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小孩讲述】公交车票看百年变化/药香鸣鹤我的故乡/雨天,新场古镇

 光宇阵 2023-02-19 发布于上海


老小孩讲述

公交车票看百年变化

文:黄新

当你乘坐公交或者地铁,刷着公交卡,或者用手机刷卡时,你是否还记得曾经的车票,月票?那个曾经伴随我们成长,甚至天天要用到的票证。它的诞生、发展、变化直至消亡,承载了中国百年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从弱到强,人民生活从贫困到小康的历程。
据考证,上海最早的一辆公交,是由英商上海电车公司于1908年1月31日从静安寺车库开出,经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驶向外滩(下图)。当时的车票都是英文的。

图片

图片

直至后来法商电车公司开出了虹口到江湾新市区政府大楼时,可以看到全中文的车票了(下图)。

图片

图片

同时找到的还有当时电车公司女售票员的合影(下图左),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旧社会的衣衫褴褛的镜像,或许那时的上海灯红酒绿很繁华?不得其解。不过,那个时候的车票却和解放后90年代前的公交车票有着一致的地方,就是车票上有车站号码(下图右)。想来也就是记录乘客是哪一站上车,买了多少钱的车票,最多可以乘几站,在最终的哪一站必须下车。

图片

图片

不由得又想起,那个年代乘车,总会有贪图小便宜的人逃票。逃票的方式又好几种 ,一是好挑乘车高峰时乘车,上车就往人堆里挤,从头到尾就是不买票,也是看中了售票员在拥挤的车厢里查票的不方便而为之。二是上车买最低价格的车票,却乘过站,到达自己要去的地方才下车。上述两种,如果被售票员查票抓住了,那是要罚票的。当然也不是几倍的罚,只是补一张车票罢了。只是逃票的人在众目睽睽下会很没有面子的。当然,他会有很多托词,一面罚票一面嘟囔:人挤呀!其实,真正胆小老实的,一上车就会将零钱让乘客接手传递到售票员的手里,当然,乘客都会很热心地代劳。
我家最早住在隆昌路的时候,出行最多的是乘坐8路有轨电车。六七十年代,那是从繁华的南京路穿行到工厂区杨树浦底的唯一公交,从早到晚,整天都挤满了纺织女工,路线还特别的长,票价从3分起到1角六分,也是市内公交中达到最贵的。记得当时在杨树浦路临清路上有一个8路电车的掉头站头(见下图),每次我到静安寺小舅舅家里去,都要从隆昌路走到临清路,在那里花9分钱,正好乘到南京路浙江中路,然后乘21路无轨电车到乌鲁木齐北路下车,正好乘足4分钱的车票。其实,舅舅家住在镇宁路,我得再走两站路。整个车程就是为了节约几分钱吧(下图为解放初期至六十年代还在使用的单厢有轨电车。另有加拖厢的两节有轨电车)。

图片

儿时,小朋友们都喜欢去乘车,特别是到了国庆节,总有一二辆电车,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彩车,吸引沿途的居民驻足观看。可那时穷呀,口袋里没有钞票,怎么买票乘车呢?记得我家有个邻居,在唐山路旅顺路上的海螺衬衫厂上班的,她硬是每天从隆昌路平凉路步行上下班的,大约每天来去20多公里路吧,就是为了节约下这一角钱的车票钱。
不用买票乘车的机会终于来了。文革初期,小朋友可以上车宣传MAO泽东思想了。小学生们自己组队,拿着红宝书,理直气壮地登上8路电车,在车厢里唱起了语录歌曲,一时间,这方唱罢,那方又上场,车厢里红旗飘飘,歌声嘹亮,一片“造反有理”的声响。然而,最最吸引人的还是复兴岛定海桥黄浦江上的渡船,一船竟然有五六支“小分队”在演出,还来来往往地赖着看风景,不唱歌表演,还不肯下船呢。
儿时,因为穷,很少有玩具之类。所以,车票也成了小朋友们玩乐的一种道具。一般的玩法是猜车票。一是猜车票的价值,这要看是哪家公交(电车)公司的车票,然后从颜色上去猜测票价(下图为多种颜色的公交车票,右上角会标示出公交几场、电车几场。用过的车票上有售票员打洞记录的痕迹)。记得那时会去车站拣车票,颜色最少的是咖啡色的车票。还有一种猜法,就是猜售票员的检票夹打的洞,是双号还是单号。猜中了,有什么?有什么,就是那张车票归你了呗!

