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理论问题

 焕文钟声 2023-09-14

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理论问题

(石屏县教科所 邱联科)

思考美育,当然必须对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形式、美的规律、美的创造等基本问题有起码的理解和认识,否则就无法真正理解美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美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哲学概念。

说熟悉,是因为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挂在我们嘴边。“挺拔雄伟的崇山峻岭是美,旖旎秀丽的湖光山色是美,英雄的业绩是美,壮丽的人生是美,难以忘怀的情思是美,目不暇接的艺术作品是美……”

浓香四溢的好酒我们称之为美酒;

色香俱全的菜肴我们称之为美食;

爽利俊朗的姿态我们称之为美姿;

优雅含蓄的谈吐我们称之为美谈;

文辞俱佳的文章我们称之为美文;

名副其实的赞誉我们称之为美誉;

世所公认的道德我们称之为美德;

……

看一束花,观一方景,赏一幅字,听一首曲,玩一幅画,品一杯茶,闻一缕香,尝一道菜,穿一件衣,论一个人,谈一件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跟美与丑、善与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无处不在;美,始终与我们的生活相随。总之,美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与个体的幸福、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盛密切相关。

对于美,我们再熟悉不过,如果只问:什么是美的,任何人都可以列出一大堆美的事物来,但如果问:美是什么?我们会突然感到语塞,一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当我们试图从理论上对美作出一番解释的时候,大家才发现,我们对美原来又是那样的陌生。当人们对美作出认真追问后会发现,美是一个看似具体,实则抽象的哲学概念,它涵盖万千,包罗万象。谈到美,人们通常只停留在简单浮现于脑际的形式上的美,其实,当我们对美进行认真追问后,会发现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去思考和解读。追寻美不仅仅是一种感知和领悟,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在这个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可能的美,也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更加充实和满足。

在现代社会中,美的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范畴,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官享受,而是涉及到社会、环境、教育、伦理、科技、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人们越来越关注到美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美。

那么,美是什么呢?

自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不断探寻美的本质和意义。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美进行过许多细致的思考和探索。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模因论,再到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和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每个学派都试图解释美的本质并给予其合适的定义。然而,美的概念如同一块多面镜,照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及至现在,学界对美的解释和定义,不同的学派和学者之间仍然存在极大的差异。例如:

美的客观派认为:美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一种品质或特征。因此,美是一种与形状、颜色、比例等物体属性相关的固有特质。

美的主观派认为:美是个体主观感受的结果。因此,美是因个人经验、情感和审美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感受。

美的文化派认为:美是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中共同认可的观念。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美应该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美的表现派认为:美是通过音乐、美术、文学、戏剧、影视等形式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因此认为,美就是艺术。

……

以上这些观点都是站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对美作出的解释,细究下来,看似都有道理,却缺乏整体包容性。因此,都未能找出出美最本质的特征。因此,美,确实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理论问题。

以我的阅读所及,《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对美所持的观点和思考是比较值得学习和推崇的。在本书中,作者对在美的理论之谜之所以难解,也作出了细致且深刻的分析,这里摘其重点复录如下,供大家思考:

“从审美客体方面来看。美的奥秘之所以难解,不仅因为它是发展的变化的,有的甚至稍纵即逝,使人难以捉摸;更主要的是,它还分别地表现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不同的形态。就以自然美来说,有的是经过人的劳动直接加工改造过的,有的却是以原生的自然状态呈现出来的。在社会生活中,美有时是动态的,有时又是静态的。在艺术领域中,美的品种更为丰富多样。这样,就使问题显得更加复杂了。在美学讨论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当美学家按照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解释某一种美的形态,如解释自然美时,似乎是很有道理,可是,一用来解释社会美或艺术美,却又会露出破绽。同样,当有人用另一种论断来解释艺术美时,好像也很有道理,可是,一用来解释自然美或社会美,往往又很难自圆其说。所以,要在美的不同形态中,在千差万别的美的事物中找出其共同的质的规定性,确实不是那么容易。

