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三)

 北京的骑士 2023-02-18 发布于泰国

北京中轴线上---紫禁城外朝的建筑

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紫禁城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紫禁城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紫禁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紫禁城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紫禁城有4个门,正门(南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明代称玄武门)。

中轴线上的紫禁城段是指从午门到神武门明清皇宫内的建筑。

图片

明清紫禁城平面图

北京中轴线紫禁城外朝段,是指从午门到保和殿明清皇宫内的建筑。紫禁城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紫禁城的外朝也称“前朝”,建筑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举行盛典、行使权力的地方。

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图片

紫禁城外朝示意图

1、紫禁城的正门---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平面呈“凹”形(英文的U形),午门是从古代阙门演化而来的。

紫禁城的午门沿袭了中国传统宫城正门的建制,如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城丹凤门的形制。

午门通高35米,下面为城台,高12米(与天安门、端门同等高),中开三门,两侧各开一门(左掖门、右掖门)。午门的这种开门形式,是人的目光在正面(南面)看午门是三个方形门洞,而从背后(北面)看午门是五个圆形门洞,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明三暗五”和“内圆外方”手法的巧妙运用。

图片

午门、广场及雁翅楼(南面看午门是三个方门洞)

图片

从北(背)面看午门是五个圆门洞

专家研究后认为:实际上午门城台应与天安门城台一样,开五个门洞,但是一味按照天安门的做法会显得重复,缺少变化。

中国古代文化重在变化,“变化”被称为“法”,就像书法,“书”强调书写的规则,“法”则强调变化。

午门“明三暗五”和“内圆外方”既达到开五个门洞的规制,同天安门城台相比较,又有变化,并且使得午门显得更加深邃、森严。

图片

午门城台上是城楼,正中是重檐庑殿顶,九开间的大殿,与城台五个门洞形成“九五之尊”的格局。

午门正殿门前左设嘉量,右设日晷;两翼各有廊庑13间;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方亭,左置钟,右置鼓,在重大典礼时钟鼓齐鸣,是天子城门中最高等级。

关于13间廊庑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十三太保”的象征,这是援引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晋王李克用收有13个义子,个个武艺高强,并获“太保”头衔。

另一说法认为,13间廊庑象征着佛教最高境界,午门为皇宫正门,理应是人世间最高境界。

图片

午门雁翅楼(廊庑13间)

图片

午门角楼

午门既是举行盛大庆典的活动场地,又是颁朔、宣旨之门,还有很强的防守功能。

午门在古代是皇帝迎接军队凯旋、举行宴会和接受献俘的地方。届时,午门上钟鼓齐鸣,彩旗飘扬,十分壮观。

午门外还曾经是皇帝惩戒大臣过失的地方,明朝曾在午门外杖刑大臣。但是,民间和戏剧中流传的“推出午门斩首”却不是在午门大门外,也不在午门广场中间。这里所说的午门是个大概念,即从紫禁城拉出去,到皇城外斩首。明代行刑是在西四牌楼,清朝则是移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图片

紫禁城午门鸟瞰(午门后可见内金水河及河上的五座汉白玉桥)

2.内金水河

内金水河是拱卫在太和门前的一条重要河流。与天子居住地前面要有一道道城门一样,河流也是不可缺少的。河与城组成一体,形成城池。

图片

内金水河

皇城内外的河池设计有讲究。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天安门前的城池关系是典型的城、池关系,上面是高大的天安门城楼,下面是横贯而过的金水河。

城楼是红墙身,黄琉璃瓦,歇山重檐九开间大殿,下面的汉白玉金水桥是五座,表现出皇家“九五之尊”的城池气魄。

午门前的金水河埋入地下,造就出午门前宽阔的广场,同时又与天安门、端门联成一气。

而内金水河在太和门前宽阔的广场前面呈环状流过,更突出了河流的装饰气氛,使太和门显得更加壮丽、庄严。

图片

太和门广场的内金水河及五座汉白玉桥(护以石栏)