图片

终于等到我工作了,上班了。最早的时候,我从家里乘坐25路到宁国路,4分车票,换乘60路,1角钱到五角场,再换乘75路,1角5分钱到上柴。一天来回3角钱不到一分。这样,按当时6天工作制计算,一个月下来就要7、8元钱呢。那个时候,一个月交通超过6元钱的话可以买月票,单位还贴补3元钱。所以,那个时候,几乎每个上班族都买月票。想想,除了上班,总还有外出逛逛的时候,买一张月票还是挺合算的。当然,也不是人人可以买月票的,需要单位证明。像我在的万人大厂,还专门设立了买月票的工作岗位,专门负责每个月的收、发月票等工作呢。

图片

有月票,方便了乘客,也相对减轻了售票员的工作。当乘客上车,喊一声“月票”,那底气,彰显出你是有工作有单位的人的自豪。只是,持有月票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不符合买月票的请人代买现象),车就更拥挤了(见下图:上海人将挤公交叫做“轧车子”。下图为80年代上海的上下班挤车子的拥挤状态)。我曾经乘坐的75路公交,因为上下班的人实在太多,有同事被挤断肋膀骨的记录,还有在长海医院附近翻车的事故呢。

图片

图片

曾经翻到过旧上海市民挤电车的照片,下图左为市民挤电车路过当时的跑马场。下图右为解放前的“轧电车”。原来,在上海人“轧车子”是从公共交通诞生的一开始就早已经存在的呀!

图片

图片

一直说公交是公共事业,事关民生。到了90年代初,也终于扛不住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公交开始向私人化进发。国营公交取消了售票员,司机兼职开车、售票、安全、服务,车辆出行的一切责任。有人开始捷足承包了小公交。记得我家附近开设最早一条线路是841小公交,从松潘路到殷行路(最终开到吴淞码头),串联起原来上班要换乘的三个公交车辆。我有一同事的老公承包了一辆841小公交,同事在公司向大家推销“上海公交预售票”(见下图)。据说,当时承包车辆的驾驶员月收入可以达到七八千元。所以,一时风起云涌,8字、9字当头的小公交铺天盖地,也配合了浦东开发的出行不便的状况。也许如今上海的交通发达,它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是,我那同事的丈夫最终与售票员日久生情,“包”到一起去了。我的同事只得含泪出走美国乡村,最终嫁给了一个老外。不知为何,现在这些小公交又重新回到了国家运营的体系中来了。

图片

图片

上海小公交开辟了上海公交车票的2元时代。除长途公交,上车两元,一价到底,彻底方便了乘客。曾经在企业制定《出差报销规定》,也不再要求出差者粘贴市内公交车票了。当然,不是所有企业都如此,为了报销,乘客可在公交司机的车头上自己撕取报销凭证(见下图)。

图片

随着上海地铁的日新月异,上海公交又推出了上海公交卡。之后,支付手段的发展,又能用微信、支付宝等手段乘坐公交、地铁,并且还有连续换乘优惠------
纵观上海公交车票的百年历史变迁,亲身感受了其中的喜怒哀乐。只是在出行越来越方便的今天,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很强烈地怀念那六、七、八十年代,售票员舞动的小红旗,还有那亲切的微笑和招呼!

老小孩讲述

药香鸣鹤我的故乡
文:叶子
日前在《上海老年报》读到周进琪的文章《药香古镇鸣鹤》,鸣鹤场古镇地处浙江慈溪境内,我是慈北叶氏中药世家的后人,我家的老屋与鸣鹤场隔河相望,步行到镇上不过一里多路,这就是我故乡的一个镇,小时候我就生活在这里,多次随祖父把山上采摘下的药草送到镇上,或由中药铺的老板收购,或在河边桥下摆摊卖药草。成年后,我曾几次回故乡祖父祖母,直到两老离世,老屋卖给他人后,我再没有去过鸣鹤古镇,但在我心中这就是一个药香幽幽的地方。周先生的文章,让我想三十多年前,我发表过一篇散文《我的故乡慈溪鸣鹤场》:

图片

我的故乡慈溪鸣鹤场。慈溪地处浙东杭州湾南岸,是沪、杭、甬三角地的结合部,既有闻名的革命圣地四明山,又有白洋湖、杜湖的优质水源。慈溪人的先祖是“北移东迁”来的,有着“海纳百川,包容兼蓄”的移民文化。慈溪北乡鸣鹤场有位唐初的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字伯施,博闻强记,在精通王羲之书法的智永高僧传授下,继承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传统。其重孙虞九皋,字鸣鹤,体质文弱,进士及第后不幸病逝,为追思虞氏家族之业绩,遂将“鸣鹤”冠以乡名至今。鸣鹤场居慈溪北侧,也称为慈北鸣鹤场,四季分明,冬夏稍长,春秋略短。鸣鹤古桥、鸣鹤古建筑群、鸣鹤杨梅园、三北鸣鹤场的司令部等的故乡风光,更有鸣鹤白酒、藕丝糖、豆酥糖、椒盐片、桂花松仁糕、盐炒豆、猪油汤团、杨梅甜酒等的故乡小吃,时时留恋在我的心田中。

