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审美促进人才开发研究的未来趋势

 新用户5331MFnj 2021-08-30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随着美学对各种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我们应该加强审美促进人才开发的研究,认真把握人才与审美的互动关系;而“人才美学”的提出也彰显了美学对人才学的渗透,体现了人才学对美学的促进,跳动着人力资源开发的时代脉搏,符合以人才资源为时代动力的全球化语境下我国人才战略的迫切需要。

一、研究审美促进人才开发是美学研究和人才学研究的双重需要

研究审美促进人才开发是美学研究和人才学研究的双重需要。传统美学主要以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缺乏对社会美的关注,不自觉地走进了“形而上”的狭窄空间。人才美学一方面关注人才开发,一方面研究人才的美,研究审美促进人才开发问题。前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后者体现美学学科自身发展内在逻辑的需要。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以人才为时代动力,而人才美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因此,研究人才美学,通过研究审美促进人才开发,把人才学与美学结合起来,无论是在社会实践意义上还是在理论维度上,都是一种新的探索。

从人的本质来看,任何个人总是试图在现实中去创造和展现自己的本质。从现实美的核心来看,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美固然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感性形象,但美的核心却是那些创造美的杰出人才。自然美作为人化的自然,其实质不是一般的人化,而是体现了人类正确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哲学上看现实美的审美价值,一方面,最高的自然美是人体美,另一方面,最高的社会美则是人才的美,即那些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各类人才所蕴含的美。

人才美是最高的社会美。把人才美视为最高的审美价值,这不仅符合人类对现实审美关系的本质概括,而且也符合人才学对人才所作的质的规定性。从人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来看,美的事物尽管通过必要的感性形式为人们提供直观的审美对象,但这些感性形式必须反映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人的外在美作为感性的形式,虽然能够赏心悦目,但不如真与善相统一的感性形象即人才美,更具有长久的魅力。与人才美相比,人的外在美往往具有时限性、易逝性或易变性,如人的青春非常短暂,而年轻人的相貌美很快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殆尽。然而,只有人才美才能具有较大程度的稳定性,甚至是永恒性。一个人可以不再年轻,但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拼搏,通过创造人生的价值,不断为人生增值,展现人才的美,以弥补外在美的老化,甚至可以大器晚成、老年成才。

审美实践表明,不管社会美多么丰富多彩,不管是侧重于内容美还是形式美,就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来讲,程度最高的理所当然是人才的美,即人才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既体现了人才认识世界的真,又蕴含了改造世界的善。这种真与善的高度统一,既以一般社会美为基础,又是对一般社会美的超越。因为人才的美居于社会美的顶端,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构成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社会美。所以,提倡人才的美,在理论上有助于拓宽美学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有助于社会建构正确的审美取向,引导人们追求人才的美,而不再过于迷恋金钱、权力或整容等外在美的修饰。

再从人才学对人才本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性与进步性的辨证统一。人才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特定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都体现了求真向善的高度统一,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即使从人才自身来看,其内在的心灵——创造性与进步性,这是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的内在依据,无疑是真善美的;其外在显现——物化了的生命活动即创造性成果,也正是人才创造性与进步性内在本质的感性显现,也蕴含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即劳动成果具有科学性(真)、进步性(善)与审美性(美)的统一。很显然,人才参与创造性社会实践的过程,是人才的内在本质自觉外化和感性显现的过程,也是人才的真善美外化为劳动产品的过程。换言之,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来看,人才不仅实现了认识论意义上的最高的真,实现了伦理学意义上最高的善,而且也实现了审美意义上最高的(社会)美。

因此,从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研究人才美学能够深化和丰富美学理论的研究;从研究人才学的角度来看,研究人才美学有利于深化人才开发的研究,能够为人才塑造内在美和外在美提供理论的借鉴。由此可见,加强人才美学研究,是美学研究和人才学研究的双重需要。

二、研究人才美学的难点及其突破的思路

人才美学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人才学和美学的交叉融合,通过阐释二者的内在关系,对生存美学、人生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性提升,以促进人类在审美生存和完善生命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自我开发和社会开发。

