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楚地遥 2023-02-18 发布于重庆

编辑丨杨宏

前言:

研究“物演哲学思想”的人或许都曾深思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研究“物演思想”有什么用?

或许,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答案,可能都没有对错。

但是,如果纯粹将“物演思想”作为一种类似精神安慰的“宗教”,或者纯粹保守的传承,以及将“物演思想”直接硬接到经验层面、实用层面的技术技能等直接运用的领域,那一定是极为错误的!

所以,“物演哲学思想”的真正前途在于“基础理论”,包括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基础学科,即基于“物演思想”可以推动这些基础学科的革新,这才是“物演思想”最大的前途

而《物演美学论》是物演思想下沉到各个基础学科的一画开天之作,是基于王东岳先生《物演通论》和桡哲老师“生存结构论”、“群团化分工论”的哲学底层思想,融合在“美学”领域所创作的第一本书。

读者可将其理解为物演思想开启未来新大门的一个起点或范式,而基于这个起点或范式或许可以给你提供更多领域的思绪方向和土壤,你借此即可窥见一脉完善、系统的哲学思想究竟能有多大的潜能或影响力。

其后,我们还将陆续推出物演新论思想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著述。

“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美”有效用?

无疑,我们假设“美”是纯粹无用来谈及“美”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这也更能看出“美”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

试看,我们假设“美”无用或者不存在,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先假设应前的“自然美”不存在。

于大多数人而言,除开诸如孔雀、鸳鸯等绚美华丽的动物,对有着丑恶凶狠的“豺狼虎豹”是绝不肯用“美”去形容的,至于更为有毒的蛇虫鼠蚁等物类,人类则只会对其更多用害怕、恐惧、丑陋、恶心等词去招呼。

文章图片1

即便这些“丑恶凶狠”的物类在其同类的异性那里“妙不可言”也罢,但对于人类来说,是绝不可能用“美”去形容这些物种的。

为了简化理解起见,我们以一般所言的人类异性作为“应前自然美”的对象。

譬如一个久别繁世的人,突然在一群样貌丑陋的女子当中看到一个貌若天仙的绝色佳人,其眉目清秀、香娇玉嫩、荡人心魄,这久别繁尘的人看到此番“景象”,不免得犹如饥渴难耐之际看到树上的酸杏,垂涎三尺而不止。

于是,此人瞬间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诸如瞳孔放大、心跳加速、吸氧量上升、呼吸紧凑、血压升高、大脑中枢释放大量不同种类的诸如荷尔蒙、多巴胺等化学激素或神经递质,以及不同程度的电冲动,更有甚者还会“流鼻血”。

这在人体身上表现的这一系列生理反应,与猎豹看到羚羊或者发春期看到异性之前的反应几近相同。

只是,人类总不能像动物一般不管不顾的扑将上去,而最多是远处看看,或者大胆一点的无非去搭话,至于更为主动的“过度行为”则是万不可能出现的,否则必然免不了一场“牢狱之灾”。

可见,应前的“自然美”就可以说是基于“外物”在主体一侧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其表达的是对依存对象简约高效的判别求断,进而实现对主体机能高效调动。

而这个本能的判断过程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达成的,即“自然美”其实是对应一种生理反应或心理反应,即是对应着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的一系列反应。

倘若,“自然美”居然不存在,或者消失了,这就必然意味着,无论是何等眉目清秀、香娇玉嫩、荡人心魄的绝色佳人,在异性看来居然和那样貌丑陋的同性没有半点区别,无法激起任何一丝生理反应的涟漪,别说会激发其大胆一点的上前搭话,可能根本连看都不愿意看了。

但若真是如此,其实是该个体已经纯粹失去对“爱”的需求,如此也必然是“中枢神经系统”或者“生殖系统”出现了严重问题。

可见,失去“自然美”的人,就如同没有对应“情绪反应、生理反应”的石头一般,那么看到的异性也就像看到的非生命的石头、枯木,试问会有何过多的作为或行为?

而一旦任何的人看到异性居然没有任何的感觉,激发不了任何生理反应,几乎就是以一种非常冷漠的态度去面对任何出现在面前的异性,那么这个人离“绝后”也就不远了。

因为不能激发任何“性冲动”的人还谈什么繁衍后代呢?