内金水河的水也是由西苑(中南海、北海)引水入紫禁城筒子河西北角,从西华门附近流入宫内,弯弯曲曲地进入太和门广场。在太和门广场内全长约2000米,河床用大石条垒砌,上有汉白玉栏板和望柱。

在河流中间有五座石桥,这五座石桥也有讲究,中间最长最宽的为“主桥”,正好压在中轴线上。这座桥上的石栏板和望柱雕刻的十分精细,特别是望柱上的蟠龙呼之欲出,这是专供皇帝行走的桥;两边的桥被称作“宾桥”,是供宗室王公和文武官员行走的。表现出森严的封建等级规制。

3.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座门。说其是门,实际上是一座崇基的殿宇。

太和门为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七开间,中间开三门(也有人认为一个包括两边的夹间,为九开间)。

图片

太和门(前朝正门)

太和门建筑在石台基上,台基上是丹陛,汉白玉石栏板,望柱雕刻的十分精细。

太和门前有大铜狮子一对,这对狮子是中轴线上最威武的狮子。

如果细心观察比较你会发现:从正阳门开始,一座座大门前的狮子等级是呈现层层上升的态势。

图片

正阳门前的石狮子形象大气、威武。

图片

天安门前的汉白玉狮子,精细、华丽、优美。

正阳门前的狮子为石头雕刻,形象大气、威武;天安门前的狮子为汉白玉雕刻,精细、华丽、优美;而到太和门前的狮子,已经变成为铜质,更加威武、雄壮,透着皇家的霸气;到乾清宫门前,狮子的品位又提升了,是鎏金的铜狮子,造型安详、和谐、充满了生活气息。

图片

太和门前的青铜狮子威武、雄壮,透着皇家的霸气

图片

乾清宫前的鎏金铜狮子,安详、和谐、充满了生活气息。

太和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紫禁城大殿的大门,其名始终与紫禁城大殿命名密切相关。

永乐年间大殿称“奉天殿”,大门称“奉天门”,又因是大臣们朝见皇帝必经的大门,也称“大朝门”;明嘉靖年间大殿改称“皇极殿”,大门亦改称为“皇极门”;清顺治年间大殿改称“太和殿”,大门也改称为“太和门”。

太和门是明朝“御门听政”的地方,皇帝在此召见内阁大臣,询问朝中事务,直接处理朝政。据说,明朝御门听政制度很严,听证时朝臣不仅要提早到来,等待皇帝问话,在整个听政期间还不能随便走动、咳嗽等,必须严格按官阶、品级站立两旁等候。

4.太和殿

图片

太和殿(金銮殿)

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殿顶满铺黄色琉璃瓦,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以示皇家的“九五之尊”。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尊贵、最高大、最重要的宫殿。民间称之为“金銮宝殿”。

太和殿内有72根大柱子支撑巨大的屋脊,其中66根为红漆大柱,还有6根盘龙金柱。每根蟠龙金柱高10米,柱子周长3米,柱子上盘龙缠绕,柱下用沥粉贴金绘制出海水江崖,气势恢宏磅礴。

图片

太和殿中的红漆大柱与蟠龙金柱

在大殿正中的天花板中间有蟠龙藻井,形状为倒垂金龙戏珠。这种藻井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都是文化精品。

图片

太和殿御座上方的藻井

藻井下面正对着的是皇帝的宝座(民间称金銮宝座)。这个宝座不仅安放在中轴线上,还在太和殿正中的木制台基上,宝座周边是6根蟠龙金柱。

图片

太和殿皇帝御座和蟠龙金柱

木制台基是须弥座式,中间摆放着皇帝专坐的龙椅,龙椅前面设有香炉,还有宝象、角端、仙鹤等吉祥饰品。这样,不管是谁要见皇帝,从爬上太和殿开始,就必须仰望着皇帝。而皇帝永远都是俯视他的臣民。

太和殿内的匾额“建极绥猷”,典出《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建:建立。极:原义为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猷:道,法则。建极绥猷含义为:天子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即君临天下,建立雄伟强大的国家,安抚海内的藩属,创万世之功业。

