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文章

 伢伢dental 2023-02-18 发布于上海

原文链接: http://sealisthedeal./2012/01/shrinkage-i.html

(一)

     几个月前本来有讲课的邀约,有再找了一些 paper 看,不过那时候看的跟现在要讲的題目一点关系都没有 XD。 想了一下,可能还是要放弃以前那种把paper找好再把东西写出来的模式.....  因为其实很多时候,我看完一些paper以后会有一堆 idea,等我把这些 idea整理好,原本哪句话是出自哪一篇的我就又搞不清楚了,又得在paper堆里找一次。所以現在我干脆不负责任一点,就凭印象写东西,到时候有人问问题,我再举paper回答就是。这次的图片有很多是我去年去台中联强牙医跟大家讨论的东西,已经看过的人,就不用再看啦。

其实,shrinkage(收缩), 三张图就讲完了

图1
图2
图3

     图一讲的,就是树脂充填的原罪:Dentin bonding agent(牙本质粘接剂) (以下简称DBA) 和dentin分家,也就是传说中的 Microleackage(微渗漏)。


     我们知道,即使是DBA(牙本质粘接剂)有3、4、5、6、7、8代,其与dentin间的结合力仍不是reliable(可靠) 的,因此只要树脂一收缩,它就会分家。这种现象容易发生在gingival wall margin(龈壁边缘) 建立在纯 dentin 上的 large class II composite filling(大型II类洞树脂充填),或是简单的class V  caries(V类龋洞)or  NCCLs-Non-Carious Cervical Lesion(非龋性颈部病变),这种下一篇会有更易懂的示意图。

     图二讲的,是我当研究生时,某T大 intern(实习医师)最喜欢拿出来讨论的一个现象,T大 intern习惯称它 white line(白线),我就沿用这个称呼好了。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咬合面 (class I / II),就是说树脂充填物跟齿质enamel(牙釉质)的交界处会有一条白线。如果你是本网志的忠实粉丝的话,你一定会想骂脏话:不是说树脂和enamel之间很牢靠吗,怎么它们之间也出现了gap(间隙)?  其实.....造成这个gap原因不是bonding strength(粘接强度)不够,而是太强。树脂牢牢黏住enamel的结果,就是树脂收缩的时候,折断了一小片的enamel。这种case大概每一到两个月会被拿出来讨论一次吧,不过解決方法在T大却是禁忌,我在meeting的时候从来不敢讲 XD。在这网志上,如果有人诚心诚意的问了,我可能不会爱你,喔,不对,应该是我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其实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之前在示范 class I 填补的时候,似乎有讨论过,这跟 cavosurface margin (洞缘)的设计有很大的关系)。下一篇也会有更好的图来说明。

     图三是图二的进阶版,叫做  'Cusp Deflection' (牙尖挠曲度)。会发生在一些很compromise(折中)状况的case。如果病人large caries挖了一个MOD的大洞,齿质只剩 buccal lingual (颊舌)薄薄两片的时候,大概就会有这种情形发生。简单的讲,就是树脂收缩时,把颊舌两侧的残余齿质带着往中间缩。此时病人会有很明显的biting pain(咬痛),因为他的cusp(牙尖)受力时,变形量会更明显。图三告诉我们,不要尝试补太大的OD。如果是vital tooth(活髓牙),病人可能不会爱你,因为回去咬了会痛,如果是non-vital(死髓牙),病人也可能不会爱你,因为咬个一段时间,牙齿会裂。有沒有更简单的图来说明这个现象,有,下回待续。

(二)

     恩  这篇会提到一个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的观念:  shrinkage ' volume ' (体积收缩) and shrinkage ' stress '(收缩应力)。然后我们在把这观念加到上一篇,这样大家应该就会对树脂收缩带来的影响有一个比较全盘的了解。

为了不让过程太枯燥乏味,我决定派大星担任我们shrinkage(收缩)的model(  模特)

如果有一天,派大星被冲到岸上,严重脱水......它的体积应该会变小....


就像这样

    从上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到派大星从大变小,有shrinkage 'volume' (体积收缩)的变化, 但请问,这样的体积变化会造成任何 shrinkage 'stress' (收缩应力)吗?  似乎不会........

