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松石镶金饰件:3400年后,你终于见到了我

 那个老撕机 2023-02-18 发布于广东

2013年,考古人员在武汉盘龙城发现了7座商代墓葬,发掘临近结束时,在编号M17的墓葬(距今3400年左右)底部发现了一些小块的绿松石。

此处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考古工作者,在看见绿松石的时候,你会怎么办?捡起来看看?如果你点头同意,那你很可能就毁掉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


绿松石镶金饰件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绿松石一直以来都是古人非常重视的材质,随着工艺的进步,古代工匠们开始把绿松石切成小方片镶嵌,粘贴在金属或者其它材质上,类似今天的马赛克拼图。所以考古工作者在看见文物的时候不能轻举妄动,而是要把周边区域也一并清理出来,看清楚这些绿松石是独立存在还是连成片,如果露出一片捡起一片,那到最后发现是一副图案的时候已经很难恢复原状了。

逐渐被揭露的成片绿松石像一个犄角,随后又发现了一条像眉毛的金箔片,有犄角,有眉毛,又是黄金,又是绿松石,这样的组合此前从没在盘龙城出现过,随后又清理出了眼睛和更多的绿松石,大家也都看出来这是一件绿松石镶金饰件,可惜的是不完整,只看见一半。

M17墓室只有2米长1米多宽,这件绿松石镶金饰件又处在墓室的角落,发掘工作十分不便,如此脆弱且容易散乱的文物不能承受哪怕一丁点风险。最后考古人员将绿松石镶金饰件所在的那一整块土地切割了下来,整体提取回实验室进行后续操作。 

考古人员一共清理出三块尺寸大小不一的残件残留,其中发现了另一只眼睛,但两只眼睛呈垂直排列,说明当时这件东西是被砸毁撕碎以后下葬的。甚至在2016年已经公开展两次出过之后,又对文物本身进行了一次面积一平方厘米的“微考古”,出土了一枚菱形金饰——这是商代青铜器的神面上非常常见的“额饰”,一般装饰在额头的正中心位置。这对确定文物的原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参考作用。



绿松石龙(复制品)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经过几年的时间,多家国内外大学、医疗机构等的跨学科合作,经历了CT扫描,三维扫描,数字建模,并对数字化后的文物进行AI拼合等等,最终这件2014年元旦从墓室被提取出来的绿松石镶金饰件,一直到2019年春节才最终完成复原工作,并于同年开始在重新装修后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对公众展出。

从复原图可以看到,绿松石镶金饰件有一张近似人的面孔,实际上这是神灵的化身,较为特别的是,它是目前我们可见商代最早的双身共首的形象。一个头,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身体,这可能是把一个立体的物件平刨后展示类似今天的平面图,但整体看它又是一个典型的神面纹形象,之所以说是神,是因为身体下方有商代中后期常见的爪子形象。

神面的身体由绿松石片拼接而成,所表现的也不仅仅是更好的材料和工艺,还能探究这种设计的灵感来源大概率是长江流域的鳄鱼。盘龙城作为商代南方的重镇出土了比国都郑州更多的青铜器,并且还出现了郑州都没有的新工艺如铆钉铸接等工艺,但我们却没能在盘龙城发现有足够说服力的铸铜遗址,这使得盘龙城的性质愈加扑朔迷离。


兽面纹扁足鼎 江西省博物馆

盘龙城究竟是商代南方的重镇,还是商王朝的起点?作为重镇,它出土的青铜器三倍于郑州商城,并且青铜器的成分经过检测都要优于甚至时代更晚的殷墟,但作为国都,象征王权的八个大方鼎偏偏都出土在郑州。更多的发现,只能期待以后的考古发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