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道德经》(25)—— 第二十一章(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在下不敏 2023-02-19 发布于四川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看《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对“孔”一般都解释为“大”的意思,“孔德”即“大德”,可是若仅仅是如此,老子为何不直接写“大德”?

而要完整理解“孔”在这里的内涵,我们需要先弄清楚究竟什么叫“德”。

“德”,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以为是对人的言语、行为的一种约束,一种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因此很多时候,人们尽管内心极其不情愿,也不得不为了免遭他人非议而约束自己的言行。
比如在公交车上,一个疲惫不堪的年轻人为了免遭他人非议,不得不将座位让给精力尚还充沛的老年人。从外在作为上来说,这位年轻人的行为非常值得我们为他点赞,因为这个时候的他,尽管是心不甘、情不愿,但毕竟还是舍掉了自己内在那份并不过分的需求,因此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样的人就是有德。
但是,在中国古圣先贤的经典中,这种因内在与外在充满矛盾,而有所纠结、罣碍、烦恼的人,无论其外在行为多么值得人们称颂,都不能叫作有德。
《易经系辞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说天地间最大的“德”是生,生生不息的生。比如阳光、雨露、空气、风、雷……,天地的这些作为不外乎就是要让万物生生不息。
因此作为天地人三才中的人,其德也不外乎是效法天地,即让自己和他人的身心性命都能够朝着生生不息的方向迈进,这才是真正的德。
可见一个人尽管能够以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来有所作为,但却因此烦恼和罣碍,其结果却伤害了自己或他人身心性命的“生”,这并非是古圣先贤们所说的德。
所以有德、无德并非看其外在的言行是否符合人们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而是要看其内在分别取舍的知见有没有被拿下,看其外在作为有没有离开成就自己和他人生生不息的身心性命这一主轴。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即放下对内在感受的各种分别取舍,放下对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的干扰和障碍,如此才是中国古圣先贤们所说的“德”,即可以超越一切时空局限的大德。
因此上章的最后,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句话与其说是对悟道之人的描述,不如说是对什么叫作“德”的回答。
“食母”,上章我们说过,护养内在的本心本性,护养内在的浩然之气,也就是护养我们的道母,而只有护养好道母,我们才能获得道母对我们的滋养,也才能让我们的身心性命朝着生生不息的方向迈进。
比如前面谈的那个在公交车上让座位的年轻人,若是换一个悟道之人,无论自己身体有多疲劳,也会让出自己的座位,而且内心并不会因此而有丝毫的烦恼罣碍。为什么?
因为悟道之人对身体疲劳的不舒服感受没有任何抗拒,舒服也好,不舒服也罢,没有任何分别取舍。
也就是说对未悟道者而言,身体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往往会被内在的固有习性在瞬间转化为一种不好的心理认同。而对悟道之人来说却能够在任何时候都保有对身中气机变化所带来的感受的觉知,而正是这份觉知实相的能力和智慧,让悟道之人的心不被任何感受所绑架,自由自在。
就如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心没有分别取舍知见的捆绑,其欲也就不是我们普通人内心的那种欲,而是成人成己的“欲”,所以说不逾矩。
那么问题来了,悟道之人的德从何而来呢?
不是来自外在的言、行、貌等,也不是来自头脑的逻辑和思维,而是来自长期的“绝学”修炼,才能最终抵达“荒兮其未央哉”的境界。
所以老子在“食母”的前面用了一个“贵”字,之所以用“贵”,是因为众人都是顺着自己的习性往外追逐,而只有悟道之人才懂得如何养自己内在的德,因此本章开篇就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其实也是对“贵食母”的一个进一步阐发。
正因为如此,若仅仅用“大”来形容“德”的“顺从”(顺从大道生生不息之造化),形容“德”的“嘉美”,形容“德”的通达等等,是不够的。
而“孔”字,刚好能够弥补“大”所不能表达的含义。

“孔”源自金文的象形,从字形上看,有点像小儿含着妈妈的奶头

这有“食母”的含义在里面,以大道为母,顺从大道,而不是人为造作,从而获得大道的滋养。这表达了“德”最为重要的内涵。
另外,“孔”也有“甚”、“很”、“通达”、“嘉美”等含义,这些也是“德”所具备的,因此孔”与“大”比较而言有助于表达“德”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含义,所以老子这里用“孔”而不用“大”
因此“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说最大的德,最美好的德,最通达的德……,也就是说用言语无法形容的德的样子究竟是怎样的呢,简单的说,就是顺从大道生生不息之造化,而用两个字来说,就是无为,而无为就是内在没有任何的分别取舍,就是“荒兮其未央哉”。
“惟道是从”,听命于道、服务于道,不违逆、不人为干扰、障碍道,也就是无为的意思。
所以,无为之所以可以无不为,就是因为“惟道是从”。人身中的道,即我们的本心本性,历经有数不清多少亿年的演化,而我们呢,最多不过百年而已,究竟谁更智慧还用说吗?人类连小小的病毒都干不过,更遑论其它。
中医之所以能在抗病毒上比西医有效,就在于中医的理论是建立在“惟道是从”上。
比如无论是药物,还是针灸,或者其它手段,其目的都是要已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的本性之造化恢复到较为正常的工作状态,即以我们的本性造化为根本,而不是以药品或其它外在的东西为根本。
因此,与其说病毒败给了中医,不如说是病毒败给了我们身中的道,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最好例证。
所以老子才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再来谈本章的后面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