我们不妨再看看下面几个图:

如果今天派大星是被人类抓了起來,五花大绑在太阳底下,逼问比其堡的位置,这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

    情况 A  ,我们左手边的是正常size(尺寸)的派大星,右手边的是太阳晒干以后的size(尺寸),现在因为绳子绑着,派大星没办法一下缩太多的size(尺寸)。它还是会缩,只是缩的量比较小,而且在缩的过程中,会拉扯绳子,本来是passive(被动)绑着的绳子,现在会被绷到紧紧的。绳子上所表现的,就是 shrinkage ' stress '(收缩应力)。基本上,以上几张图看完,应该就要知道shrinkage volume(体积收缩)和 shrinkage stress (收缩应力)的分別了。如果这样还是不懂,那下面的部分就先不要看了,不然越看会越雾煞煞。看不懂的话,绝对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我比喻失当造成的,欢迎来信发问,我会很乐意用别的例子,例如皮卡丘,魯夫,圣斗士星矢,来取代派大星,让大家知道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和 volume(体积)的差別。


状况 B,如果派大星缩小的力量实在太大,绳子就会断

现在,我们就把状况A和状况B带入的临床树脂充填的状况中   =====>
派大星 = composite resin(复合树脂)
绳子 = bonding agent(粘接剂)
绳子绑住派大星的一端 = composite-bonding agent interface(树脂与粘接剂界面)
绳子绑住墙壁的一端 = bonding agent- tooth structure interface(粘接剂与牙体组织界面)
墙壁(图中没有,请自行想象) = tooth structure(牙体组织)

     今天在A情況下,绳子会比较容易断。打个比方,如果绳子可以承受10kg的拉力好了,派大星收缩的时候向内拉了4kg的力量,此时我们只要在往绳子上多拉个6kg,绳子就断了。在临床上,某牌的bonding agent(粘接剂)本来可以支持30Mpa的拉扯力,但因为composite(复合树脂)收缩时给了bonding agent(粘接剂) 12Mpa的 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所以此时bonding agent(粘接剂) 的bond strength(粘接强度)只剩18Mpa。


    如果今天一样是状况A,但是绳子是绑在一堵很不牢靠的木板墙上。这时候,shrinkage stresss(收缩应力)可能就不一定会表现在绳子上了,反而会表现在墙上。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可能会把木板墙也往内拉,造成木板墙变形,这就是 'cusp deflection'(牙尖挠曲度)。或是,木板墙干脆就裂给你看,这就是上一篇所说的 white line(白线)。 (其实比较 academic(学术) 的说法应该是 'micro-fracture of enamel'(牙釉质的微裂隙)。

    状况B:  绳子断了某几根 ,断了的地方,派大星就继续向中间缩。这在临床上,就是microleakage(微渗漏)。图画的有点错,因为microleakage(微渗漏)会发生在 bonding agent -- tooth interface(粘接剂与牙齿界面),也就是说,绳子应该是断在墙壁那边,派大星会带着断掉的绳子往中间缩,而不是断在派大星这边,只是我实在懒得重画了,而且我之前画了好几次,画出来的墙好像都不符合我要的fu   XD。


结论: 
A: 如果一块composite resin(复合树脂)放在桌上,等它光照固化后,有7%的shrinkage volume(体积收缩)变化。 那如果我们拿这块树脂去补牙,因为它跟周围的齿质有bonding(粘接),而这bonding(粘接)的力量会限制shrinkage volume(体积收缩),光固化后,本来要减少7%的,现在只有减少4%,如此一来,则必有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产生。

B: 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会:1:降低 bonding strength(粘接强度)   2. 造成cusp deflection(牙尖挠曲度)3.造成 micro fracture(微裂隙)  4. 产生microleakage(微渗漏)。

然而,有一种状况却可以避免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 的产生:

状况C,派大星选择性的收缩,被绳子绑住的地方不缩,没被绳子绑住的地方能缩就尽量缩,此时绳子并不会受到拉扯。临床上,如果我们能让树脂收缩尽量局限在没跟牙齿接触的平面的话,或许我们就能降低一定程度的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如果上述的树脂,可以在没跟齿质接触的那一面,缩满一整个7%的体积,那我们就可以完全避免掉shrinkage stress 了(不过这么完美的情況是不可能发生的)。以上说的,就是 C-factor 的观念。下面几篇中,我会将C-factor 解释得更清楚一点。

(三)

     之前有大大留言说要请学弟妹把这网志印成共笔 …… 。我是有点受宠若惊啦,不过说真的,我不太喜欢共笔这种东西........我记得我大学念书的时候,喜欢念课本的感觉胜于念共笔,虽然结果往往是花的时间多,考的分数少 XD……  不过说真的,这样花时间念下来,虽然英文没啥进步,但我发觉自己处理原文资讯的速度比人家快很多,后来想一想还是值得的。 再说,今天如果真的有小朋友真的把这网志读一读,就去考试,大概会死得很难看,因为这网志里的内容很多都不是老师讲的.......。   

      最后,我个人比较希望这网志对临床医师有帮助,至于还没接触临床的小朋友,我觉得有些内容太advance(超前)了.......