图片

我的故乡慈溪鸣鹤场,数百年来犹如远离尘世的桃花园,乡风醇朴,乡人厚道,自由自在,就像独自漫步,我行我素,不疾不徐,不卑不亢的陶渊明先生。古镇老街,小桥流水,陡塘桥、运河桥、沙滩桥、三槐桥、东大桥、世德桥、当典桥七座古桥,尤以横跨鸣鹤场西首,用粉红色优质梅园石砌成的沙滩桥最为优美精致。我的老屋就在沙滩桥边,小时候我常常抚着雕在桥栏上的石狮、石象,久久地站在青荷花石板。鸣鹤场的不少古建筑,是叶氏家族所建,清康熙年间以经营国药业的叶天霖就是其中的首富。穿过狭长的青石板弄堂,触摸苔绿斑斑的墙壁,推开油漆斑驳的大门,走进这幽深而古老的院宅,我的老屋就在其中。那时老屋中摆放着好几面红木的算盘,珠算是故乡的传统文化,那年全国青少年珠算比赛,名列前茅的不少都是小镇上的。

图片

故乡慈溪鸣鹤场,时时记忆在我的心间。幼年生活在故乡,每当淡淡的晨曦透进老屋时,我就会跳下床,推开窗子远眺青山,打开后门近看街河,老屋是个依山傍水的好住处。我喜欢爬山和山杜鹃做伴,我喜欢游水和小鱼儿比赛,我更喜欢走在小街的青石板上,听着脚下响起的清脆声。潇潇的雨,徐徐的风,薄雾遮掩了远处的山岭,迷漫着近处的小街,小舢舨依依呀呀穿过雾层从桥洞中冒出来。晨雾中第一个吆喝的总是卖乌馒头的老头,接着从桥上过来的是山中客,他们带来了野兔、野鸟、竹笋、蘑菇等山货;从桥下上来的是水中客,他们带来了活鱼鲜虾等河货,顿时桥面和小街拥挤起来,买卖声回荡在慈北的小镇上,鸣鹤场只有许的小街,早在宋代就已成了集市。

图片

故乡的山是秀丽的,故乡的水是温柔的,故乡的山药是香幽幽的,故乡的人是勤劳本分的,这山,这水、这人,使鸣鹤场变得更加美丽。我的故乡慈溪鸣鹤场,我爱你!

老小孩讲述

雨天,新场古镇

摄影/文:国强

前些天阴雨绵绵,因不甘寂寞,来到了新场古镇,寻求雨中的意境。站在古镇临河而建的“江南第一楼”前,春雨水顺着屋檐的瓦片,滴滴答答的掉进小河,看着雨水在空中织成一条条密密的线,纷纷落下,落在古镇的小街上,落在河道两侧古民居延绵铺展上,落在屋与屋之间的小巷里,天地间湿漉漉的,古镇显得很安静,于是,我撑起伞,踏上老街的青石板......
老街沿河而建,河水清悠悠地流,水波分外清澈,倒映着桥,楼阁和民居。也许是雨天,也许是刚过完年,游客不多,且多为本地人。街面很清爽,像被河水清洗过一般。那几座古意盎然的桥,来回行走登了几次,站在桥上,拍摄两岸风光,河边静静的茶馆时而见人在品茶,点缀着岸边的风貌,让人赏心悦目。
申城郊区,古镇不少,而新场古镇,传统的江南古镇格局,保留着庭院深深,宅院相连的水乡风貌,坐落在浦东的大地上,个人感觉新场还是不错的。古镇河道两侧古民居绵延铺展,街巷密集,呈现着千百年来水乡人家的独特生活形态,是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新场没有其他古镇那么商业化,也不像其他古镇都是外来人,这里原住民居多,如果不是著名电影《色戒》在此取景,或许新场古镇还继续隐藏在都市深处。
下着小雨,不像春节过年那样拥挤,淅淅沥沥的雨滴,打到水面变成一个个泡泡,我已完全忘记此时还身处繁华的大都市, 只是打着伞,生怕相机被雨水淋湿,精心地保护着,一边行走,一边观赏,静静地徜徉在古街上,品味着......

