令我羡慕。

1977年小学毕业班委会合影,后排右二为班主任周忠清老师;前排右一为魏家昕,右二为作者,右三为雷鸣(我们三人分别定居上海、北京、武汉,三十多年后我们三人再见面时,家昕同学自豪地称我们为“三剑客”)

数学老师周忠碧老师和雷常臻老师写的字也都很好。他们写的行书,相当规整,美观。
我看着老师们在黑板上怎么写,我就怎么写。我的字很像他们的字。两位周老师的行书字很相似。雷老师的字稍有不同,笔画更开张。
几十年后,自己了解了古代书法名家的碑帖后,再回想以前老师们的字,体会到老师们的字也是从古代书法家的字那里学来的。两位周老师的字,可以追溯到晋代王羲之行草书,而雷老师的字,可以追溯到宋代黄庭坚行书。
当年,我跟着老师的字学习,也会有自己对每个字的理解,我写出来的字不完全跟某个老师的一样。但还是深受他们的影响,得益于他们的教导。
当然,也跟课本上的字学。小学语文课文的字,是端端正正的印刷楷体。从一上小学开始,我就认真写字,用铅笔在方格本上写,一笔一划,方方正正的,字写得很工整,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我们在语文课上做课堂作业的时候,偶尔看见周老师在黑板上写美术字,他用粉笔画仿宋体字和黑体变体,就是大标题那种美术字,非常好看。当有学生发现后盯着他的字看时,他很快把字擦掉了,说“你们不要看,要专心做作业啊”。
每个教室里都贴着几张语录,“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字是那种扁扁的,有的横比较长一些、带着由粗到尖的小尾巴,很圆润飘逸。后来才知道那是隶书字。是教语文的周老师写的。
教室外面墙上,写着很大的标语口号:“举抗大旗,走共大路,以朝农为榜样,……”这是标题宋体字。远远望去,牧牛山上也有很大的标语:“农业学大寨”,这是黑体变体。学校房子外墙上,还刷着很多标语口号:“真学大寨狠抓刚,奋发图强赶昔阳。大干苦战三五年,坚决建成大寨县。”这是标题宋体字。
标宋字,横稍微细点,右头带有上翘的部分;竖稍微粗点,起笔的右边带有支出去的小尖;撇、捺则如刀锋利。是周老师和雷老师写的,非常规范。黑变体则横竖一样粗,起笔、收笔处均无上翘和往外支出。只是撇要慢慢撇出尖来,捺要像大刀、由宽到出锋。
看见各种美术字,我会仔细观察,用铅笔在纸上模仿。
在山上写大字,是先把山上的杂草铲除,一笔一划之处铲平露出土色,再用白石灰水刷在山土上。
我看见过雷老师在墙上写标语的情景。雷老师用墨线弹出长长的直线,用直尺比着画出很多一样大的格子,在每个格子里写字。字太大了,先用墨线画出字的笔画轮廓线,再填颜色。这些字多为黑变体和标题宋体。

作者后来临摹的《七律.长征》
每年春节写春联,观摩别人家的春联和中堂书法,回家自己尝试写出来
每年春节前,我家都会写春联。一年春节,家里摆出了红纸,准备写春联。以前是我父亲和姑姑写,那年我上小学一年级了,他们说我会写字了,让我写一副试试。我以前没拿过毛笔,于是照着他们的样子,写了几个字。虽然不流畅,但笔画均匀,字比较端正,于是他们就让我写了几副对联。
以后每年春节,春联都由我写了。邻居家看见我写的春联后,觉得我写的字很好看,就说“明年我家的春联请你帮忙写啊”。我答应说“好的”。就这样,每年春节我都要写几天对联。
老家的风俗是,所有的门框在春节都要贴对联。每家的春联都要贴七八副、甚至十一二副,因为房子虽然不很大,但是房间多。虽然是土坯房,但是贴春联不可少,而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门、后门、厅屋、堂屋、两边正房、两边厢房、厨房、猪屋、牛屋、柴屋,等等,都要贴上春联。
还有亲戚和朋友,也拿红纸来让我帮着写。每家十来副,所以要写三天。

