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奖关注】韩东:他提供了当代诗歌中的一种诗学范例

 置身于宁静 2023-02-19 发布于浙江

原创 何晶 文学报

第八届

鲁迅文学奖

随着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获奖名单,文学界与读者再度热议这些获奖作家与作品,本届获奖作品风格多样,彰显了时代精神与人民情怀,体现了文学界“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文艺精神气象。本报对这些作家、评论家、翻译家的作品多年来持续关注报道,今天特此推送该专辑,分享获奖者的创作观与作品评论。

诗人韩东的诗集《奇迹》获得本届诗歌奖。《奇迹》收录了韩东近几年创作的 125首诗歌,这本诗集代表着韩东诗歌创作的最新成果,既是对其以往探索诗与真理的关系的延续,又在诗歌写作中呈现出 新的变化,在以往平淡冲和的基础上, 更加凸显了其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平静的外表下,蕴藏着深邃的情感与思绪。在此前的作品研讨会上,他自陈,“我们这一代诗人用现代汉语去写作,随着新时期文学一直到今天,确实是现代汉语文学写诗的一个高峰。我不是指我,我是指我们这一代人。”

他提供了当代诗歌中的一种诗学范例

当“韩东诗歌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办时,时间的概念和人们对它的认识突然变得如此清晰与深刻,一代写作者与他走过的时代共同奔涌而来,世界、生活、文学,作为个体生命的作家在此间探索、游弋,提供着独特的文本。

韩东诗歌创作研讨会 现场

“作为文学中人、同时代人,我们或多或少共同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然后进入了新世纪。”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指出了韩东写作的一个意义,“当中国文学随着巨大的社会生活变化、经济转型而经历复杂变化时,韩东以他的写作拓展我们对世界的感受能力,提高我们对复杂经验的把握能力。”这也体现了一种不竭的先锋精神,“韩东已经有力证明了他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变化着、保持着他的创造力,他总是能够给他同时代的人从独特的角度提出启发,有时甚至是质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文学一直需要韩东这样的艺术家,有时候走在人少的地方、走在偏远的地方,但在观念上、在眼光上能够有力地启发我们。”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

事实上,如何谈论韩东,具有一种难度,如评论家张清华所言,一方面韩东已经部分被知识化了,这个知识化在当代文学的生产中是经典化的必由之路,但也框定了对于韩东的认识。“文学史的讨论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共识,而韩东在此之后持续创作,体量越来越大,文学研究并没有做出充分的处理。”另一方面,从本质上来说韩东是一个努力超越或者溢出世俗规范的作家,这就产生了难度,“如何化解掉、综合掉他的文学创作和所谓的世俗规范之间的错位。”更大程度上,也因为韩东是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诗人。“他不只贡献了文本,还贡献了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具有从写作一直弥漫到具有某种生命认知或者价值认知的意义。也正是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韩东提供了当代诗歌当中的一种诗学的范例,诗与真之间的统一。”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

所谓方法论,要集中到韩东的那句名言——“诗到语言为止”。放置在诗歌写作最表层的征象中,是去隐喻、回归日常用语。在诗人小海看来,这是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改革,“他的写作恢复了词与物之间的正常关系,让词与物之间有了黏性、附着性,'诗到语言为止’就是回到诗歌写作的常识,回到诗人面对诗歌的态度、方式上来。语言的方式其实就是思想的方式,前一代诗人和这一代诗人的区别在那里,其实也就是语言方式的区别,这是韩东重要的贡献——让语言回到了诗歌。”而当下,韩东的很多诗歌从诗歌的经验出发、从个人修养出发,如他的新诗集《奇迹》,“其语言方式是基于真实性基础上的一种探索,里面有犹豫不决、有不确定、有笨拙的东西,他把自己完全放低了,让人想到卡夫卡的写作,那种自我怀疑,那种对世界的追问、质疑,对生命的敬畏,带给我们新的思想。”

