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脘灼热隐痛,是实证还是虚证?应补还是清,一方给你答案

 花无缺3myj1j3d 2023-02-18 发布于江苏
  •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其气以降,如果热病消灼阴津,或过用吐下之利,或胃病日久不愈,胃阴耗损就会出现虚热内生, 胃阴不足,络脉失养,则见胃脘隐痛,如果阴虚有热,可见胃脘隐隐灼痛,胃阴亏虚则受纳失司,所以饥而不欲食

  • 胃之阴津不足,上不能滋润口咽则口干咽燥,下不能濡润大肠则便结,胃失濡润,气机上逆,则见于呕,呃逆,舌红少津,脉象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 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则气降能食,治宜甘凉生津,养阴益胃不法, 方中重用生地,麦冬,味甘性寒,功能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共为君药

  • 配伍北沙参,玉竹为臣,养阴生津,以加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凉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全方甘凉 清泻,清而不寒,润而不腻,药简力专,共奏养阴益胃之效

  • 益胃汤是滋养胃阴的常用方,临床以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为辨证要点,如果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以益气敛汗,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