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第一才子高启被腰斩

 俊慧文史苑 2023-07-24 发布于山东

高启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隐居多年,如今仅是苏州治下的一介草民,居然还会遭此横祸,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愤怒和不服气。

本来朱元璋亲自监斩,就是想看到高启被他征服的样子,但结果让他很失望。

从押赴刑场到被大卸八块,高启始终面不改色,没有哼一声,气得朱元璋浑身乱颤。

刑场上刽子手操着斩刀“咔嚓咔嚓”地碎骨声,斩断了高启的身体,同时斩碎的还有人们的心。

围观的人,有的发怔,有的掩面痛哭,有的喃喃自语:“这实在是惨啊。”

高启的眼睛再也不动了,可朱元璋始终忘不了他那副死都不屈服的眼神,以及他诗文里的狂妄。

此案正是因一篇“上梁文”而起。

高启才高八斗,是明初十才子之一,和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诗文被后人尊为“明初诗人之冠”。

颇有才华的他深受朱元璋赏识,但作为知识分子,他骨子里难免有些许的清高与孤傲。

对朱元璋的粗野行为看不顺眼,仅在宫中待了一年便辞官回家。

隐居的他喜欢跟文人待在一起,其中与苏州知府魏观走的很近。

当年朱元璋的死对头张士诚的宫殿就在苏州,后来宫殿烧毁。魏观打算重修一下作为知府衙门,便邀请好友高启来帮他写篇上梁文。

高启没多想,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了篇霸气的大作。

本来这就是篇很普通的上梁文,但被想搞事情的有心人一下子抓住了把柄。

苏州指挥使蔡本上奏给朱元璋,说魏观怀有异图,他在当年张士诚的旧址上建造衙门,是想借他的王气,也想称王。

本来朱元璋并不在意,但当看到高启的上梁文时,一下子击中了他的敏感神经。

他发现文中有“虎踞龙蟠”四个字,这四个字通常是用来形容京城的,莫非苏州也有虎踞龙蟠之地?

朱元璋立即命御史张度前去调查,而张度返回来也说他二人确实心有异图。

旧恨新罪加在一起朱元璋一下子火了。你高启不愿意为我效力,却跑去抱魏观的大腿,难道我连个知府都比不上吗?

于是,下令以谋反罪腰斩他们。

那朱元璋真的就因为这几个字如此兴师动众吗?

其实,朱元璋早就对高启怀恨在心。

高启从16岁就在张士诚手下为官。

1368年,朱元璋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将元顺帝赶到了大漠以北,建立了明朝。

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即使当上了皇帝,内心也是极度的不自信,猜忌心极重。担心武官势大夺权,担心文人瞧不起他这个草莽之人。

这时候高启正高调地在文坛树立盛名,颇有影响力的他对明朝的态度就很具有象征意义。

朱元璋开始招揽高启,命他入京参修《元史》,还兼任教授诸王文化知识。

高启爽快答应,他对新王朝的认可让朱元璋满意,他的绝世才华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

一年后的一天,朱元璋在朝堂上突然提出要升高启为户部侍郎,这可是正三品的官职。

高启升职速度之快,让那些在朱元璋身边奋斗了多年的老人们瞠目结舌,面面相觑。

可高启却一点都没给朱元璋留面子,直接拒绝接受任命。他说:“臣已心力疲惫,请求辞官回乡。”

朱元璋的脸“刷”地拉下来,内心很不悦。

他心想,你高启曾效忠张士诚多年,怎么到我这刚为官一年就心力疲惫,这明显是不愿意为我所用,看不起我。

确实,高启的离开就是骨子里对朱元璋的排斥,他对朱元璋的高压手段是不认同的,他的气质跟这个新生的明政权格格不入。

虽然这很伤朱元璋的自尊,但也不好治他的罪。

对于他的离开,朱元璋表面平静,还赐金给他,欢欢喜喜放他回家。但背地里一直在派人暗中观察他的动向。

有些善于揣摩圣意的人,猜出了朱元璋想杀鸡儆猴,于是开始想尽办法抓高启的小辫子。

于是高启的很多诗文便被递到了朱元璋的面前,开始抠字眼。

其中一首《题宫女图》有这样一句话: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本来这首诗是描述元朝宫女侍宴浅醉而归的生活片段,意思是说皇宫里小狗叫个不停,不知是谁深夜闯进了禁宫里。

但朱元璋很自觉地对号入座,说高启是在借古讽今挖苦自己。讽刺他闯进了元顺帝的皇宫,连小狗都不认可他。

至此,朱元璋对高启的厌恶达到了极点,早就想除掉他,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借口罢了。

而上梁文就是最好的借口。

当有人想为高启求情,劝道:“高启是大明的一等诗人,他没有谋反之心,也没有谋反的能力。”

朱元璋怒火中烧,手握拳头,一拳砸在茶几上,喝道:“高启不过是个无用的闲人,不能为朕所用的人,诗写得再好有何用?若天下士子都如他一般,那朝廷岂不无人可用?”

也就是说,无论高启是否有反心,他都得死。

此案只是朱元璋想给那些不肯合作的文人一个警告,由此也掀开了一系列充满腥风血雨的文字狱的序幕。

其实一切都是皇帝的自卑心在作祟,纯属自寻烦恼。跟别人较劲,也是跟自己过不去,最终给后人留下了残忍嗜杀的形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