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灯下黑: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

 景夜思 2023-02-19 发布于安徽
文丨周景,图丨pexels.com

01
周末带娃去上乐高课,说是上课,其实就是一位老师带几个三四岁的小孩一起搭乐高积木。前面半个小时是老师讲解,并指导小朋友完成一个动物(或者一个建筑)的搭建,然后邀请家长来观摩小朋友的作品。
每个小朋友需要面对大家做一次作品介绍,诸如“我今天搭的积木是什么,我是分几步搭建的”,按照往常情况,一个小朋友说半分钟就结束了。
结果今天有个小朋友,权且叫小A吧,大概4岁,不知道是因为有些害羞还是情绪不高涨,就是不愿意介绍,他妈妈有些着急,就板着脸喊他的名字,要求他配合老师的引导,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劝了几次后,他都不愿意,老师只好让其他小朋友先介绍。等最后只剩下小A的时候,老师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鼓励他完成了作品介绍。他妈妈叹了口气,对他的表现很失望。

02
后来孩子们在收拾乐高的时候,家长们就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聊天。
我说,其实小A平时挺愿意分享的,今天估计是兴致不高。我记得上一次他在介绍作品之前,还手舞足蹈地跳了一段舞。
他妈妈笑得很尴尬,她觉得那怎么能算跳舞,纯粹是瞎闹腾,说我家娃很好,听课时乖乖的,讲解时的表达也很不错。
另外一个家长也表扬了小A,说他在台下其实很放松,说得很好。其实孩子的表现肯定是会有波动的,如果家长板着脸,孩子就更加胆怯,不敢说话了。
我说,其实我家娃在分享时,说错了搭建的步骤,小A在旁边还热心提醒了下。小A是个很热心,观察力也很强的孩子。
他妈妈很惊讶,因为几个家长都表扬小A了。她说小A就是太跳脱,坐不住,一和他讲道理,他就嬉皮笑脸不听话。
老师也在一旁提醒说,孩子的表现会因为父母的情绪变化而波动,因此要多鼓励,不能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过于责备,这会影响他们下一次的发挥。
我想了想,和老师交流了下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每个孩子都很优秀,都是90分的宝贝,只不过父母对孩子过于熟悉,很容易只盯着丢失的10分去苛求孩子,但是其他孩子的家长就很容易看到他表现优秀的地方,会更关注他90分的表现,从而把这些表现描述为别人家的孩子,希望自己家娃也能拥有。”
老师很赞同我的说法,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表现优秀的地方,每个孩子的特质也不一样,家长要摒弃求全责备的心理,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不能面面俱到。
小A的妈妈听了大家的安慰和鼓励,调整了情绪,和颜悦色地抱了抱小A,给他今天的表现点赞。小A的心态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开开心心地和妈妈回家了。

03
带娃回来的路上,我想到了工作中的关系,其实有些方面的特点和亲子关系也很类似。
很多上级因为对下属很熟悉,很容易看到下属的缺点和不足,因此在人员的培养和安排上,总是一想起其不足就头疼,觉得不堪大用。下属也容易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觉得自己这辈子似乎就这样了,放弃了努力和交流。
很多时候,上级的眼光也会像小A的妈妈一样灯下黑,如果能够调整眼光,像看待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去审视自己团队的成员,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独特的90分特质的优点。
去年我看过一部电影叫《奇迹·笨小孩》,主人公景浩(易烊千玺饰演)是个修手机的青年,因为妹妹先天性心脏病需要钱做手术,他铤而走险接受了一批问题手机,砸在手里以后,只能通过拆解手机中的零件进行出售来换钱。
但是这个技术活需要有经验的工人,需要干净的厂房,但主人公景浩没钱招聘合适的技术工人,最后只能从人才市场以极低的工资淘到一批毫无经验,缺点明显,甚至可以算得上是老弱病残的队伍,就靠着这支队伍,最后居然能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任务。
(看图片就知道,主人公这支队伍带得不容易)

在这部电影里,我特别欣赏主人公在遇到困难,特别是缺人缺场地的情况下,依然不放弃,努力去培训指导他们,努力包容他们的缺点,而相应的,每个团队成员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主人公渡过难关。
我们没办法带着未来才能有的团队去打仗,很多时候只能依靠现在的队伍,依靠当下的队友,努力看到他们的优势和闪光点,给他们创造条件去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动团队整体目标的实现。
对孩子,对同事,对自己,我们都需要多关注其优势,把目光和精力投入到这些高价值区,未来才会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