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及汪伦送我情..粟裕送陈赓

 小小股脉通123 2023-02-18 发布于吉林

陈赓与粟裕的莫逆之交

作家文摘 2020-08-17 16:00 发表于北京

图片

选自《作家文摘·合订本》2020年第8期

点击上图了解详情

文 | 张雄文

■ 相见恨晚

1955年授衔大将的10位将领中,陈赓与粟裕是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

陈赓出身黄埔一期,与同期同学蒋先云、贺衷寒一道成为当年知名的“黄埔三杰”。他比同乡粟裕长四岁,两人相识较晚,缘分却很早。他俩都参加了1927年8月的南昌起义,粟裕在前敌总指挥叶挺的部队,随后担任起义总部的警卫班长;陈赓在总指挥贺龙的部队,是一营之长。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南下广东途中,两人先后首次负伤。

图片

1955年国庆节,粟裕、陈赓在天安门城楼观礼

起义失败后,粟裕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红军队伍里跟随朱德、毛泽东学习打仗,陈赓先在上海追随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特科工作,后来又到鄂豫皖苏区的徐向前麾下开始掌兵。1933年5月,陈赓辗转至中央苏区的江西瑞金担任红军步兵学校的校长,与时任红7军团参谋长的粟裕同处一个战区,但依然只是互相闻名而不曾见面。不久,粟裕与寻淮洲等人率红七军团组成的抗日先遣队东进,陈赓则随长征的中央红军主力向西征战。

陈、粟二人首次见面时已到了1947年。这时的粟裕是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陈赓则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麾下的第四纵队司令员。

1947年9月,从山东转战到中原战场的粟裕统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与刘邓、陈(赓)谢(富治)两路大军呈品字形经略中原,开始与陈赓并肩作战。三个月后,粟裕敏锐发现蒋介石有集中兵力先搞垮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再转攻其他两路的企图,马上向毛泽东请战,要求跟陈赓一起,长期配合刘伯承、邓小平作战,打破蒋介石这一意图。毛泽东当即应允,还指令粟裕统一指挥陈赓的人马,“沿平汉向南直迫武汉”,陈赓因此成为粟裕的直接部下。

粟裕指挥两路大军,发起平汉等战役,先后打掉蒋介石的整编第三师等部4.5万余人,破路400余公里,攻克许昌等50多座重镇。粟裕与陈赓会师后一见如故,十分投缘。

陈、粟二人在解放战场上纵横驰骋,屡立战功。老资格的陈毅为此致电毛泽东说:“我认为我党20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陈毅眼中的“五虎将”,毛泽东欣然回电:“所见甚是,完全同意。”

■ 不谋而合

1948年11月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包围黄百韬兵团四个军后,粟裕曾提醒担负主攻的突击集团,要严格区分运动之敌与驻止之敌的打法,还指令聂凤智的九纵进攻前采取近迫作业。但部队动作太快,许多准备没能完成,随后的攻击行动被黄百韬严密的子母碉堡群阻断,遭遇不小的挫折。

粟裕下令停止攻击,当晚召集突击集团的几个主攻纵队司令员开会,决定采取几项紧急措施,其中之一是明确战术上由野战攻击转为近迫作业,要求利用暗夜把交通壕挖到敌占村庄附近,距敌前沿阵地50米至30米处。近迫作业的威力很快显露出来,华野重新发起攻击后,黄百韬的明碉暗堡连同里面的官兵一个个消失,最终全军覆没。

图片粟裕(右)与陈赓

随后的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以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为主战场,遇到了与华野围歼黄百韬之初相似的情况:敌密集子母碉堡群和强大的火力,使野战突击似的攻击行动很快受阻。已重归中野司令部指挥的陈赓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近迫作业,筑成坚固的攻防阵地,以便在攻击前把部队掩蔽在地下,既阻击对方的攻击,也减少部队伤亡。同时,还要逐步将工事向前推进,压缩对黄维的包围。

但中野司令部一位负责人认为近迫作业进度太慢,又已向中央发出了“三天内可能解决战斗”的估计,因而不断打电话要求陈赓加快攻击。陈赓情知不妥,最后索性不接电话,命令继续近迫作业。

正在这时,中野司令部与华野司令部之间的电话接通,陈毅马上拿起话筒与华野的粟裕通话。许久未见面的粟裕刚向陈毅问好,陈毅便迫不及待地打断说:“你先不要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们打黄百韬用的是什么办法?”

粟裕马上告诉他:“挖坑道,迫近敌人阵地,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分割歼灭它。”他还详细介绍了华野围歼黄百韬的情况。

陈毅很兴奋,对身边的刘伯承和邓小平说:“我看是好办法。”刘伯承马上给陈赓打电话:“你在第一线,你最了解情况,你根据你们的情况去打!”陈赓随即在原有基础上放开手脚开展近迫作业,沟壕像绞索一样步步向包围圈中的黄维兵团套紧。不久,粟裕又派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几个纵队的华野部队前来支援,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第十八军在内的黄维兵团很快土崩瓦解。

陈赓对屡打大仗、恶仗、智谋百出的粟裕由衷地钦佩。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时,他和政委谢富治特意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参观团,到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学习。

图片

粟裕视察前线

■ 惺惺相惜

1951年9月,周恩来、朱德找到粟裕,当面传达中央和毛泽东的命令,要他到总参担任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粟裕推荐了陈赓,他认为陈赓比自己更合适,但他未能如愿。周恩来说:“这个事我们酝酿了好久,大家认为还是你最合适。”

进入总参谋部不久,粟裕考虑要办一所高水平的军事工程学院,于是给毛泽东写了报告。毛泽东批准后,粟裕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选一个合适的校长。颇费踌躇之下,他又一次想到了陈赓,认为陈赓毕业于黄埔军校,战争年代又当过“红埔”——红军学校的校长,是最合适的不二人选。

这时候,陈赓还在朝鲜战场就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三兵团司令员、政委,但交战的中美双方正在断断续续和谈,前线已无大的战事,粟裕便向毛泽东、周恩来提议调陈赓回国,马上获得了批准。陈赓于是成为军事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他没有辜负老战友的期望,尽管白手起家,也很快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初具规模。钱学森后来赞叹说:“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图片

1953年,陈赓在哈军工开学大典上

1954年10月粟裕担任总参谋长后,陈赓以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之职兼任副总参谋长,多数时间在总参谋部工作。朝夕相处,两人之间无话不谈,相得益彰,成为合作共事的典范。

粟裕与陈赓知己知彼,互相敬重。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突然遭到错误批判,一时山雨欲来风满楼,陈赓不惧压力,为之仗义执言。他见到一份材料攻击“粟裕根本不会打仗”时,气愤地说:“粟裕根本不会打仗,那么,在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这是当时为数不多、掷地有声的公道话。

1961年2月,陈赓与粟裕一同在上海疗养。两人常聚在一块上下古今闲谈,共度病中时光。一个月后,陈赓在撰写《作战经验总结》一书时,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不幸撒手人寰。粟裕悲痛万分,不顾羸弱的病体,踉踉跄跄赶往医院,见了陈赓最后一面。在陈赓火化之后,他还坚持与李克农、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等人一起,到机场给运往北京的陈赓骨灰送行。一直到飞机消失在茫茫的云端,他仍久久不肯离去。

图片

确定

  • 不看此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