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术家顾留馨先生著作中谈太极拳演变

 风吟楼 2023-02-20 发布于广东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廷所传拳套和推手。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年)教了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年)而演变成杨式,后来派生吴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得杨露禅陈式老架之传,又得陈青萍陈式赵堡架之传,演变成武式,后来派生孙式。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传统太极拳套路。杨、昊、武、孙四式是直接或间接来自陈式第一路太极拳,一脉相承,历历可数。

陈王廷创造的七套拳套,经五传到其后代陈长兴(1771~1853年)、陈有本这一代,原来108 势的长拳和太极拳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无人练习,陈氏拳家已专精于具有柔、缓、稳特点的太极拳第一路和具有刚、快、脆特点的“炮捶〞(今称陈式第二路),以及双人推手、双人粘枪的功夫。

清末,杨露禅去北京教太极拳,子班侯、健侯俱以武技高妙享有盛誉,露禅和班侯被称为“杨无敌〞,但传授较少。露禅子、孙三代,为适应医疗保健需要,修订拳式,发展为杨式太极拳,于是流传较普遍。武术诗人,八卦掌、岳氏散手名家,湘潭人杨敞(1886 年生,1965 年卒于北京)诗云:“当初谁知太极拳,谭公(延阁)疗庆始流传”“功令推行太极拳,于今武术莫能先,谁知豫北际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盖纪实也。

陈有本创造了新架,架式和陈王廷旧传的老架一样宽大,扬弃了一些难度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随后,有本的学生、族侄青萍也创造了小巧紧凑、动作缓慢、逐步加圈的小架式。因为青萍资婿于距陈家沟约二十里的赵堡镇,定居教拳,人们称作“赵堡架”,陈家沟人称之为“圈”。

陈玉廷旧传的老架,经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 年)。杨大约于1852 年去北京传习,演变成杨式大架太极拳,经其孙杨澄甫定型,今流传国内外。

杨露禅和其子班候(1837~1892年)教了满族人全佑一套小架子,经全佑子吴鉴泉(1870~1942年)传习,遂称吴式。在国内外流传之广,仅次于杨式大架。

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青萍学赵堡架,后来演变为武式,架式紧凑,着重身法。

武传李亦畲(1832~1892年),李传郝为真(1849~1920年),郝传孙禄堂(1861~1932 年)。孙为形意、八卦名家,在北京享有盛名,学太极拳时年已50岁。后来,他另创一套架高步活的拳套,现称孙式太极拳。至于陈王廷所传老架系统,经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于1928 年 10月去北京传习,为爱好技击者所赏识,逐渐推行到各大城市。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