作家 苏童

作家苏童则说韩东这样的语言特质早有征兆,“他写作的一个动作在某种意义上暗示着他未来的文学人生,那就是他写作一定要把桌子弄得干干净净,不能有任何乱七八糟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象征,在他的诗歌和小说里修辞的手段是被他简化的,甚至有些是完全放弃的,他的武器变得非常得弱小,以他的话说是'尖锐的纤弱’,韩东面对世界如此表达,不依靠任何重武器,而是纤弱的针刺的感觉。”

这或许是诗人胡弦认为韩东的诗“很小却有丰富性”的缘由所在,“他的语言有时候有一种很玄妙的表现,是一种口语或者类口语,就是平时说话的声音,它的好处是对它要携带的东西没有造成任何的阻碍,换一个说法是不损耗,有效保护了诗人要表达的东西,这是韩东语言非常厉害的地方。”

韩东的文学形象常带有一种颠覆式创新的意味,评论家何言宏认为,这种颠覆式创新实际上给文学史增加了新的可能,开拓了新的空间,“一个新的作家加入文学史之后会改变文学的现有秩序,会在文学场域的站位之间发生一种复杂的关系,造成文学标准的松动和改变,韩东的写作具有这样的意义。”多年来,韩东的写作当然有所变化,但一直保留着一颗心,“这颗心体现了韩东的总体状态,就是一个悲悯的、慈悲的态度。”

这与评论家林舟的观点不谋而合,“韩东书写的主题始终是对生命的悲悯。他的诗歌好像是一个闭环,因事而起、沿事而发,最后是无事而终,最后我们体会的不是事,而是情绪、情感,这种情绪可能是基于他本人的,但他并不将此强加给我们,也不是在表达自己,更不是在再现什么,而是让我们去跟他进行交互触碰,去感知这里面的一些东西。”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

评论家何向阳则指出韩东诗歌的一个关键词——“看”,或许解释了为何韩东的诗歌不表达自己也不再现而是让人们感知。“是谁在'看’?当然是诗人在'看’,看众生万象,这个'看’是对真实的追寻、肯定。'看’的人作为观察者,把诗歌艺术变成'观’的艺术,所以诗歌中有一种难见的绘画感,和罕见的叙事性,它是反抒情的,很多诗非常冷但也追求光,力图很抽象地去解释,但又用'看’把它具像化。”在她看来,这与韩东喜欢的法国思想家西蒙娜·薇依有一点相似之处,“保持思想家的'看’,一种绝对的冷静,一种观察者的身份,这就是一个诗人的追求。”

在评论家何平看来,如果不回到韩东具体的生活方式,可能就不能理解他的诗歌。“他每天的工作方式,是带一个饭盒到他的工作室里进行一天的写作,因此我们理解韩东不能只是'诗人意义上’的韩东,而更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韩东。”韩东诗歌的日常化、烟火气,都由此而来。“但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韩东的诗歌入口往往是比较低的,但到最后那一刻往往都是特别有力量的,我们往往只关注诗歌降临人间的那一刻,而不关注诗歌退出人间的那一刻。韩东诗歌的内在张力和内在复杂性,有时候正在那一刻发生。”

事实上,生活中的韩东是一个比较清贫的人,但如作家叶兆言所说,“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做人不俗,这也是从事文学、从事艺术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做人身上要有不俗的诗人气质,韩东比较可贵的是有这一点。”

诗人 韩东

韩东今年60岁了,他的创作体现出了一代人的精神。他自陈,“我们这一代诗人用现代汉语去写作,随着新时期文学一直到今天,确实是现代汉语文学写诗的一个高峰。我不是指我,我是指我们这一代人。”他提出了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语言,白话文到今天一百多年,时间使语言成熟,语言成熟才可能使得写作成熟。另一个因素是世界意识,这个世界意识不是说西方意识,也不同于我们的传统,所谓的世界意识是你在世界中。这种世界意识自然而然形成,你用你的语言进行写作,你就在世界之中。”

研讨会由江苏省作协主办,《青春》杂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协办,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党组书记汪兴国,书记处书记丁捷,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项晓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出席活动,朱燕玲、孙基林、傅元峰、何同彬、李小山、毛焰、黄小初、于奎潮等参与研讨。

原标题:《【鲁奖关注】韩东:他提供了当代诗歌中的一种诗学范例》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