图片

“江南第一楼” 地处新场的闹市地段,倚洪福桥而造,这是一座三层木质结构的古建筑:茶馆,书场,栈房。时常有来自各地的民间说书、评弹艺人在此演出,每每说书名家到来,车舟汇聚、听客云集。这“第一楼”,据说在上世纪20年代之后还曾是我党地下斗争的秘密联络点,增添着红色记忆。

图片

老街沿河而建,俺在那几座古意盎然的桥上,来回行走登了几次,拍摄两岸风光。

图片

河水分外清澈,雨水纷纷落下,打到水面变成一个个泡泡。

图片

图片

沿河人家的一座座水桥,呈现着千百年来水乡人家的独特生活形态。

图片

穿镇而过的河道,雕刻精致石拱桥,傍水而筑的民居,高垒的石驳岸,这与周边朱家角等地的小镇非常相似。

图片

据记载:新场古镇得名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古时,这里曾是繁华的盐场与盐市,如今依然保留着大量的明清建筑,显得宁静与淳朴,能感受到生活气息的江南古镇。

图片

雨中,静静地行走在石板路上,一边行走,一边观赏,品味着......

图片

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也多是当地百姓,店家大多为镇内居民服务,少有矫揉造作的装饰,让初访的游人很快便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氛围。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场,古称“石笋里”。南宋时镇内歌楼酒肆,商贾云集,其繁华程度曾一度超过上海县城,才得有“新场古镇赛苏州”之誉,是当时浦东平原上的第一大镇。

图片

图片

临河岸边有茶居,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半临河,半倚着岸边。现代人的品茗,是越来越讲究了。

图片

各个茶馆装饰都不一般。这个茶馆用竹子做骨架,覆盖着绿意盎然的植物,临河编成一面墙,可凭栏品茗,这茶居也是一片静谧的世界。图片

图片

现在,水乡人也讲斯文,常常可见“清心茶座”一类的雅号。来茶座品茗作为一种享受。一天辛勤劳作,各自为新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有暇品一盅茶,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

图片

现代人的咖啡馆,细细品味,是在品味着生活。

图片

图片

这里的民居多是清末民初建筑,许多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还有一些很别致的店,浪漫又有新意。

图片

沿着河两旁有两条街,街上有各种特色小店;古镇里有很多邮筒,方便游客邮寄明信片。一个新兴水乡古镇,是一个很文艺的古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再沿着小河下塘街走走,回廊是歇脚的好地方,这里时而摆放着许多餐桌,想必在这环境吃饭或小饮几杯也不错。

图片

走在这儿,不时飘来一股粽香。这就是新场马兰头咸蛋黄大肉粽,这里的特色。

图片

包粽子的老大妈头也不抬一下,那深长的情愫是够人回味的。

图片

相对上海其他几个古镇,新场的地方不算小,既有小吃闹市,也有曲径通幽的民居弄堂,最有特点的小吃就是鸡汤豆花。那天中午,俺便在此喝了碗鸡汤豆花,味道确实好!

图片

据说,在新场小吃民间排行榜中鸡汤豆花稳居第一。一碗小小的豆腐花,与别的店最大的不同便是门口慢火熬制的土鸡汤,也是这碗豆腐花的灵魂。电视台均有采访报道。

图片

图片

新场旧时多石拱桥,是江南水乡特色之一。现遗存的石拱桥有:洪福桥、千秋桥、白虎桥、扬辉桥、玉皇阁桥、永宁桥、盛家桥等,仍保留遗存着部分古景古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世二品”石牌楼,气势宏伟,高耸挺拔,石雕也很精美。这是明太常寺卿朱国盛为其家三代都有二品官,而在新场镇中的街口建的“三世二品坊”一座。一家三代都是官居二品的朝廷要员,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图片

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新场大街367号)它是浦东新区清代的优秀建筑,原为嘉乐堂,至今保存完好,三进格局,大厅雕梁画栋,是座小家碧玉式的典型院落。

图片

图片

陈列馆,初建于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解放前,这里是新场较大的一个典当行—信隆典当。

图片

临街处伫立着铜制的历史性雕塑,倒也吸引不少的游客与之合影留念。

图片

在新场古镇,意外地见到“大理文化体验馆”。云南大理风景秀丽,俺先前游览留下美好印象。此处的“印象·大理”体验馆,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携手并进,共奔富裕路的现代佳话。

图片

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大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农特产品,推动两地对口帮扶产业援助、文化援助合作发展!若去新场古镇,此地也是打卡之地哦!

图片

图片

木雕、扎染、刺绣……大理非遗传承人展示技艺,可以了解这些传统手艺背后的故事。

图片

雨天,新场古镇,枕河人家的风貌尽收眼底,小桥流水的格局如诗似画。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进口处,似乎觉得,这狭长的石板路、古朴的砖屋瓦舍、就像缓缓走过河边的老人。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赞称:“新场古镇是体现古代上海成陆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代上海传统城镇演变的缩影,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