再从审美主体方面来看。我们常说:'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人爱美,现代人更爱美。然而,人们对于美的向往与追求,却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和差异。譬如,面对一束红花,除了色盲的人以外,人们对于它的'红’,不会有什么分歧意见;然而,对于它是否'美’,各人的看法就可能大相径庭了。即使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往往也会作出不同的审美评价。这种由于主体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审美评价的差异,自然给认识与把握美的本质造成很大的困难。特别是社会生活中某些怪异的审美现象,更使美学研究者感到棘手。例如,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妇女以缠足为美,好好的一双脚,硬要用布裹扎起来,把骨头折弯,造成畸形,以致步履艰难,但却美其名曰'步步生莲花’。又如某些少数民族的姑娘,把俊美的面孔刺破,让它溃烂,最后留下密密麻麻的疤点。这明明是一种痛苦 ,可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竟痴心地追求它,视它为美。这种异常的审美现象,世界各民族中均有所表现。有的以胖为美,有的以黑为美;有的缅甸姑娘在颈项上套上一叠高高的铜圈,使颈脖延伸到一英尺长以上:非洲玛卡洛族妇女,在上嘴唇穿孔,并插入一个名为“陪尔雷”的金属环或竹环,使嘴唇突出于鼻尖达二英寸……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要对此类异常的审美现象一一作出科学的解释,实在是非常困难的。”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从审美主体的角度,还是从审美客体的角度讲,美都是一个难解的奥秘。从哲学上来说,越是难解,越是有其研究的价值。

那么,美的奥秘是否就根本不能揭开呢?不是的。对此,《美学基本原理》的作者及时表达了自己的乐观态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美的本质自然也不例外。尽管目前还有许多困难,还难以取得普遍一致的结论,可是,与前人相比,我们毕竟有不少有利的条件。”作者接着认真总结了四点,再原文摘录如下:

第一,几千年来,无数先哲虽然未能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但是,他们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却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遗产。他们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所印下的足迹,鞭策着后继者

奋发向前:他们取得的各种正反面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财富;他们卷帙浩繁的著作和闪烁着璀璨火花的灼见,为我们把握美的本质作出了良好的开端。例如,狄德罗不仅坚持了美学上的唯物主义,提出了“美是关系”的著名论断,对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发表了极为精到的见解,而且他还十分注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具体地研究美,自觉或不自觉地论及了美与人的创造才能的联系。黑格尔关于“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定义,虽然把美的内容归结为神秘的“理念”,表现出明显的唯心主义错误,但这一定义在美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却不应抹煞。一方面 ,这个定义不是仅仅从个别事物或事物的形式去阐述美的本质,而是强调美应当把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它又肯定了美是具体可感的、有光彩的。所以,黑格尔的定义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对我们把握美的本质很有启发。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在美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尽管车尔尼雪夫斯基还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美,因而未能对生活中的美作出完全科学的解释,但他却把美从理念的天国拉回到了现实,肯定了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这就使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有了牢固的现实基础。我国古代的美学理论,同样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宝藏。从先秦诸子一直到王国维、蔡元培等,都对美学领域中的许多问题,提出过各种精辟的见解,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借鉴。事实上,科学研究的途径,犹如田径场上的接力赛跑,总要在前人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提高。只要我们尊重前人,研究前人,善于批判地吸取前人留下的丰富的思想资料,又十分重视研究现实的审美实践,我们就能在美学研究中不断前进。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例如,通过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现实生活中的美可以得到如实的再现,把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美保留下来,把远在天边的美传递过来。这样可以使生活在海边的人,欣赏旖旎的桂林山水;生活在南方的人,也可以饱览祖国的北国风光。梅兰芳等四大名旦,虽已先后离开人间,但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仍可以通过银幕、磁带等长留于世……这样,在美学研究上,我们就可以较少像前人那样经常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不仅为考察艺术美提供了方便,更为现实美的探索打开了大门,从而大大地扩展了美学研究的视野。

第三,从指导思想上来看,以往有不少美学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常常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离开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去研究美,因此,他们不可能全面地、科学地解开美学中的难题……今天,我们可以凭着马克思主义这把钥匙,打开整个社会生活的大门,进入美的殿堂,探究美的奥秘……在美学研究中,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就不会象旧唯物主义那样,纯粹从感性直观方面去研究美,也不会像唯心主义那样,只是“抽象地”从“能动方面”去研究美,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研究美、考察美,把美学研究纳入正确的轨道。

第四,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以至对立,广大被剥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常常挣扎在饥饿线上。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仲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当然也就谈不上对美学进行研究和探索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美学从哲学家、美学家的书斋里解放了出来,与广大劳动群众结合在一起,从而掀起了群众性的学习美学、研究美学的热潮,这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在群众性的美学热潮中,不仅普及了美学知识,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极大地加深了美学与人民群众革命实践的联系,使美学得以充实、丰富、深化、充满生气。总之,人民需要美学,美学属于人民。

     作者的上述态度和条件分析,不仅给一切乐于美学问题探究的人们增强了信心,同时也将美学研究的理论依据逐步引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马克思主义。

随着阅读和思考的不断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坚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包括美学在内的一切社会科学研究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马克思主义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时不陪伴在我们身边。总之,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有了无数前人的丰硕成果,相信科学的美学理论必将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完善。我本人对美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对美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都将忠实地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自己的逻辑基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