在太和殿前的丹陛上,东有日晷,西有嘉量。日晷、嘉量增设于乾隆九年(1744年),日晷代表时间,象征着授时;嘉量也称“官斗”,代表计量法制,意为向全国颁布度量衡。这两样东西摆在宫殿前面,就是帝王的标志,象征着皇权。

图片

太和殿前的日晷

图片

太和殿前的嘉量

太和殿前的丹陛上还有铜鹤、铜龟。因为自然界的龟和鹤都是长寿的动物,放置在这里是寓意长寿,表示王朝统治将有万年之久。

图片

太和殿前的龙头铜龟

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丹陛上香炉内飘出阵阵檀香,烟香在汉白玉石望柱之间,铜鹤、铜龟、日晷、嘉量周围环绕,仿佛进入仙境一般。

图片

太和殿前的铜鹤

说到太极殿的台基,也大有讲究。太和殿的台基与中和殿、保和殿台基连为一体,从平面看呈“土”字形,表示天下的土地均归皇帝所有。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土居中央,土能生万物,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皇宫的大殿理应在中央。

图片

三大殿台基为三层,层层递高,均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和望柱,非常壮丽。

图片

三大殿的三层台基

尤其是每层丹陛间的排水系统,在出水口处雕刻有龙头,每当下大雨时,雨水从龙头张开的嘴中喷出,场面十分壮观。

图片

图片

仔细观察太和殿垂脊还会发现,太和殿垂脊的脊兽数量与其他宫殿不一样。一般皇家宫殿的脊兽最多为九个,即在仙人骑鹤之后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而太和殿的脊兽有10个,在斗牛后增加了一个“行什”(带有翅膀的石猴)。

图片

太和殿的脊兽

“龙”“凤”象征皇家的尊贵吉祥;“狮子”象征皇家的威武和不可侵犯;“海马”“天马”象征皇家威德能通天海;“押鱼”可以兴风作浪,呼云唤雨,灭火消灾;“狻猊”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能食虎豹,象征皇家能征服一切;“獬豸”是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是非曲直,用角去顶坏人佞臣,象征皇家正大光明,办事公正;“斗牛”勇猛、忠厚,敢于斗争,象征皇家品质优秀;“行什”为长着一双翅膀可以飞行的猴子,这种猴子生性聪颖灵活,象征皇家充满智慧。

从清朝初年重修太和殿到新中国2005年大修太和殿大约300多年,除了“太和殿”名称未变,镇店之宝也未变。太和殿内的镇殿之宝是什么?在大修太和殿时发现原来是藏在房梁上的“符牌”。符牌总计有五个,正中一个,东、南、西、北面各一个。

图片

太和殿符牌正面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举行大的庆典、向全国颁发政令的地方。每次举行大的活动时,都要奏“中和韶乐”“丹陛大乐”,演奏乐舞和仪仗队伍从太和殿前一直排到太和门外,场面十分壮观。

5.中和殿

中和殿为正方形,四角攒尖顶,上置鎏金圆形宝顶。顶为黄色琉璃瓦,殿身为红色菱花窗门。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称“华盖殿”,嘉靖年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更名为“中和殿”。

中和殿是皇帝出席大典前休息和做准备工作的地方。有时皇帝也在此殿召见庆典执事或大臣,询问一些事项。

图片

中和殿位于字形须弥座的中部,皇帝上朝前在此等待到太和殿上朝。

观察中和殿的建筑形式,会发现尽管在皇宫之中,建筑形式也并不呆板,每座建筑都有特色。

如太和殿为庑殿顶,中和殿为方形四角攒尖顶,保和殿又为重檐歇山顶,这种变化,使得三大殿在建筑形式上出现跳跃起伏,充满动感,这对我们今天千篇一律的建设方格式楼房应该是一种审美的启迪。

中和殿内景

和殿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这间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静静的思考

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是汉语成语,出自《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6.保和殿

