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主席指挥红军,会有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吗?重点是为什么

 我好爱你我爱你 2023-02-18 发布于河北

如果主席指挥红军,会有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吗?重点是为什么?

斯诺为主席拍摄的照片

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一直是主席指挥红军作战,打破敌军三次军事“围剿”,十六字游击战精髓深入人心,红军连战连胜,越战越强,苏区越来越巩固。

到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主席虽然已经离开指挥岗位,但红军在朱德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基本沿用主席的战斗方式,仍然干净利落地大败优势敌军。

但到第五次反“围剿”时,李博二人弃用被证明正确的游击战法,与敌硬碰硬,导致红军连战皆北,苏区范围迅速缩小,最终无法在赣南和闽西立足,不得已踏上长征之路。

但这并非故事的终点,在长征中,李博二人仍是错误不断,让部队抬着沉重的家什在深山老林中与敌周旋,一天只能走十里路;更严重的是,在明知敌人已经布下天罗地网的时候,还命令部队强突,非要前往湘西去和贺龙、萧克会师。

在苏区的时候,中央红军至少有十万之众,离开瑞金开始长征时,清点人马,也至少有8.6万人,但在李博二人的指挥下,红军节节失利,特别是在湘江血战中,一战就损失3万多人马,到遵义会议前,中央红军只剩3万来人——这意味着刚刚出发两个多月,红军就损失了大半!

这段时间是我军最困难和最危险的日子,如果不是随后召开的遵义会议的“三个挽救”,还不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红军时期的主席

李博等人已经被证明不是红军的正确领导人,毕竟以前在主席的领导下,中央红军从弱到强,神出鬼没,连接战胜优势敌人,几乎每次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样的家底在李博二人的手里被败了个精光

李博等人到底犯了什么样的严重错误以至于给红军带来如此大的损失呢?

用主席的精妙总结就是: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如果让主席继续指挥红军,就不会出现后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更不会有后来的长征。所以,事实很清楚,这是板上钉钉的,但做出这个结论并不难,这几乎是军迷朋友们的共识;真正有难度的在于,为什么主席指挥的话、不会出现这些惨痛失利?

这是个假设问题,历史没有假设,但作为一个讨论的主题,进行一些假设,加一些“如果”,则有助于我们去伪存真,更能认识主席的英明,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要做假设,必须得分几个不同的阶段。

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红军面临的敌人越来越强大,从以地方杂牌军为主,改变到以嫡系中央军为主,从以一支军队为主,改变成各省联合“围剿”,从几万、十几万为主,演变为百万大军层层推进……不同时期,红军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分几个阶段来假设:第一,第五次反“围剿”就由主席来指挥;第二,长征之前由主席指挥;第三,湘江战役前由主席指挥。

中央苏区时代的主席

如果,第五次反“围剿”由就主席指挥,会发生什么?

可能有的军迷朋友会有点担心,当时红军面临的敌军空前强大,红军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即使主席来指挥,是不是也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我们先看看李博等人是如何指挥军队的?

李博最大的特点是喜欢“正规化”,让红军由游击战改打阵地战,完全不顾红军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占劣势,硬碰硬,甚至和敌人对打“堡垒战”。

即使是我们这些没有丝毫实战经验的人,都能看出摒弃主席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后果,与敌人硬拼可以,但前提是双方实力差不多才行啊!

敌军武装到牙齿,红军主要武器是步枪(很多情况下连人手一枪都做不到),有少数马克沁,迫击炮更是稀有;再看看双方所修碉堡的差距:敌军是钢筋混凝土的,我军基本拿它没办法,而红军的碉堡是土质的,一颗炮弹下来,不仅碉堡飞上天,还造成数十人伤亡!

更有甚者,李德指挥作战居然只是在地图上量,事必躬亲,连一门迫击炮放哪里都做规定——问题是,他连那个位置是山是河都不知道!

红军之前积累下的优势就这样被耗光,红军越打越少,李博居然还认为是前线指挥员的错误,差点把萧劲光法办——如果真那样的话,共和国就会少一位传奇大将和海军终身司令员!

于是,拼到最后,红军越拼越少,地盘越拼越小,最后坚持不下去了,只能长征!

如果要是主席指挥呢,很简单,既不会打阵地战,也不会对修什么堡垒,他仍会沿用之前出其不意的游击战术,让敌军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一旦抓住一个机会,就予以致使一击。

说实话,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的敌军,并不见得比前四次高明,唯一的区别是人多点,但那个时候,红军人数也在迅速增长,扩红成效显著,完全不是问题。

可能有军迷朋友问题,那敌人大修其堡垒,步步为营,困死红军,这怎么办?这个问题似是而非,堡垒是死的人是活的,红军会没有办法?

如果堡垒战就能困死红军的话,那刘畴西、寻淮洲和粟裕领导的红7军团是突围出去找方志敏的?中央红军又如何渡过于都河西征的?

所以,这一段的结论是,如果主席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会和前四次一样大胜而归,这一点无可置疑。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点,不用展开讨论,就是如果主席指挥红军的话,会和福建方面结成统一战线,给敌军更大压力,这样会给红军争取更多的主动,而不是把福建方面视为比正统敌军更危险的敌人,完全把他们推到敌人一方……

长征路线图

如果长征前主席开始指挥红军,会有怎样的选择?结果会怎样?

假如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失败,中央苏区沦陷,红军只能长征,这个时候主席开始指挥红军,结果如何?

