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国度——乌桓的兴衰史, 永远依附他国而生存

 渐华 2023-02-17 发布于山东

乌桓,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活跃的民族,虽然名气远不及匈奴鲜卑女真,但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熟悉三国的朋友可能对这个民族有所了解,盘踞辽东的割据势力公孙家族就常年和乌桓有所争斗,“武庙七十二名将”之一的张辽,就是因在白狼山之战中大破乌桓,一战成名。

虽说白狼山之战远不如张辽的合肥守卫战出名,但合肥守卫战毕竟只是汉朝内部割据势力的斗争,而大破乌桓确实实实在在地为大汉开疆拓土,稳固边疆,白狼山之战更具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

文章图片1

当然,也正是张辽这次的大破乌桓,导致了乌桓一族的逐渐没落,从而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那么,乌桓最后究竟去了哪里呢?

乌桓起源

乌桓一族属于东胡的一支,早期活动范围大致在如今的内蒙古东部的赤峰、通辽到辽宁北部一带。

由于靠近中原文明北疆,很早就和中原文明有所交集,《竹书纪年》当中所提到的赤夷就是指的乌桓一族。

乌桓一族崇拜太阳,爱好红色,在东胡后裔的蒙古语当中,乌兰、乌桓(音)一词仍然有着红色的意思,象征着太阳和光明。

乌兰是蒙古族中比较常见的人名,如今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意思就是红色英雄之城。

文章图片2

如今的赤峰市,蒙古语叫做“乌兰哈达”,就是红色山峰之意,蒙古族和当年同属东胡的乌桓渊源极深,赤峰市的红山区,也被认为是乌桓一族的源起之地。

当然,鼎鼎有名的红山文化与此时的乌桓关系并不大。红山文化辉煌时期距离乌桓兴起,已经相隔三四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遗址中的人口以N系单倍体为主,掺杂少数的中原O系单倍体,与东胡民族的C单倍体数量相当,而如今,N系单倍体在中国已经所剩无几了。

所以乌桓一族是在红山文化没落之后,从北方再次南迁,定居于赤峰附近的一个新兴民族,而红山文化没落的原因,学界尚无定论。

文章图片3

赤峰市一景

乌桓首次南下

前些时间热播的电影《满江红》中,那段诗朗诵让我们记忆犹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所说的匈奴,就是乌桓第一次南迁的重要决定因素。

匈奴一直是汉朝的心腹大患,自白登之围后,汉朝一直都想将匈奴置于死地,所以一切匈奴的敌人,都是汉朝的朋友,其中就包括乌桓。

原本的乌桓,只是东胡的一个部落,在东胡的统治之下一直默默无闻。后匈奴崛起,西破东胡,直接占领了东胡的政治中心,将同属东胡的鲜卑、乌桓等部落分割开来。

文章图片4

所以,乌桓和匈奴实际上是有着灭国之恨的,再加上匈奴对乌桓、鲜卑的剥削,更让乌桓无时无刻不想着复仇。

就在此时,志同道合的汉朝向分化出来的乌桓抛去了橄榄枝,约定共抗匈奴,乌桓自此依附了强大的汉朝。

有道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了防止乌桓在关键时刻临阵倒戈,汉武帝将大量的乌桓人口内迁,安置在了汉朝的边疆领土之内,并设置了乌桓校尉,用以监督管理乌桓。

虽然中间也有少数摩擦,但乌桓人也是在匈奴和汉朝两个强大政权之间存活了下来。

文章图片5

影视剧中的汉武帝形象

由于乌桓在北之时,并不是单纯的游牧民族,早就学会了农耕,所以部分乌桓人在接下来的百年中逐渐融入到了当地居民当中。

这和当时温暖潮湿的气候不无关系,由于大量的荒地存在,放牧、采集、获取食物和生存资料并不是难事。

有饭吃谁又愿意闹事呢?内迁而来的土地远比北境土地肥沃不说,汉朝内部的便利的商品交换也让乌桓一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

文章图片6

匈奴没落

但是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之时,中国的气候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温暖期,开始逐渐变得寒冷。寒冷期的水热条件生产出的粮食,养不活温暖期生育出的大量人口,于是饥民遍地,起义频发。

农耕民族如此,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例外,比以往更加寒冷的冬季冻死无数的牛羊,不论是匈奴,还是夹在汉匈之间的乌桓,日子也都不好过,再加上原本的税赋并无减免,汉朝内部和外部的军事摩擦,也逐渐增多了起来。

文章图片7

当然,这个气候学的视角我们也是在研究了万年来的气候变化所得,当时的统治者并不知道,王莽也只是认为是内部系统问题,大力推行改革。

但根本问题还是吃饭问题,即使是改革措施完全推行,也只能是减缓矛盾,并不能彻底解决矛盾。

由于改革涉及太多人的利益,再加上本身就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王莽改革阻力重重。