作者在写春联,2016年2月4日摄于北京国贸大厦
记得父亲跟我说的一句话:“眼睛就是师傅。”他的意思是要善于用眼睛观察,自己找到做事的正确方法。学写字,与学做任何事,都离不开用眼观察。
从别人家门前经过时,看着哪家春联的字写得好看的,就观察揣摩,记在心里,回家学着写。
我写春联,每年要比上一年进步一些;因为每年都要看别人写的春联,然后吸收别人的优点,自己再写的时候就学着别人的字写,不断尝试。
记得郝家台子塆元观叔家的春联字特别好看。还有他的几个邻居家的春联也很漂亮,一问才知都是元观叔写的。元观叔在县城当老师,老师就是不一样,写的字就是好。我十分仰慕郝老师的字,在他家春联前一字一字、一笔一划观察很久。

1986年郝德荣老师(元观叔)来北京时与作者在颐和园合影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路过他家后门口,被他家后门框的春联吸引,驻足观摩良久。虽然春联褪色了,但字迹依然清晰、漂亮。旁边行人发现我站在人家门口,一直不动,便用疑惑的目光注视着我。我赶紧上前跟人家解释说我在欣赏元观叔写的对联书法,才打消了别人的疑惑。
元观叔大名郝德荣,在当地写字好是很有名的,后来他当了县实验小学校长,县教委委员。郝老师的毛笔字十分端庄清秀,笔画流畅,又苍劲有力。他的行楷,平稳又灵动,其中夹杂草书,不拘一格。如他写的“国”字,有时候他把外面那个“口”字,写成一个圆圈,里面“玉”的那个点呢,他不点在圆圈里头,而是点在那个圆圈上,就像字母Q的点。
我琢磨,“国”字这圆圈,如果不把“玉”的点点在圆周上,那么这个字就站不稳,他把这个点点的圆圈上,字就稳妥了。
观察书法,是我的爱好和习惯。俗话说:喜好是最好的老师。
记得有一次去队长家玩,看见他家中堂贴着一个横幅,是印刷版的领袖诗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字很潇洒漂亮,很想学习,观摩好久。后来我临摹了一幅,大模样很像,笔画还不够娴熟。

作者后来临摹的书法
那几年,我们生产队里有几批武汉知识青年下来插队落户,给我们带来了新气象。特别是最早的两批知青,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同时还发挥自己的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的特长,为我们村里带来新面貌。
有一年落户在我们四队的几个知青,其中有个知青小晏的书法很好,而且会美术字,村里好多墙上都是他写的书法和美术字。
记得小晏在文华爹和黄婆的家里住,这家房子位于郝家台子塆的中间,这个位置常常是戏台所在地,小晏在这家房屋里里外外都写满了书法。记得有《为女民兵题照》这首诗。我很羡慕,站在那里盯着观看了很久,反复揣摩,回家后凭记忆临摹。

作者后来临摹的《为女民兵题照》草书: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当时我家没有书法教材,更没有名人字画,连印刷品也没有。更多时候我只能从别人家的春联上或者村子的墙上标语里看各种字的写法。
我写的第一幅中堂,是叶剑英副主席的一首《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看到别人家贴着这首诗,我回家就尝试着也写出来。我先在玻璃板上练习了几遍,然后用大白纸写了。没有宣纸。这首诗是用行书写的,很熟练。然后呢,就贴着堂屋上方墙上,我家有了一幅“中堂”。

作者凭记忆书写的当年自己写的叶帅《攻关》诗
在我爸爸的笔记本上,有一些彩色插页,例如有一页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还有武汉大学工农兵学员的照片,我突然看见其中有一页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词书法,我如获至宝,反复临摹。当时是用钢笔书写,后来在春节前夕写春联时尝试用毛笔书写。