这种情形就好比某类需要“雌雄交配”才能繁衍后代的动物居然失去了“发春期”,而如果动物没有了“发春期”,请问这类动物是否还能继续繁衍,然后实现该物类的延续?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再看,应后的“艺术美”如果不存在,它又是怎样的情境呢?

在谈及“艺术美”的时候,首先要明了,人类是生物界中欲望最大,需求最多的生物。【至于何出此言,读者就需要翻阅后文】

试问,你何以见过那种低等生物需要自己动手创造生产资料来供自己生存?

大多数的生物都是依靠现有的生存资源。

譬如,光合细菌、植物等直接利用太阳能实现存在和存续,而其他大部分的多细胞动物则是依靠先有的植物或者比自己弱的动物为食,它们根本不需要有任何太多欲望去获取多少资源。

文章图片2

但到了人类阶段,因为自身的残弱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创造生产资料,去费力的获取生存资源,根本就不像前衍的生物要么被动的获取生存资源,要么直接的判断选择依存资源。

这也就要求人类需要巨大的欲望来获取生存资源。

再看物种的存续,对于其他动物而言。

要么主要是以自体分裂进行种群的繁衍,譬如单细胞生物,以及部分的低等生物;

要么以一年一次的发春期来维系自身族群的繁衍,譬如猪羊狗等生物,一年就生一窝,一次可以生数只甚至数十几只幼崽。

但是到了人类这里,因为自身的残弱,发春期居然都周期性延长。

但即便如此,一个女性一生一般仅生育一两个,像五六个,甚至十多个的那都是极其罕见的。

就是说,绝大部分人类一辈子的生殖数量居然不如很多动物一年的生殖数量,可见发春期的周期性延长并不意味着生殖效能的增大,居然只是将人类的生殖欲望提高了,其实际生殖量却是大大的降低了,可见人类繁衍何其之难。

这里,我们还不提幼崽的养育成本,那是一个更为让人失望的事实。

可见,无论是对获取生存资源的欲望,还是对获取生殖资源的欲望,在人类阶段都是极度的表达的,它使得人类潜意识中自发的获取生存资源和生殖资源的频率和幅度大幅增加。

但要知道,无论是生存资源还是生殖资源,这在任何群体中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去满足种群内所有人的“欲望”或“需求”,因为最为残弱的人类要求的太多了。

【这种潜意识中自发的欲望是对应着强烈的生理反应的,譬如一个人一顿不吃就浑身无力,肚子咕咕乱叫;一天不吃就会逐渐暴躁,心神不宁,无法再集中做任何与饮食无关的事情;如果三五天不吃,恐怕这个人就会丧失自控力,未必不会做出“为非作歹”的事情。

在历史上,数次的农民起义,究其根源都是因为随着朝代的逐步发展,资源逐步汇集到社会高层的部分精英之中,底层百姓从始至终最多都只能混个温饱,始终处于生死平衡线上,而且还得仰仗老天爷赏脸,施舍个风调雨顺、无旱无涝,同时还得要求社会治理有序、国家繁荣昌盛、兵强马壮,足以抵挡外辱。

但上述条件仅是“理想化”的条件,而一旦发生旱灾、洪灾,又或者是游牧少数民族入侵的人祸,底层人民必然瞬间沸腾,倘若再加之中央朝廷居然腐败无能,不能“劫富济贫”,更不能及时的赈灾拨款,“起义”自然就在所难免,因为人民的基本生存都无法维护,这个王权朝廷自然也就无法再存续下去。

所以,当代的任何国家,特别是吸取历史各个朝代多次经验教训的现代中国政府,就特别注重最基本的粮食储备。

譬如拿当下的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储备来说,即便田间两年颗粒无收,也能满足十四亿人不遭受饥饿。所以,生存资源这一块对于当下处于和平时代的人而言几近忽略,因为有国家作为支撑。

但是你个人、你家族要繁衍生息所需要的“生殖资源”总不能国家给你储备吧?