保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时称“谨身殿”,嘉靖年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称“保和殿”。

保和殿为歇山重檐大殿,上铺黄色琉璃瓦。大殿九开间,进深五间,是前朝三大殿最后面的大殿。

保和殿在建筑上采用减柱造法,建筑学上称“减柱造”。这种做法是在建筑大的殿宇时,将殿前的金柱减去,使大殿室内显得更加宽敞,采光更多,更加明亮。

图片

保和殿位于三大殿字形基座后部,台阶有一块紫禁城最大的石雕丹陛。

保和殿也是皇帝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清代皇帝多次在保和殿举行宴会,招待外藩使者,为公主举办大婚典礼。

保和殿最重要的作用还是皇帝在此举行殿试。何谓殿试?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要走仕途,除了少量世袭,都要经过科举考试。这种考试从基层开始,在经过“童试”“乡试”“会试”之后,考生才能得“秀才”“举人”“贡士”后,才有资格推荐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出考题,要求考生面对面回答问题,凡是通过“殿试”的考生,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可以获得进士及第,但是只有三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级为“同进士出身”。第二、三等级名额根据情况有多有少,名额不确定。凡是通过殿试的考生,均可称为“天子门生”。

保和殿典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意为神志专一,保持宇内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

所谓皇建有极,是说由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有强调皇权之意。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

保和殿内景

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7.大石雕(丹陛)

保和殿后阶陛中间设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们称之为云龙石雕,俗称大石雕。

这块紫禁城中最大的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约250吨。大石雕原为明朝雕刻,清朝乾隆时期又重新雕刻。图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云之中,有九条口戏宝珠的游龙,它们的形象动态十足,生机盎然。

图片

大石雕(丹陛)位于保和殿后的中轴线上,故也有称其为“保和殿大石雕”的。

大石雕(丹陛)来到紫禁城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说当宫殿还未建时,大石雕已经作为备料放到了现在位置。因三大殿建设时向南移动,大石雕体积太大,再移到太和殿前实在不方便,最后只好委屈在保和殿后面了。

大石雕(丹陛)石料来自房山大石窝,在雕琢前至少有300多吨重,紫禁城距离大石窝100多里地,在没有起重机的时代,人们是如何把它运来的?据说,当时人们是利用冬季沿路泼水冻冰,再在巨石下铺设圆木,靠推拉撬动,遇到障碍还要先清除,才一点点运送过来的,使用的人力物力可以想象。

整块大石雕(丹陛)的雕刻也非同一般。我们现在看到的雕刻已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新的雕刻,上面的图案是九龙戏珠,衬景是海水纹、云纹和海崖。据专家考证,这是中国最大最精美的石雕艺术品。

丹陛石又称御路石、龙陞或螭陛,是古代宫殿、皇家庙宇和陵寝等的建筑形制,是位于正殿中轴线上台基与地坪以及两侧阶梯间的坡道。一般来说,丹陛石都是一些呈长方形的大石头,而石头上的雕花图案等,也都是通过整雕的方式雕刻而成的。

图片

丹陛石的选材严格,需要经过仔细的筛选分析,其制作过程和设计理念也非常严密,一旦出现一丝丝的纰漏,便有可能会令整块石头宣告报废。当然,丹陛石上的雕花图案也颇为讲究,其本身按照“龙上凤下”的态势而雕凿,诠释了皇权的威严。

既然丹陛石是专门为皇帝设计的通道,那么皇帝本人应该在丹陛石上行走,可石头上的花纹极其复杂,石头表面也十分凹凸不平,普通人尚且步履维艰,更何况是皇帝呢?其实丹陛石虽然是皇帝的专属道路,可皇帝却不需要亲自在丹陛石上行走。因为皇帝登上金銮殿听政的时候,是乘坐御辇,也叫龙辇。龙辇需要由八个人抬着,这八个轿夫走两边的石头台阶,而皇帝乘坐的御辇,走的就是丹陛石。

图片

紫禁城三大殿鸟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