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丨任红敏《元代文坛格局与走向研究》出版

 古典文学我最爱 2023-02-19 发布于安徽

《元代文坛格局与走向研究》
著者:任红敏
精装 16开
定价:198.00元
ISBN 978-7-5528-1287-9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2

作者简介

任红敏,河北保定人,文学博士,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著有《忽必烈潜邸文人与元代文学发展》《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等。研究方向:元代文学。

目 录

元代文坛格局与走向研究 1
目录 2
绪论:元代社会与学术环境 5
一、元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 6
二、元代政治文化开放性与包容性 7
三、元代宽容开放的宗教政策与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12
四、元代城市的繁荣与发达的俗文化 17
五、元代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 19
第一章  元代文人的大分化 26
第一节  作家队伍的雅俗分流及雅文学作家群体 26
第二节  元代俗文学作家队伍及俗文学创作 33
第二章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元代文人及文学 41
第一节  民族融合大背景下的多族士人 42
一、多族文人群体的涵化 44
二、元廷倡导下的多族文人互动 47
三、多元一体的文化与民族格局 49
第二节  “西北子弟”与元代文坛格局 57
一、“西北子弟”的汉文化认同 59
二、“西北子弟”的诗文创作 67
第三节  多元文化与元代文学创作 80
一、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元代俗文学 80
二、 元代雅文学中的多元文化精神 84
第三章  六合一统与南北文风的交汇融合 90
第一节  政权对峙与文风隔绝 91
一、南宋后期:琴棋诗酒的淡泊 91
二、金末元初:北方幕府文人与元初北方文坛 99
第二节  南北一统与文风交融 110
第四章  海宇混一下的盛世文风 119
第一节  元代文人的盛世之感 120
第二节  翰林与奎章文士推动的盛世文风 123
第五章  元代科举与诗文发展 128
第一节  科举兴废与文人心态变迁 130
第二节  南人入仕与元代诗文 137
第三节  科举复行与盛世文风 145
第六章  元代理学承传与诗文创作 156
第一节  元代理学的承传 160
第二节  元代理学与诗文发展 164
第七章  元代理学流派及其发展 170
第一节  中州文派 170
第二节  北方文派 177
第三节  江西文派 179
第四节  金华文派 180
第五节  新安文派 183
第六节  高丽文派 184
第八章  三教交融与元代文人及文学 187
第一节  元代文人之禅道化 187
第二节  元代释道之文人化 192
第三节  三教交融对元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201
第九章  元词成就之重新审视 208
第一节  元词发展及其走向 208
第二节  元代少数民族词人的创作 218
一、以山水、田园、隐逸展示士大夫文人情怀 219
二、深之入髓的英雄心态与英雄情结 222
第三节  南北词风之交融 225
第十章  元代俗文学的发展及演变 231
第一节  城市文化与元代戏曲的发展 232
一、元代文艺政策与戏曲的发展 235
二、青楼女子与元代戏曲 237
三、书会才人、文人与元代戏曲 242
第二节  宗教的世俗化与元代戏曲的发展 246
第三节  元曲雅俗共赏的文化阐释 255
第四节  市井及娱乐需求与元代小说发展 265
结语 271
参考文献 280