人才美学研究的难点

01

1.深入研究人才学和美学互动的共生效应

要实现人才学与美学研究之间的互动,促进二者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中的共生效应,这既是人才学研究的难点,也是美学研究的新课题。因为研究人才美学需要研究者具备美学和人才学的双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学界的人才学家一般主要是研究人才学,而不研究美学;而研究美学的专家往往主要研究美学问题,而不研究人才学问题。因此,许多学者由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性所特有的局限性,往往很难把人才学与美学交叉渗透融合,这在客观上必然然影响到对人才美学的研究。

2.对人化自然所蕴含的人才美的探赜

人类如何对自然事物进行审美观照,这不仅涉及到自然事物本身的形式和属性等,也要涉及到人类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自然美作为人化的自然,也需要各类人才的发现和确证,需要更好地人化。一方面,自然美需要人们积极的去发现,许多人工园林、城市的绿化和美化等,都需要各类人才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另一方面,作为学校、家庭和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利用自然美开启人们的智慧,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人才开发,这是研究人才美学的难点之一。

3.人类在审美生存和生命美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相互转换的关节点和内在机制

人类的审美生存和生命美化,本质上都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或美学命题,即“诗意栖居”问题。“诗意栖居”出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歌《人,诗意的栖居》:“人辛勤地劳作,却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诗意栖居”也就是理想的生活,审美的生活。从人才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审美环境或者审美情境,才能真正促进人们的生命美化。

人才美学未来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到如何通过提高审美生存的质量,进而提升生命美化的质量,通过审美生存和生命美化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类进入“诗意栖居”的完美境界,进而促进人才的开发。为此,在未来的人才美学研究中,需要揭示人的审美生存与生命美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把握二者联系的关节点和内在机制。

02

突破人才美学研究难点的思路

1.架起人才学家与美学家联系的桥梁

人才美学是介于人才学和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只有熟悉人才学和美学这两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才能够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人才美学,才能避免学术视野的封闭性。为此,一方面需要人才学家和美学家加强学术交流与融通;另一方面人才学家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而美学家需要加强对人才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了解。人才学家与美学家通过积极互动的交流对话,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人才学与美学的交流与融通,有利于促进人才美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2.从人化自然的审美本质研究人才美

自然美本质上是人化的自然,蕴含着人类的主体意识,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感性显现,体现了人类求真向善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因此,研究人才美学,可以从研究自然美的本质,研究人化自然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自然美背后所蕴含的人才美的创造性社会本质,即自然美本质上也是人类的创造,也是人才的创造性本质的感性显现。在没有人类以前,宇宙是一个纯粹的大自然系统,包含着大自然各种自然事物包括自然生命的存在,但还没有大自然的美;只有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人类具有了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越来越具有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后,人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才会逐渐增多,作为人化自然的自然美就会越加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作为“科幻小说之父”,他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妙的遨游》为总名的代表作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科幻作品,反映了他对海底、神秘岛以及地心等特殊大自然奥秘的探索,所以,他的科幻小说的艺术美实际上也是他对自然美的艺术创造。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则描绘了人物形象会飞、有千里眼、顺风耳、能够水遁、土遁。作者这些艺术想象客观上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希望具有上天入地能力的幻想,反映了人类视力与听力具备超常功能的美好愿望。我们姑且也可以视为这是小说家对天地自然和人体自然奥秘的双重思考。

3.怎样把握审美生存与生命美化的相互转换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类学会审美生存,并且通过审美生存,促进生命的美化,进而追求“诗意栖居”,既体现了人类追求审美的社会本质,也进一步彰显了人类爱美的本性。从人才美学的角度来看,审美生存与生命美化体现了人才追求成长环境的理想,也反映了审美情境对每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惟其如此,柏拉图才特别主张让青少年从小就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高度重视自然美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

因此,未来的人才美学研究,应该重点在关注人生美学和生命美学的基础上,把审美生存与生命美化统一起来,通过研究二者的统一,把握二者相互转换的关节点和内在机制,在促进人类实现生存与发展和谐统一的重大主题过程中,让审美融入人生的情感和心灵,让美感陶冶人的性情和人格,启迪人生的智慧,放飞每个人的创造性的想象力,进而促进人生的完善与美化,促进人才知情意的全面开发。