我们看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形。

8万多红军战士已经整装待发,而敌军完全没有得到红军将进行战略转移的消息;陈济棠的粤军在中央苏区的南线一直暗通往来,何键的湖南和广西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更不会有所动静——敌军判断出红军的行军方向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指挥的话,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挥红军的长处,重拾游击战法宝,声东击西,指南打北。那时对红军来说最有利的是不离开苏区,因为从红军时期一直到解放战争,经验都告诉我们,内线作战是首选,有人民群众可依靠,可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如果外线作战必定损失惨重,除非是战略选择,不然不应该冒这种险。

所以,主席会选择绕晕敌军后打回苏区,让红军找回之前战无不胜的感觉,充分戏耍敌人大军。那时候,红军会大量长途行军,目的就是找到战略纵深,寻得战机,然后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打完之后打扫战场,就地消失,调动敌军,寻找下一个战机。

当时全苏区红军连正规军带地方部队再加民兵武装,有十好几万人,实力并不算弱,以这种实力打败敌军是非常有可能的。

之所以得出这种结论,是因为主席深知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后来部队已经长征走到湘桂交界的时候,他还想沿潇水北上,再兜一个大圈子重回中央苏区。

这说明,主席的看法一直没变过。

湘江战役要图

如果血战湘江前主席指挥红军,会有哪些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吗?

这次我们必须得分两个假设,第一个是如果让主席选择打不打湘江战役,他一定会选择不打;第二个是必须要打湘江战役,主席又会如何选择。

先看第一个,如果不打湘江战役,主席会怎样指挥?

结果是很明显的,主席必然不会选择打湘江战役。因为当时地球人都知道红军的前进方向是去湘西,找贺龙和萧克,与红二、六军团汇合,从而建立新的根据地。所以敌人已经在红军前进的路上布置下一个大口袋,后有中央军,左有桂军,右有湘军,个个都不是吃素的(中央军由战神薛岳和吴奇伟等率领,是精锐中的精锐,白崇禧的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何键的湘军则有“无湘不成军”的美誉)。

人家都“请君入瓮”了,你还要一头扎进去,不是蠢是什么?

主席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要问他怎么办,历史其实是给了标准答案的,就是放弃前往湘西找贺龙和萧克的打算,从潇水北上,到湘中大闹一场,再出其不意向东进军,回到中央苏区,那里才是红军的用武之地!

主席的意图很清楚,不去送人头,专门往敌人的薄弱地带打,还让你猜不着,最终的目的是辗转回到赣南闽西,只有依靠苏区的百姓,红军才会如鱼得水。

可惜,主席的建议被李博等人否决,红军朝着那个必死之地冲了进去!

1933年的主席

第二,如果必须打湘江战役的话,让主席来指挥,他会做哪些选择?

如果在必须打湘江战役的时候,主席会做什么选择?

我想主席最深恶痛绝的就是让红军战士们抬着那些沉重的坛坛罐罐大搬家式的行军,更有甚者,红军还挑着大量的苏区货币,问题是这些货币只能在苏区花,出了苏区还不如一张白纸,李博他们硬说那是斗争成果,不能随便丢弃!

所以,一定要打湘江战役的话,主席必须会让将士们丢下这些沉重而庞大的诸如石印机、X光设备甚至门板什么的——只要人在,这些东西迟早可以得到,人没了,东西还在,这有什么意义呢?

部队机动性加强了,战斗力自然提升,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其次,以主席对军阀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对稍纵即逝的军情关注,自然会注意到敌军虽然是联合作战,但彼此勾心斗角,并不团结,军事行动也并不协调一致。大家都怕中央军趋势进入本省夺权,都在防着中央军。

主席必然会注意到桂军的诡异行动,白崇禧为什么突然把湘江防线的桂军南撤、从而留下一条巨大的“桂北走廊”?

原因很明确,白崇禧怕中央军顺势入桂,所以他的态度是只要红军快快从桂北通过,他并不想为难红军,“桂北走廊”等于是放红军一马。

所以,主席必然不会让红军在道县无缘无故停留三天,他会强调兵贵神速,丢弃了辎重的红军会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桂北走廊”,等中央军发现白崇禧的小算盘之后,红军早就远走高飞了!

如果此举成真,会挽救多少红军战士的性命呢?让我们算算账:

红军从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踏上西征之路时,共有8.6万人马,通过前三道封锁线时损失了大约2.2万人,来到湘江渡口时,全军还剩约6.4万人,湘江血战后不久,红军行军至遵义清点人马,还剩3万多。

也就是说,红军在湘江一战就战损3万多人!

全是一个个年轻又充满理想的生命啊,3万多生力军,就这样长眠在湘江布满流冰的江底!

红军时期的周恩来、主席和博古

写到这里,突然感觉到无比沉重,历史没有如果,历史要是有如果多好……

从第四次反“围剿”结束到湘江战役,时间并不短,但这段时间里,不仅主席没有在指挥岗位上,连他的游击战思想也被束之高阁!

如果那时他仍在指挥红军。

如果第五次反“围剿”时他在指挥红军。

如果长征开始时他在指挥红军。

如果在湘江战役前他在指挥红军。

……

太多的“如果”了,这些如果背后,都是遗憾、沉痛和沉重。历史证明,在没有主席指挥的日子里,红军蒙受了巨大损失,很难想象如果主席一直在指挥岗位上会发生什么事情,湘江之败不会发生、长征不会发生、中央苏区不仅不会丢失,反而会越来越大,红军会越来越强。事实上,从后来实际发生过的事情看,敌军并不可怕,一直到1948年济南战役前,他们一直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但那又怎么样呢?最终的成败说明了一切。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主席仍在指挥红军,那也许这个漫长的过程会缩短一大截,因为红军根本不需要绕大半个中国去延安,说不定在南方就把敌人彻底解决了……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