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古代有那么多人喜好男风?其中明清尤为突出,原因令人咋舌

 含萬樓樓主 2023-02-19 发布于重庆

同性恋这个群体,亘古有之。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对这一群体也有了很高的尊重与包容,甚至还出现了不少以此为主题的文学影视作品。

虽然同性之爱在现代社会不足为奇,但放到古代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离经叛道,难以启齿。

实际上,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喜好“男风”的记载。

此后几千年的朝代更迭中,“男风”之好都贯穿始终,最具代表性的是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

而男风的盛行跟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密不可分。

战国至东汉,君王始兴男风

在中国古代,同性恋这个群体有着非常雅致的称谓。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龙阳之好”和“断袖之癖”,分别出自战国时期和汉朝的典故。

在《战国策·魏策》中记载:战国时期的魏王对一位名叫龙阳的俊秀男子非常倾心。二人经常一同外出,享受静谧的垂钓时光。

有一天在垂钓时,龙阳突然哀伤啜泣起来。魏王问他所谓何事。

龙阳答道:“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

龙阳看到魏王垂钓过程中,每钓到一条大鱼都会非常开心。

但当他钓到更大的鱼时,便会毫不犹豫将上一条鱼抛之脑后。

见到此情此景,龙阳不禁联想到了自身。

魏王拥有天下的美人,而他自己也是因为色相而得宠。

如果更俊美的人出现,恐怕龙阳也会如池中之鱼,被弃之如敝履。

魏王听后十分动容,为了让其安心,竟然下令全国上下禁止讨论美人,否则将满门抄斩。

自此,“龙阳之好”的典故就被慢慢流传了下来,被古人用来形容男子与男子之间的同性之爱。

而“断袖之癖”讲述的是汉哀帝与其宠臣董贤之间的爱情故事。

董贤的父亲曾经是宫中的御史大夫,因此在汉哀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被父亲送进宫中做了太子舍人。因此两人早便相识了。

董贤生得更加俊美秀气,汉哀帝对他一见倾心,

汉哀帝即位后,两人便一直出入同行。

彼时,迫于礼教束缚,董贤只能以驸马都尉侍中的身份入宫,随侍皇帝。

汉哀帝对这位宠臣的怜爱之情从“断袖之癖”的典故中就可窥见一斑。

根据《汉书·董贤传》所记载:“又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于是,“断袖之癖”也就成了代表的男同爱好的经典称谓了。

不过,即便天子好须眉,民间对同性之爱的偏见也没有因此消退。

龙阳之好真正得以蔚然成风是在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民间盛行男风

魏晋时期兵祸四起,被称为“大乱之世”。

西晋的“八王之乱”让汉人的种族存亡受到极大威胁,社会动荡不安。

乱世之下,封建伦理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遭到破坏,人们无所适从,只能将精神寄托都放在玄学之上,奉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观念。

这也让整个社会风气变得愈发放荡不羁,男风文化得以肆意滋生,野蛮生长。

再加上,经历“五胡乱华”之后,很多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风俗被带入中原。

他们对两性关系的态度较为开放,没有过多性别间的忌讳,经常不分男女,成千上百人共宿一个毡帐。

而且在战乱年代,男女比例失衡是必然的。

久而久之,很多男人在军中也会慢慢将战友情发展成为基情。

当时人们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男子开始向阴柔化发展,非常注重容貌和外形。

古代十大美男当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占了七人,即众人所熟知的就有潘安、卫玠、嵇康、兰陵王、慕容冲等。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西晋时期的美男子潘安。

他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第一美男子。

根据《晋书·潘岳传》的记载,潘安每次出行走在洛阳的大街上,凡是路过的民众妇女“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热情地往他车里丢东西。