作者后来凭记忆书写的草书《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帮老师刻钢板油印考卷,学写方块字,看老师写的书法,自己揣摩学习
初中时,我常常帮老师刻钢板写方块字。记得一年级时,国家刚颁布《汉字简化方案》,语文老师杨世明老师让我把新的《简化字表》刻出来油印了发给同学们学习。我在小学时学会了用方块字刻钢板,这回又用上了。
同时,杨老师还让我把优秀作文用毛笔抄写在大白纸上,贴在教师外墙上,供全校同学阅读学习。通过这样的抄写,我练习了毛笔字。为了快点完成,我越写越潦草,这可能是我最初的行草书,但是没有字帖来临摹,纯属自学了。
初中的时候,我们的美术老师名叫胡如良,他教历史、地理和美术三门课。他教我们素描人像,字也写得非常好,还会写各种字体和美术字。
胡如良老师历史和地理课时在黑板上写的粉笔字,是笔画娴熟的行书,特别苍劲有力。每次听胡老师的课,看胡老师的粉笔字,都很喜欢,觉得很提神,跟着他的笔迹学写字,很愉快,收获很大。
各个教室里贴的那些标语,都是他写的。大标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几个字是他用魏碑体写的,我每天看着,记忆深刻。
胡老师还在学校请木工制作的几个新木盆上,写了阮沟中学的拼音“Ruangou Zhongxue” ,字母是连写的,很规范、整齐又灵动,我观摩了好久。
初中数学老师是何世全老师,他的字十分工整,结构严谨,线条清晰,形状有些扁平,字字摆放整齐。他的字很简化,可以说极简。例如写“等”字,他写三画就完成,像草字头那样,只是把草头右边那一竖稍加延长之后往左拐过去,接着往上弯上去,再往右下边翻下来,与原有线条形成一小段交叉,就结束。写简化的字或者草书字体,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何老师的字,虽然简化,但是清晰,也是有规范的,因而容易辨认。他经常讲,“数学的语言极其精炼,逻辑性强”。我觉得他的字也是符合这个道理的。我在数学作业本上的字,是跟着何老师学的。

2017年阮沟中学师生相识四十年聚会时,师生同游京山烈士公园,这是老师们在公园合影;左起:何世全老师(班主任、数学老师)、许永忠老师(语文老师)、熊源达老师(英语、物理、化学老师)、何世德老师(校长、政治老师)、胡端恭老师(语文老师)、胡如良老师(美术、历史、地理老师)、王春迎老师(音乐、数学老师)
我的字也不断变化,主要是随着老师的变换,老师的字变了,我的字也会随着变。从我作业本上看,就是这样。
初中校长何世德老师的字,很清秀,有灵气,他的粉笔字,写得很轻巧,点到为止的感觉。我们毕业时,后来的校长郑发武老师的粉笔字,则很有力,线条笔直,简化又舒展。
教英语的熊源达老师的字写得也很好,英文书写很规范。他也教我们物理、化学。他语言风趣幽默,书法灵动飘逸。
初中老师中,毛笔字写得最好的是我们初二和初三的语文老师胡端恭老师,还有何世良老师。这两位老师在学校写春联的样子,我记忆犹新。
特别是胡端恭老师写春联时,腰上系着一根很宽厚的布带,停止腰杆,手握毛笔用力挥洒,大有“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的气势。当然,胡老师写春联的字,不是草书,而是行书,每个字都写得很到位,既端庄又灵动,堪称经典。我看得目不转睛,围观者无不惊叹叫好。另外,许永忠老师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端正、浑厚、扎实。

1980年初中毕业合影,二排左起:杨世明老师、胡如良老师、许永忠老师、何世良老师、郑发武老师(校长)、阮开元老师、胡端恭老师、熊源达老师、向月芳老师、李春华老师、戴老师;三排右一:班主任何世全老师;四排右三为作者
高中阶段偶尔能欣赏到老师的书法;大学时从图书馆借阅书法作品集,临摹学习
高中阶段,全力以赴学习文化课,没有时间练习和研究书法,但也偶尔欣赏到老师的书法。一是学校的大门上的春联,是一大看点。学校语文老师方印中老师的字,书法功底深厚,十分引人注目。
穷研声光电化浓桃艳李满华夏
极目宏观微观热血丹心荐轩辕
方老师创作和书写的这幅对联,楷书宏伟壮丽,气势恢宏,我印象深刻,反复观摩,把对联词句和书法模样一同记在了脑海里。可惜未拍照。
还有,我们班语文老师张南勋老师的书法,也是一绝。他写的春联贴在我们教师门框上: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张老师的字,苍劲,老辣,特别是那些勾,逆锋而为,古朴,浑厚,别有韵味。可以说,令观者肃然起敬。后来我上大学后给张老师写过几封信,他每次回信都是用毛笔书写的,词语亲切,有对我的称赞,也有指导,他笔墨仍然厚重,因为在信纸上写毛笔字毕竟施展不开,笔画多简练,点到为止。他的信我一直珍藏着。
多年以后,我学习书法,受人指点,才开始临摹古代碑帖,学习颜柳欧赵的楷书。这时才发现我们以前写的方块字,跟楷书是有很大区别的。要写好字,还是从楷书写起比较好。
考入武汉大学后,我经常从图书馆借阅书法作品集,进行观察学习。曾借阅《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集》,每页的书法均仔细阅读观察揣摩,但很少动笔书写临摹,毕竟只是业余爱好。
我参加过学校举办的书法比赛和笔会,书法作品多次在校内展览。