(一)元人文集 280

(二)相关古籍 283

(三)今人著作 285

(四)论文类 289

查洪德

红敏这部《元代文坛格局与走向研究》,是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又中标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一部著作,两个国家级项目,其价值,不需要再作具体评说。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说明选题很有价值;中标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说明成果水平很高。它的出版面世,无疑是对元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元代文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多元性。文坛的多元,超越历史上任何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第一次出现了色目作家队伍。色目作家,其族有“克烈、乃蛮、也里可温、回回、西蕃、天竺之属”(戴良《丁鹤年吟稿序》),他们以令人瞩目的创作成就,为元代文学增添了亮色,使得元代的文学,更加多彩。中国文学史上,只有元代形成了一个俗文学作家队伍,这一队伍的出现,动摇了传统俗文学定义,使得俗文学与作家文学并列的逻辑无法成立。元代甚至出现了一些草根诗人,这些诗人的人生本身即具有传奇性,连同他们的创作,都带有神秘与怪异色彩。元代文坛的地域构成也是多元的,这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南北差异,特异的是,元代的诗史要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写起,两位传奇诗人耶律楚材和丘处机,在这个当时称作西域河中府的地方,留下了他们的唱和之作。一些诗人文章家,其原籍在中亚甚至更远处。元末诗人丁鹤年感叹:在《诗经》时代,“西北之诗,见之于《国风》者,仅自《豳》《秦》而止”,元代有些著名诗人,“居西北之远国,其去豳、秦,盖不知其几万里。而其为诗,乃有中国古作者之遗风。”此外还有来自高丽、安南的诗人。在元代大一统治下,文化的缤纷多彩,文学的多彩纷呈,历代所无,当时人就有应接不暇之感。大儒吴澄的一段话,显示了他面对这多彩的惊奇与自豪:“自古一统之世,车必同轨,书必同文,行必同伦。今则器用各有宜,不必同轨也;文字各有制,不必同文也;国土各有俗,不必同伦也。车不同轨,书不同文,行不同伦,而一统之大,未有如今日。睢盱万状,有目者之所未尝睹;吚嗢九译,有耳者之所未尝闻。”(《送萧九成北上序》)元人有这样的视野,见前人所未见,睢盱万状,尽入其眼;元人也有这样的心胸,远方他国,各族各类,来居中土,再没有“非我族类”的拒绝与排斥,而是接纳万方,含括万有。

关于文体的发展,章学诚有“后世文体,备于战国”之说:“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他说的文体,跟今天文学史上讲的文体,不是同一概念。就中国古代文学各种体裁说,文体备于何时?文体备于元代。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文体,在元代已齐聚文坛。传统诗文词之高峰,元代之前都已过去,一些新兴文体,在宋元逐渐登台,曲是兴于元盛于元,还有一些文体,兴起于宋元,繁盛于明清,元以后踵事增华,创造了各自的辉煌。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文体的大格局,形成于元代,此后虽有发展,但未能突破。

元代文学最为多元,同时又多元融合。华夷交融是最为显著的。元代多族共居,相互通婚,互为师友。各族士子,倾慕中原文化,从儒学到群艺,他们沉浸其中,共同参与一系列文化与文学活动,达到心灵的契合。在大元治下,蒙古、色目士人与汉族文人,有着共同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多族士人的交流互动,多元文化互鉴吸收,铸就了元代独特的文化精神。其次是南北的融合。在元之前,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宋金对峙,长期的南北隔绝,声教不通,加之地理差异,文学追求与风格差异明显。元统一后,经过数十年交流,走出金宋季世诗文之弊,形成了体现大元气象的时代文风。再次有雅俗融会,俗文学在经典的涵育中提升,通俗中含高雅,元曲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雅俗融会的成果;雅文学则在元代俗化的社会空气中趋向通俗。“杨虞诗律皆追古,一统皇元气象殊。”(清叶绍本《仿遗山论诗得绝句廿四首》其十八)多元融合,包容大气,成就了元代文学的特殊气象。

以上是元代文学最突出的三大交融。此外有文理融会、三教合流、诗书画“同体”等。文章家与理学家,由南宋的对立走向融合。南宋诗人文章家批评理学害艺,以为“理学兴而文艺绝”(袁桷《戴先生墓志铭》),在理学影响下,诗歌不过“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刘克庄《竹溪诗序》),文章则“错冗猥俚,散焉不能以成章”(袁桷《乐侍郎诗集序》)。理学家抨击文章家“离道而为文”,文字华美而人品低下,“所谓文者,特饰奸之具尔”。元人则打破壁垒,相互吸收,兼综文理,“道从伊洛传心学,文擅韩欧振古风”(王恽诗),成为文采斐然的理学家,或深于理学的文章家。三教合流,宋代已成趋势,元代承宋之后进一步深化。战乱使大批文人躲进寺院道观,深刻改变着释子道徒的构成,大大提升其文化水准,加深了释道与士人的联系,于是文人禅道化、释道文人化,达到更高程度。诗僧成为元代诗人队伍中独特的一支,僧人也成为文学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如释来复,先后住持慈溪定水寺、鄞县天宁寺、杭州灵隐寺等,他交游广泛,与著名诗人虞集、张翥、欧阳玄、黄溍、贡师泰、李好文等多有唱和,将这些唱和之作编成《澹游集》。道士诗人较之诗僧也不逊色,道士与士人的关系,比之僧人更为密切,在一定范围内,道士可能是一个士人圈的实际核心。道士与士人的交往中,自然少不了诗歌唱酬。至今留有诗作的元代道士,有一百多位,全真道士,正一道士,都有一定数量的诗人。特别值得关注的,还有诗书画精神的高度契合。在唐代,能兼擅诗书画的人极少,有位郑虔,能书善画有诗才,“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玄宗)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迁著作郎”(《新唐书·郑虔传》)。于是“郑虔三绝”的佳话便广泛且久远流传。若在元代,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恩荣,因为元代可称“三绝”的人太多了。由于兼通兼擅,画富诗情,诗融画意,影响诗风与画风。题画诗,论画诗,在元代也都发达。在元代,融会是一种趋势,文体的相互吸收融会,也非常普遍。不再一一枚数。