三、体现人才学与美学的互渗融合

人才美学研究应该进一步体现人才学与美学的互渗融合。随着美学对各种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追求“诗意地栖居”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人才与审美的互动关系,而“人才美学”的研究彰显了美学对人才学的渗透,是美学研究的越界与扩容,体现了人才学向美学的渗透和拓展,也是人才学的越界与扩容。从人才学和美学的交叉结合中,把人才的美视为最高的社会美,看作是最重要的审美文化,这从根本上符合美学与人才学研究的学科整合,也符合社会的发展进步。

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是唯一的审美主体和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人才作为重要的审美对象,是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和谐统一,也体现了外在美与内在善的和谐。通过对国内外美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在借鉴实践美学、生存美学和生命美学的基础上,在理论上探究人类在生存美化和生命美化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探索实现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价值融合与统一的内在机制;而通过探讨人才与审美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人才美学,则力求彰显人才美所蕴涵的必然和自由的统一、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统一、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人才美学的研究是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新探索,体现了人才开发的新视野,也是一种新的跨学科整合创新研究。

人才自身除了具有一般人的社会本质以外,还特别具有创造性、进步性和审美性。人才的审美性来源于人才的创造性和进步性,又体现了人才的审美本质。从人才美学来看,它侧重于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维度出发,把握人才的创造性和进步性向审美性的转化与显现,审视人才的审美本质及其特征。但是,人才美的本质与人才的审美本质既有联系,又不同于人才的审美本质。我们之所以肯定人才美,就在于人才美从根本上超越了一般的诗意地生存,真正指向了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才美不仅表现为人才自身的美,而且还表现为人才创造性和进步性的实践活动过程的美,表现为人才创造的劳动产品的美。由此可见,人才美学虽然不反对人的外在美,但相比之下,更加推崇人才的美,更加注重人才的创造性社会本质所显现的过程及其劳动成果的美。

因此,确定人才是最高的社会美,探索人才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入研究人才与审美的互动关系,这既有利于开拓研究人才问题的新思路,又符合社会美以内容取胜的美学原理,有利于引领人们欣赏人才美的价值。21世纪是人才开发的新纪元,也是美学广泛渗透到社会实践各个领域的扩张期,美学研究只有走出象牙之塔,审美活动只有超越艺术领域,迈入生产领域和创新领域,向社会实践渗透和扩张,广泛地弥散到人才创造的各个领域,才能使美学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

但是,从目前我国大众审美文化的走向来看,审美文化既有健康发展的一面,又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在爱美的问题上,所谓的流行时尚就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青少年片面追求整容、骨感美女以及帅哥靓妹等形式美,而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内容美的欣赏。针对当前我国大众审美文化的某些误区,认真分析当下一些人过分追求金钱、权力、女色和形体美等时尚,从学理上探讨人才的美,这在理论上有助于拓宽美学研究视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在实践上有助于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引导人们追求人才的美。可以说,从审美的角度倡导人才的美,为深入研究人才与审美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这无疑等于找到了美学与人才学嫁接的最佳结合部。

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来看,只有把人才的美视为最高的审美价值取向,大力倡导人成其才和人尽其才,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当美学和大众审美文化从过去形而上的神坛走向形而下的日常生活时,当新的人才战略正在从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人才资源开发之际,我们应该尝试让人才美学架起沟通人才学和美学之间的桥梁。特别是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人才开发与审美客观上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才的社会实践本质是求真向善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如果缺乏审美的维度,就必然影响到求真向善的社会实践,也必然影响到人才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美的创造是各类人才社会实践的创造性成果,如果没有人才的创造性社会实践,也就必然影响到美的存在和发展。因此,从人才开发与审美的互动关系来看,我们应该尝试通过人才开发来促进世界的审美化,也要通过审美促进人才开发。从人才与审美的关系探究人才开发的社会实践,这无疑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新视域。

责任编辑:张涛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