     今天要讨论的东西可以说是 shrinkage(收缩) 这个范围里的大魔王,如果大家都看懂了,那我就真的成功了  XD。

我们先来回想一下上一篇的最后一张图:

     我们从这张图可以知道,如果派大星收缩时,只选择性的缩在阻力较小,没被绳子绑住的地方,则它收缩时并不会造成 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这种情况,在composite(树脂)充填时有可能发生吗?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不是那么完美,但树脂收缩时,本来就会有一个选择阻力最小的地方去收缩的趋势(柿子挑软的吃,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万物的天性)。如果我们绑住树脂的地方越少,它可以自由收缩而不造成 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的位置就越多,如此一来,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 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就越少。


我们再继续看下一张图:

    这张图来自一篇非常经典的paper,他是在讨论光照后树脂收缩的方向,但我要順便利用这张图来解释 C-factor的概念..... (原始paper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跟我要)。

     这张图是这样看的: 虛线是cavity(窝洞)的形状,也就是聚合收缩前树脂的形状,大家可以看到在ABC的虛线部分是一模一样的。A图是 free shrinkage(自由收缩),意思就是cavity 不上 bonding agent(粘接剂)。 大家可以看到,这就像派大星完全没被绑住一样,一旦收缩,树脂就大致均匀的从四周向中心缩,此时,并不会对cavity(窝洞)的四周造成任何的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不过相对的,收缩后的树脂跟cavity(窝洞)之间都是空隙,探针一挑就脱落了。我们假设 A 这个 free shrinkage(自由收缩)的状况,总收缩体积 (shrinkage volume) 是 7%。


     B图就是临床上常遇到的情形: cavity(窝洞)四周有上bonding(粘接剂)。光照后树脂仍想由四周向中心收缩,缩满应该要缩的7%体积,无奈enamel bonding(牙釉质粘接)很强,拉住了部分的树脂,使这些被 '绑住'的部分无法向中心收缩。此时树脂只好一边从最顶端没有被 '綁住” 的地方多缩一点(这边可以假设顶部缩了2%),一边由底部bonding 比较差(因为是dentin bond)的地方多缩一点(假设底部缩了3%)。 这个底部的收缩问题可就大了,因为它就是所谓的 'debond'(粘接脱离)。以派大星的情况来比喻,就是绳子被拉断了。这个debond(脱粘)的地方,要是发生在充填物的边缘,例如,class II cavity(II类洞)的 gingival margin(颈部边缘),那就是 microleakage(微渗漏),也就是造成 secondary caries(继发龋)的元凶。 如果是发生在class I cavity 的底部,那这个debonding(脱粘) 位置的 dentinal tubule(牙本质小管) 就没有被封闭住,当上方充填物受到压力形变时,dentinal fluid(牙本质小管液)就可以在这个空间流來流去,病人就会跟你 complain(抱怨) 咬东西会酸。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上面缩了一点,下面缩了一点,树脂在B情況下收缩的总体积仍然不及A。如我们假设的,上下收缩的体积总和只有5%。 7% - 5% = 2%,这不见的2%去哪了? — 这2%会变成 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存在于还没被 debond 的bonding 和牙齿之间。本来 30Mpa 的 bonding strength(粘接强度),扣掉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后,可能只剩18Mpa  (以上的数据纯属举例,并不代表 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 和 volume(体积) 间有如此简单的量化关系)。  这2%的 shrinkage volume(收缩体积)也有一部分的会藏在 cusp deflection(牙尖挠曲度)里面。其实上面的图原本是在说明了树脂收缩大致是往中心收縮,而不是朝光照方向收縮。在早先有很多的学者会以为树脂是往光照方向收縮,是因为他们在临床上看到B的状况,而且底部的收缩量会比顶部大,所以就误会说树脂会朝着有光的方向去缩,其实那是不对的。

    C图就是一个更完美的状况,如果不管enamel 或是 dentin 都bonding的很好, 那其实树脂就只能从上面沒有bonding 的那面往中间缩。但这种四周都 '綁'的很好的状况下,要靠一个面就縮满7%的体积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树脂可能只能縮3%的体积,剩下不够的,就要靠 cusp deflection (牙尖挠曲度)形变来补偿,或是就变成 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


    写到这里,似乎都还没讲到 C-factor。不过如果上面讲的都了解了,其实 C-factor就已经懂一半了。

我们再想想上面的图:临床上,我们会希望shrinkage stress(收缩应力) 越少越好。 但我们不可能像图A那样搞,完全沒有shrinkage stress,但也完全沒有 bonding……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 就是尽量增加每次充填时树脂没被 '綁住'的面积。于是就有 C-factor的概念。C-factor的定义就是树脂被 '綁住' 的面积 比上 '没被綁住' 的面积。

今天写到这边,下篇要继续讨论 C-factor。 在下篇刊出来之前,大家先回想一下两个国考必考題: 
               1. C-factor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2. 体积大小一样的 class I cavity 跟 class IV cavity,哪一种 C-factor 会比较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