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尽可能的量化成长

 瓜爷耶 2023-02-18 发布于湖北

有系统才能更高效的摄取有价值信息,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最佳功效,更关键的是有系统才有更大概率应对风险、并在风险中抓住更大的机会。

有“危”就有“机”是咋回事?

大变革时代,秩序改变,很多没有适应的人和群体被淘汰,于是空出来大量的生态位和资源,更快适应新秩序、新规则的人乘势而上。

“危”就是变革、准确点说是变革引起的动荡,“机”就是动荡才会大洗牌、进而资源重配。

我们都熟知“刻意练习”的概念,而且还需要持续训练1万小时,想成为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必须进行1万小时的、挑战难度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但其有适合领域,比如规则固定、环境平和、因素和变量少、确定性高,我们都知道的在国际象棋领域,最早提出原始理念的司马贺就是在国际象棋做的研究、发表的论文,刻意练习可以让选手的表现提高26%;在音乐领域,比如钢琴、小提琴,可以让选手的表现提高21%以上;而在规则更清晰的体育领域,可以让选手的表现提高大约18%。

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以商业、科技、文化意识引领的时代,尤其还叠加世纪性的疫情,每天都在发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刻意练习的实用范围就变得越来越窄,已经不能成为成功的保障、甚至会形成固有认知影响未来的发展。

这种状况下更具战略及前瞻的反而是传统的科学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先提出一个假设,要有想象力(头脑风暴其实用在这一步最有效),哪怕是天马行空,我们只需要马上行动、快速验证,看跟构想是不是一致,再分析结果,基于这个结果,再来调整假设和下一步的行动步骤。

亚马逊的CEO贝佐斯曾说过一句给我很大启发的一句话:“亚马逊的成功是每年、每月、每周、每天都在进行这个假设--求证的过程”;事实上几乎整个互联网公司都有上万个的版本在测试运行,就是在搜集用户反馈,做最优化调整。

科学思维的流程是这样:首先提出假设,然后通过测试验证假设,分析结果,提出新的假设,然后再根据新的假设,进行下一轮实验,如此循环,不断实验。

我们知道科学的精髓就是:可证伪、可证实以及可重复,是一个去伪存真、步步积累的过程,用科学思维规划人生也是一样的道理。

根据愿景倒推实现路径,具体到睁开眼的每一天,要针对假设不断实验,收集数据,结束一天的实验后,再加入思考和分析,进而调整,第二天再如此重复。

科学是严谨而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很少有人能用这种态度持续去做一个短时间不能带来回报、无法预测结果、甚至看不到希望的事,因为长期来看是不是有大的好处,这谁也不知道,而人性天生是需要安全感和确定性的,更要命的是科学思维注定绝大多数的尝试是注定失败的,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专业的训练,会被持续的挫败和沮丧击垮。

这个时候,再次祭出法宝:概率思维。

所有人都会为失败付出代价,但商业规律是:正确的那一个可能带来百倍甚至赢家通吃的回报,只不过所有的尝试就是在找到那个正确的可能而已。

我们需要下注,但要做好风控以及尽力提升成功概率,十次有九次下的注都是输,但只要押对了那一次,就够了。

所以无论是改善决策逻辑还是练习技能,科学思维就是能提高我们的胜算。

每一次新的尝试都建立在之前的思考和总结上,这样就能为我们的人生曲线,带来指数性而非线性的变化。

那么科学的执行精髓是什么?

就是记录,尽可能的量化。

每天的工作安排、思考过程、结果、总结做记录,凡事有记录、凡事有对比,才能提高精确度,如果时间精力都花在了确定的累积上,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我自己习惯手写来做记录,不管是时间还是日志,亦或者做笔记,就连读书也喜欢纸质书,与打字相比,动手更能激活我大脑更多的区域,让我产生更多的感触和灵感。通过写日志进行规划、复盘,能让我们对过去的事,建立更清醒全面的认识,也有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去应对未知的未来,这会产生连大脑都可以掌控的从容感。

我这公号每天的文章是在记录大脑思考的痕迹,而反省日志就是人生经验以及改善数据,当出现新的问题时,就会更加应对自如。

再有就是每天都要安排时间休息,对,休息应该提升到战略高度,并严格注意饮食和相关锻炼,可以进行小睡、散步,以及跟朋友闲谈。

最后就是站在知识源头了,这个用谷歌学术和H指数的方法读论文,是掌握最前沿思想和成果的最高效方法,没有之一,以前讲过很多,不再赘述。

这就是我人生系统的三大支柱之一:科学思维,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善用时间和精力的方法,面对复杂世界,可以活的更有掌控感,以及更加从容有度。

尤其是在大变革时期,可以更大概率抓住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