其中,王莽在处理边境的乌桓问题上,也出了很大的纰漏,原本游离于匈奴和汉朝之间的乌桓,两边讨好,相安无事,但王莽非得让乌桓选边站,只能臣服于新朝,不再向匈奴“纳贡”。

文章图片8

这和如今的俄乌局势,不无相似之处。王莽的政令一下,不仅乌桓左右为难,匈奴也是勃然大怒。

后王莽倒台,新朝覆灭,大汉内部势力重新洗牌,天下大乱,乌桓看大汉自身难保,也就完全归顺了匈奴一方。

匈奴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天灾也并不是只眷顾汉朝一家,在整个地球范围内的寒冷期中,没有一个文明可以独善其身。

没过多久,在天选之子刘秀在中原大杀四方的时候,匈奴那边也遭遇了严重的蝗灾,元气大伤,境内一片大乱。

文章图片9

影视剧中的刘秀形象

曾经被匈奴灭国的东胡后裔自然也没放过这次机会,鲜卑和乌桓两兄弟再次联手,把匈奴打了个措手不及。

匈奴在这次打击后,内部爆发了权力斗争,征伐不断,再加上汉朝的离间之术,被分割成了南北匈奴两部分。

这时的光武帝刘秀已经初定乾坤,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使得汉民族“再次伟大”了起来,南匈奴也为了与北匈奴抗衡而依附于汉朝。

至于东北边境的乌桓,刘秀也是吸取了之前王莽的教训,以怀柔政策大力拉拢,再次将乌桓南迁安置,重设乌桓校尉管理。

文章图片10

影视剧中的刘秀形象

有了前车之鉴,东汉在对乌桓的管理技巧上更加精进,两民族的关系也逐渐亲近了起来。

乌桓人为东汉镇守东北边境,东汉也对乌桓不薄,乌桓人中甚至出现不少高级军官。在这长达百年的和平时期内,内迁的乌桓人又有不少融入了汉民族的大家庭当中。

当然,毕竟当时的乌桓也曾与匈奴间杂居住了百余年之久,也有不少的乌桓人也随着匈奴四处征战,融入了匈奴民族当中。

在匈奴人中出现的C系单倍体基因类型,很有可能就是出自乌桓一族。

文章图片11

鲜卑崛起

到了东汉,乌桓虽有不少融入中原文明,但仍有大量的族人保有游牧习惯。

在东汉末年,中原王朝再次陷入乱世之时,身处边境、身经百战的他们也变得再次蠢蠢欲动了起来。

在蹋顿单于的领导下,乌桓的势力一度达到了历史顶峰,对各个割据势力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张辽白狼山之战大破蹋顿单于,极大的削弱了乌桓的势力。

文章图片12

此后,不论是曹操势力还是东北的公孙度,都对乌桓进行了多次讨伐,导致乌桓人四处迁徙,散居各地。熟悉农耕的散居在了汉朝内部,与汉民无异,还有更大的一部分,则是投奔了他们的兄弟民族——鲜卑。

北境乌桓的威胁消失,曹魏逐渐把战略重心更多的放在了南面的刘备和孙权身上。原本乌桓那些不能耕种的大草地,对农耕为主的中原文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并没有选择占领。

乌桓的兄弟民族鲜卑也就渔翁得利,南下吃下了这块肥肉,逐渐坐大了起来。

文章图片13

影视剧中的曹操形象

魏晋时期,乌桓人各部落零零散散,虽在史书中多有出现,但再也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逐渐被融入了同根同源、说着同样语言的鲜卑族当中了。

接着就是汉民族的至暗时刻——“五胡内迁”

在魏晋南北朝的这段历史当中,鲜卑族在北方建立了大大小小八个政权,一度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

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当中,将原本聚居的各个部落进行拆分,纳入到“党、里、邻”三级的户籍管理制度中来,鲜卑、匈奴、乌桓等民族有不少都改了汉姓,彻底的融入到了汉民族当中。

文章图片14

当然,这次孝文帝改革也将部分不愿意农耕的鲜卑、乌桓人分化了出去,建立了西魏,继续进行游牧,活跃在北方草原和东北一带,成为了契丹、蒙古等族源民族的一部分。

总结

乌桓是在匈奴崛起的过程中,由东胡一个部落分化出来的一个民族,在和匈奴、汉朝的相爱相杀之中逐渐融入到了两个强大民族之中;后随着鲜卑的崛起,完全被同根同源的鲜卑所同化,部分跟随鲜卑再次融合。

文章图片15

中华文明向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文明,从最早的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开始,中华大地就是群星闪耀,诸多先民的创造逐渐在交流中汇聚成了华夏文明。

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文明也是不断吸纳着新的血液,学习着新的文化,才能不断壮大,走到今天,不曾断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