每次回到家,潘安的马车后面都被装得满满当当。

因此,现代人也经常用“貌若潘安”这个成语来形容男子相貌出众。

在这种“美”的追求和热捧下,有一种具有致幻功能的药物开始风靡——五石散。

顾名思义,这就是由五种不同的石头制作成的伤寒药物。

人食用后身体会微微发热,面容显得红润而娇嫩,这非常符合当时魏晋南北朝所奉行的审美标准。

而且当时五石散在上层名仕当中非常流行。

人们为了驱散因服五石散而产生的体热,通常都会褪去多余衣衫。

因此,魏晋名仕常常会给人一种宽衣解带的飘逸感,显得风情万种。

如此一来,“男风”的发展变得愈发不可收拾。

佛教盛行、儒家伦理被破坏,人们对于“好”与“坏”的界定已经模糊不清,普世价值观变得畸形。

甚至很多高官显贵的家里都蓄养娈童乐伎,并将此作为彰显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晋朝的石崇和王凯就曾将几百个娈童当做赌注,通过下棋比输赢,炫财富。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相比魏晋南北朝,男风真正达到鼎盛的时期,却是在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明清两代。

明清两代 “男风”达历史之最

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曾在《情史》中写道:“羽族自凤凰、孔雀及鸡雉之属,文彩并属于雄。”

他认为“天下之色,皆男胜女。”

冯梦龙的话将喜好男风归结于天性使然。

这种观点也为明清的男风盛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时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各个阶层都对男风趋之若鹜。

历史上的明武宗朱厚照就是沉溺男色的典型例子,尤其对娈童有着异乎寻常的迷恋情节,甚至常常沉迷于行乐而不理朝政。

明朝中后期的明英宗、明神宗和明熹宗几位皇帝也普遍热衷于狎玩男色。

而且,这种男风之气在士大夫群体中也十分流行。

很多士大夫都蓄养娈童,沉溺于男妓美色,甚至会将自己风流韵事拿来当谈资,相互炫耀攀比。

上行下效,宫廷中盛行的男风之气也被民间效仿。

春宫画和同性小说在那时便已经开始流行了。

此外,民间开设的男妓馆更是数不胜数。

到了清朝,男风也一直延续并盛着。

据说很多人经历了改朝换代、家破人亡以后,将沉溺于男色作为缓解痛苦、慰藉心灵的手段。

明清时期男风能盛行到如此地步,很大一部分受到了程朱理学兴起的影响。

“存天理、灭人欲”让人们遭受了极端的压抑和禁锢。

虽然明朝两朝前期,社会还算安稳,男风只是有所延续,但并没有到达泛滥的地步。

到后来,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应运而生,崇尚“心即是理”,强有力地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桎梏,开始主张自然情欲,解放人的本性。

朝中很多官员和士大夫纷纷响应号召,将此视作道德观念上的巨大进步。

物极必反,长期的压抑与遏制,让人们在人性自由的大门打开后变得毫无节制,报复性纵欲,男风文化也因此盛极一时。

当时以同性之爱为主题的文学小说作品如雨后春笋,为整个社会风气起到了催化作用。

甚至在中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红楼梦》里,就有关于同性恋的相关故事情节。

主人公贾宝玉与秦钟和蒋玉涵两位男子也曾产生过同性之间的情愫。

图-阳明心学

到了清朝初期,满人为了保持自己的血统纯正,对性的控制非常严酷,严禁满汉通婚。

男女交接的环境条件受到极大限制,同性恋就成了广为默许的一种满足需求的方式。

毕竟同性之爱并不会扰乱血统,对封建礼教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

后记

总的来说,古代男风盛行只是一种社会表象。

它背后蕴藏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状况才是同性恋发展的根本原因。

当某种现象以非正常程度盛行时,往往都因为它曾长期受到打压和遏制。

站在中国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来看,同性之爱在很长的历史时光里被大肆遏制,这是中华民族封建礼教的悲剧写照。

虽然过度盛行的男风对封建社会来说是一场荼毒,但将同性恋断章取义地认定为“病态”也有失偏颇。

这让很多同性恋者在政治运动中成为了历史牺牲品。

站在现代视角看,同性恋这个群体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尊重和理解。

人类的每一种情感都有其正当之处,同性之爱也是人性自由的选择。

想要建立健康的社会发展秩序,我们就应该以史为鉴,充分尊重人类情感的多样性。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汉书·董贤传》

《晋书》

《万历野获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