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115岁诞辰,72岁的李敏带病出席,望着父亲铜像泪流满面

 君临天下100 2023-02-19 发布于湖北

1947年年初,朔风呼啸,寒冷的西伯利亚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片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至地球最东端的“沉睡之地”蛮荒,恶劣,像一张巨口,时刻准备吞噬掉苍穹下的一切,一条钢铁巨龙,呼啸前行,它喷吐着白色的蒸汽和这广袤的大平原融为一体,一声汽笛声,如惊雷般贯彻天幕,十一岁的娇娇也被惊醒。她揉了揉双眼,转过头问坐在旁边的贺子珍道“妈妈,我们什么时候能见到爸爸呀?”贺子珍望着娇娇稚嫩的脸蛋,淡淡地回答道“快了”。娇娇回过头,望着西比利亚的冰天雪地,满眼净是期盼——对父亲的期盼。

一别七载,桑梓羁绊,那些散落在黄土高原上的缥缈记忆,渺若烟云,娇娇的记忆里,只有几间低矮的窑洞,至于父亲母亲,并不存在于那段记忆,多年以后的李敏,回忆起这段惝恍迷离的岁月,脑海中只有一个词“孤独”。

1936年娇娇出生在一个低矮破旧的窑洞中,毛主席接过这个又瘦又小的孩子,感慨万千,这是他和贺子珍当时“唯一”的孩子,不久毛主席借邓大姐之言给孩子起名娇娇。几个月后,母亲贺子珍远赴苏联治病,留下了尚在襁褓嗷嗷待哺的李敏。毛主席无奈,只得将她寄养在老乡家。直到两岁,她才和大多数革命先烈的孩子一样,有了一个稳定的港湾———延安保育院。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多年以后的毛主席,写下这首《七律·到韶山》时,一定会想起1941年的那个2月,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延安机场,乘着娇娇不注意,悄悄离开了,但是在他的心里,却牵系起了解不开的羁绊,这一别便是八年,此后经年,锦书难寄,空余悠悠思女情。

在苏联,娇娇和母亲贺子珍以及两位哥哥艰难度日,险些殒命,他们独自在异国他乡舔舐孤独,饱尝生死离别,历经人间冷暖,莫斯科的郊外没有喀秋莎的歌声,只有他们对故土的无尽思念。

终于毛主席接到王稼祥的电报,同意归国,这一刻他们等得太久,太久,寸阴若水,还好,结果是甜蜜的,祖国温暖和煦的春风终究吹到了寒冷的莫斯科。

1947年他们终于踏上了归国的列车,此时的娇娇只知道父亲就是哥哥口中的苏联礼堂大照片上的那个质朴和蔼的人,父亲对她来说,依旧陌生。这八年,改变了太多,但唯一不变的是对故土的羁绊,李敏知道,她不再是孤儿,轰鸣的引擎声时刻提醒着她旧梦渐回,归国后娇娇和贺子珍住在沈阳,诸多原因,父女未能立马相见,直通一笺信札。

1949年,13岁的李敏终于见到了父亲,一句“爸爸”,一句“娇娃,我的小娇娃”,道尽千般思切,万般柔情。毛主席也正式给娇娇起名李敏,取自《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一直到1964年,李敏一直生活在中南海,她在这里结婚生子,毛主席也在尽力弥补一个父亲对女儿的亏欠,尤其是外孙的出生,给毛主席平添了许多欢乐。

1964年李敏和丈夫孔令华搬出中南海,毛主席纵然千般不舍,也不得不同意,他的小娇娃已经长大了,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毛主席不舍的道:“何必一定要走呢?我想能常常见到你和令华。”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从此之后,父女两个见面便有了诸多不便,各种打报告,等待审批,晚年的毛主席渴望亲情的陪伴,却连和女儿见一面也成了奢侈。真可谓“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1976年8月28日,李敏终于见到了病危的毛主席,主席一句“娇娃,你怎么不来看我?”

便如一记重锤击打在李敏的心上,李敏何尝不想常伴父亲左右,奈何身不由己,恍惚间顿感愕然,接着便是泪眼婆娑。

这是毛主席去世前最为清醒的时刻,他将这短短的一个小时留给了他的小娇娃。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主席因病逝世,享年83岁,举国悲痛,民族之殇。回溯过往八十载,他用脚步丈量出了新中国清晰的轮廓,也用手掌轻抚过亲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他是伟人,也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

2008年12月26日,毛主席115岁诞辰,湖南湘潭韶山。

72岁的李敏拖着病躯参加,在父亲的铜像前泪流满面,岁月如梭,时光荏苒,李敏顾盼回首,往事一幕幕。故往岁月的悠扬钟声飘荡在李敏走过的这一生,也飘荡在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中,也飘回了西伯利亚的那列火车上,惊醒了一个孩子的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