文化多元,思想自由,视野开阔,文人个体意识与主体精神的增强,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走势。诗学领域,有人提倡“诗而我”,有人提倡“以诗为日用”,于是诗歌创作出现了自我化、生活化趋势。在抒情言志外,诗歌还被看作实用文体,这对诗歌的影响极其深刻,因而诗歌纪实性、叙事性色彩强化。元代诗学也由精英走向世俗,诗学著作主要不是记录士大夫的推敲与雅谈,而以教习普通人作诗为主要目的和内容,诗格取代诗话,成为诗学著述的主要体式。文章中出现了新型人物(如色目人、商人、伶人、匠人等),记载了以往未曾有过是事物(域外见闻、极地景观等),记录前人未曾感受过的心理体验,随之形式与风格情趣也有新变,出现小品化趋势与传奇性色彩。笔记、行记之文,与诗歌进一步结合,有不少诗化短文。元人坦诚的性格,人与人交往中的坦白直率,有话直说,无须含蓄其辞,隐晦其意。礼法的宽松,社会等级意识的松动,这一切都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带来其内容与风格的变化。元代文学这些新的趋势和走向,体现在各个方面,有待我们认真考察和认识。

通过以上扫描式的介绍,读者应该可以感到,对于一个有志于学术的人来说,这样的课题,无疑具有极大魅力。本书作者任红敏多年沉浸其中,爬梳文献,博观综理,精研深思,多有创获。将她的心得,撰成此书。全书十章,分为文坛格局和文体格局与走向两大部分,从元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体制、文化思潮、民俗世风、娱乐休闲等对文学的影响和渗透,综合考察各种社会与文学现象,加以提炼和阐释。诸如元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元代用人导向与元代文人的大分化,作家队伍的雅俗分流,多族作家交游与契合,盛世文风的形成与表现,理学主导地位与文风导向,科举与元代文人生存状态,文人雅集与文学创作,隐逸闲适心态与诗文走向,信仰多元与文学自由,戏曲与词曲盛衰等,都是本书考察的对象和思考的问题。

这无疑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选题。对一代文学格局与走向的把握,比写一代文学史难度更大。写一代文学史,要尽可能全面占有材料,客观呈现一代文学的创作及其价值,当然不易。而本课题则要从各个方面去剖析,透视其板块构成,以及怎样构成,他们相互之间如何有机联系,进步解析这些如何影响着一代文学的走向。文学史是要尽可能客观地说明其然,本课题还要深入进去,看看一代文学有哪些因素在相互作用,寻找文学走势的所以然。从本书看,这些目的达到了。通过细读作品,精研文献,拓展思路,将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尽力客观地描述和说明元代文学史、文化史的相关问题,针对元代文坛格局与走向深入探究,求真、求新、求细。所下的工夫,比写一部元代文学史要多;奉献给读者的,比一部元代文学史也要多。不下深细工夫,没有大量投入,不会有此收获。这部书,是元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版,是元代文学研究的新收获,也是对元代文学研究的积极推进。

对于作者红敏来说,学术之路还长。我所期待的,是在已有方向上凝神贯注,倾力开拓,精心锤炼,推出新的成果,做出新的学术贡献。我相信,她定能如此。

2022年岁尾

感谢任红敏老师提供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