即是说,在生存资源之外的第二大难事就是繁衍生息,这是任何国家政府无法提供的,只能依靠自己。

但是,随着生活成本和养育后代的成本急剧增高,寻找到合适的伴侣居然也是极难的,这就使得大多数人那极度的生殖欲望无法释放,那是一种伴随高幅度、高频次的直接生理反应,而且还有外界的不断的各种刺激使得大多数人时常焦灼不安、心神不宁。

而长期的焦灼不安、心神不宁是伴随着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的,它仍旧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达成的。

譬如抑郁症患者就会出现包括头疼、冒冷汗、呼吸短促、胸闷、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甚至还有口干、腹泻、呕吐和恶心等症状。

同时中枢系统中大量不同种类的诸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化学激素或神经递质分泌混乱,以及紊乱传递的电冲动等等。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消极的生理反应,即中枢神经系统长期释放消极反应的化学激素乃至传递消极的电冲动就会破坏正常的生理反应,譬如当下大量的精神疾病都是因为长期消极的生理反应最终导致的。】

而对欲望不得之焦灼不安、心神不宁的缓解或者消解就可以通过应后的“艺术美”来达成的。

譬如,在王维《长江雪霁图》中,堆集在山崖与水边的屋宇,江舟的行进,成群的飞鸟,老翁的过小桥,有人世的暖意,也有勃勃的生机,使得图中的世界充满生命感觉。

文章图片3

其展示的是作者心底对世界的歌唱,这是内心的欣然,怡然与安逸,也让观者在看画的同时不自觉的就获得了暖意与欣然喜乐,获取了心灵的宁静与放松。

但如果应后的“艺术美”不存在,或是消失了。

当然这里绝不仅限于古人的风景画,而是一切“艺术品”和达成“应后美”的载体。

自此,人类那伴随着无尽的获取生殖资源欲望生理反应等过度的“心理反应”将难以得到缓解或者消解,人将总是处于某种长期的焦灼不安、心神不宁等伴随着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之中,这必然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巨大的损坏,产生一系列精神性疾病。

并且,不仅是是有生存资源和生殖资源的欲望,还有一系列诸如对生老病死的恐惧、对生存安全的恐惧、乡愁等诸多繁琐之事造成的负面情绪会不断的涌现出来,这些负面的情绪都需要得到“应后美”的缓解或调节,否则长期处于某种负面情绪就必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这都是对人体极大的损害。

最终造成该个体食无食,味无味,对一切都失去兴趣,向往“虚无”甚至“死亡”。

而艺术美正是极大的缓解了这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使得处于负面情绪的人回到正常的心理反应上。

而这就是“艺术美”的真正效用。

而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对于现代的大多数人其实已经不愁温饱衣食,更多的是缺失这种对艺术的追求,这才使得各种抑郁症、躁郁症等等各类精神疾病大量发生。

因为你将长时间或者经常陷于求而不得,失而不复带来的负面情绪当中,从而破坏了正常的生理反应。

而且一旦失去“艺术美”之后,一切美好幻想以及所谓的“流连忘返”都随之消失,于是处于俗世繁笼还是处于世外桃源,对人而言没有任何区别,激发不起人的任何情绪反应;

而且不仅是异性、风景,就连日常让人垂涎三尺的山珍海味,甚至满汉全席在失去了“美”的主体这里都会黯然失色,引发不起任何的“感觉”。

如此种种,显然已经表明,美绝不是“无用的”,失去“美”的人就宛若一尊“石像”,对任何的异性、风景、美食、声乐等失去任何的兴趣,任何对象也都激发不了情绪反应的发生,那么如果一旦形成此局。

试问“动物”如何成为“动”的“物”?

所以,“美”居然就是一种多细胞生物不可缺失的“先天条件”,一旦缺失就必然意味着这类多细胞生物临近灭绝。

而如果你认为“美”无用,或者说“美”没有存在价值的时候,其实就表明你已经逐渐在丧失追求“生”的希望了。

那你就要开始注意了。

可见,“美”的效用实际也就表达着“美”的存在前提,它不在实际生存层面有任何意义,其真正的意义在于调节心理波动,即应前驱动和应后调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