我们还成立了武大学生社团“乐天书画社”,卢忠新同学、丁燕鸣同学和我是协会的骨干成员,我们经常在一起切磋书艺,还举办过展览。
记得卢同学几次带我去汉口的文化街购买宣纸和刻刀(学篆刻),到古籍书店参观书法展览和阅读书法方面的书。卢同学在书法和篆刻上比我先向前走出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我的指导老师。
工作后加入书法研究会,业余时间切磋书艺
大学毕业到北京工作以后,学习书法的条件和环境好多了。
到北京后,先是观察大家小巷的各种门面标牌上的匾额上的字,然后是参观美术馆书法展览,再就是购买各种书法作品集,临摹各种风格的书法作品。但是小时候接触到的字,以及自己的书写习惯,是根深蒂固的,也是基础。
在武汉时虽然大街小巷也有名家书法牌匾可以观赏,但毕竟出门上街机会少,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里上课和做作业。
有人跟我讲,不要临摹现代人的字,要临摹古代碑帖,要从老师的老师那里学习,才能学到更好的书法。这话我相信。
不过,这些年有一些学术争论,有一种说法是:也不能太厚古薄今。我觉得也有道理。
1991年我加入北京神州书法研究会。研究会经常利用星期天开研讨会,切磋书法艺术。我们把自己的作品带过去,挂起来,大家点评,互相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大家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研究会安曦贵会长多次对我的书法提出过指导意见。记得他对我的一幅草书“奋进”的评价和建议是:“墨太干了,要加水。还要注意章法布局。”说实在话,如果没有老师指点,我还真不知道墨要加水。
安先生还说:“书法要讲究四法:笔法字法、墨法、章法。”
记得我临摹了一幅当代书法家的草书,内容是苏轼《望湖楼醉书》诗一首。安先生看了后,指出“这幅作品贯气不够”。也就是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不够。我心领神会。因为是临摹的,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必然不连贯。以后我在草稿纸上练熟练了,再正式书写,就会连贯多了。
还有,安先生讲,“行草书作品的第一个字写出来亮相,要能够总管全篇,所以第一个字笔画要强劲,要适当大一些,不能比其他字还小,还显得弱。”他的指导,让我受益良多。
记得研究会在北京市什刹海体校会议室举办会员作品评讲会,请李铎先生给我们点评过两次,还请中书协顾问权希军先生和书协理论研究部主任王景芬先生给我们点评、指导过两次。
李铎先生看见我的作品,称赞说“字写得不错”,提出“要注意用墨”的意见。看来用墨是容易被我忽视的问题。直到多年以后,我不拜访后来的中国书写副主席王家新先生,王先生看了我的书法后,提着我的一些字说:“你的字写得很好,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有太多干笔和飞白。”这还是用墨问题。
墨要浓淡合适,干湿合适。写出来的字,笔画最好都很浓,墨色浓了,笔画才饱满。虽说草书讲究要多变化,要有“干、湿、浓、淡”的现象,但干笔不能多。偶尔有干笔,是可以的。我们写字的时候,天气干燥,墨就会慢慢变干,要适时添加水分。
安先生写大字草书时,往往要放一杯水在墨盒旁边,毛笔蘸墨后,再快速蘸水,然后立即落笔书写,书写时助手拿餐巾纸快速吸走字上的水分。如果不快点吸走水分,字就会洇湿,线条就会混成一团。这个水分的多少要控制,火候要把握好。
王景芬先生的点评非常精彩,他看着挂在墙上的作品,逐一进行点评,根本不顾及作者是谁,直接提出批评意见,例如当他走到一幅笔画厚重的行草书前,就说“这幅作品太火了,要收敛。黑压压一片,黑云压城城欲摧,让人感到压抑。不要太火了,要收敛一点。”
这是研究会安会长的作品。安先生洗耳恭听,点头称是。
大家对王主任的点评都很服气。权希军先生也对我们的作品提出了建议。他们的指导很中肯,我觉得很受益。
其实安会长的书法,是很大气的,严谨端庄,浑厚凝重,其草书有时疏可走马,有时密不透风。他曾说:墨分五彩,各有层次,并说,笔墨当随时代,也就是要与时俱进。他还总结说,书法有四美:
“粗细对比美,布白匀称美,画少粗壮美,大小相间美。”
1991-1997年,北京神州书法研究会组织了几次大型书法展览,如1991年庆祝建党70周年书法展,1993年纪念主席诞辰书法展,等等,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我的书法都参展了。
我们还搞了几次现场笔会。研究会部分会员,在安会长和严太平先生带领下,走到工、农、兵中去,为他们奉献书艺,做得很成功。例如,为公安部武警战士写书法作品,为京郊韩村河农民奉献书法,为云居寺书写作品。这些活动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1999年作者书法作品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书法美术摄影展览优秀作品奖
我的书法以草书为多。学习草书,也是要有字帖的,要写规范了,不能自己创造草书写法。研究会安会长和其他同仁对我的指点,还记忆犹新。书法的提高,得益于与同仁们的交流。
聆听名家讲座,阅读揣摩名家作品,参加各种征稿比赛
在北京,我有幸聆听了启功先生的几次讲座。一次是在故宫里面,太和殿前。那是全国书法竞赛的现场。参加者多是中小学生,他们带着笔墨纸砚,就地开写。然后上交作品。
大会主持人请书协主席启功先生讲话。启功先生把书法学习的方法,几乎是详细讲了。他说,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字帖临摹学习写字,不要拘泥于某个人说的一定要怎么写,包括握笔运笔,悬腕与否,都要根据字写多大和写字是否方便来定。握笔比一定要很紧,要能灵活运笔、以能把字写好为标准。
后来我到北师大去见老同学,在学生食堂晚会上偶遇了启功先生。那次是学生会邀请启功先生来参加晚会,晚会上有各系科各年级的同学们。大家对启功教授表达了热烈欢迎。
北京师范大学校内随处可见启功先生的书法,随时可以观察学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启功先生为北师大题写的校训,挂在校门口。
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找到启功的书法牌匾。特别是师范大学周边更多。
记得我刚毕业时第一次到达北京,从建国门外下车去寻找工作单位,一路往东走,遇见“京伦饭店”四个大字,就停留观看了很久。因没有标明书写者,当时我还没反应过来这是启功题写的。
当时我只是觉得这四个字很不一般,但又不知道怎么好。说是楷书吧,又不是楷书,没有楷书那样的撇捺横竖写法。这就是启功的行楷,自然下笔,轻松行笔,但无过多顿笔转承,一切都很随意,又很认真。直来直去的,毫无矫揉造作。后来经过学习,了解到启功书法的优秀之处。

可以说,启功书法,崇尚真实、坦荡,拒绝虚伪、做作,开一代新风。
我经常阅读启功、欧阳中石、李铎、刘炳森、林散之、费新我、王遐举、周慧珺、沈鹏、林岫、周志高、武中奇、王友谊、孙晓云、马士晓、刘正成、王祥之、田英章、卢中南、司马彦、王正良等当代名家书法作品图片和字帖。
我手头经常翻阅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展览获奖作品集,中国书协理事作品集,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二十人作品集,等等,我甚至全部临摹过。最后,最喜欢的还是启功书法。
当然,有老师和朋友告诫我:学习书法,不要学当代人的字,要血古代人的字,也就是临摹古代碑帖。以前我确实手头没有古代碑帖,可惜了。如果一开始就临摹古碑帖,应该进步更大,提高更快。
2014年参加中央国家机关清风主题扇面书法比赛,荣获“干部职工最喜爱的书法作品”奖。

2014年作者获奖书法扇面作品(正反面)

2014年作者参加中央国家机关清风主题扇面书法比赛,荣获“干部职工最喜爱的书画作品”奖的证书图片
我借此机会,感谢我的老师们,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老师们,书法研究会领导者和同仁们,以及各种书画活动组织、领导者们,还有我的同学和伙伴们,谢谢你们的引领、指导、支持和陪伴!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谈到的对老师们的书法的认识,只代表作者本人的理解,是个人肤浅认识,不代表对老师的评价。有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有的老前辈,如李铎先生、胡端恭老师、安曦贵会长,已经仙逝,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谆谆教诲,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更多的老师和朋友,或仍在各自岗位继续辛勤耕耘,或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或研究书画艺术,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文章可能挂一漏万,没有提到的老师和朋友们,也一并致谢!

作者最近写的草书古诗词——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990年作者在北京亚运村留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