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诗之结句应似结句;绝句之结句应不似结句。因律诗之结句是结束语。如大丈夫之行即行,止即止。不扭捏作态,拖泥带水。绝句之结句应还有许多意思未说明,留余味供读者品玩。如女子离去,虽转身犹有顾盼回眸,了而未了之情态,方有意韵。 二 诗句初成多须改,然改无定数,或一改而精,或数改更滞。或自改可好,或随他人之意更糟。相反亦或出奇。然终不若一铸而定者。 三 诗句初成多须改,然改无定数,或一改而精,或数改更滞。或自改可好,或随他人之意更糟。相反亦或出奇。然终不若一铸而定者。 四 古之事物多有诗意;今之事物多无诗意。如骑马,骑驴有诗意,是诗语。而骑自行车,摩托车便无诗意,非诗语。故新事物入诗亦难矣。 五 二零一三年第四期《诗词家》载徐晋如君之《缀石轩诗话(续)》其第六十一则曰:“一流诗人抒写生命;二流诗人藻雪性情;三流诗人只是构想藻饰工夫。然众庶之所重,世人之所誉,正在二三流间。”且不论诗人之几流,如何抒写生命,徐君亦未言明,余亦深不解也。生命者,万物存于世上时间之长短也。如何表现实为难事。生命者,时空巨大,情景繁杂,岂是一诗所能涵盖乎?诗人所能写者不外古人所言之理、事、情之一瞬而已。如此观之从古至今一流诗人恐未出现也。 六 与建洪借阅吴世昌所著之《词林新话》,其卷二之七十八曰:后主《浪淘沙》:“别时容易见时难”句本玉溪“相见时难别亦难,上“难”为难易之“难”,下“难”为难过之“难”。”建洪读后于此句划横线,并注:“细致贴切”四字。愚谓非此意也。两“难”字皆为难易之难。前句“别时容易见时难”,此“难”与“容易”相对,其意甚明。下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后“难”字前有“亦”字,可说明亦为难易之难明矣,如两字二意“亦”字将作何解? 七 与人论诗,或曰:写诗贵在贴近生活,感动他人,然如何贴近?如何感人?余日:所谓贴近,即会体贴,能领悟。若走马观花便下笔咏之,必隔一層,岂能亲切,感人。欲感人,先感己。己尚不能感,安能感人。故诗人不能写与自己无关之事;不写自已不解之事;不写道听途说之事;不写人云亦云之事;不写违心之事。所写者皆应为自己亲历亲为,亲见,深知之事。即古人所云之诗中有我,方可感人。 八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下午,李丙中、倪化珺、张健、冯建洪与余在《北京诗苑》编辑部宣布成立“凌云诗社”。北京诗词学会会长段天顺与余曰:“何不将编辑部较年轻之人一齐纳入。”故又将郑玉伟、李树先一并收为社员。并为此学会置酒一桌以贺。席间还有张桂兴、赵京战、刘卉及初若兰二位女士。余做《凌云诗社缘起》,文曰:“李君丙中,雅好诗词,吟风弄月,恒久不辍。自办小报,名曰“凌云”。虽费力劳神,惨淡经营,其任真自得,陶然自乐。寒暑更迭,编纂益精,影响日隆。遂有七、八作者竟成常客。偶作雅集,时有唱和。交谊日增,艺臻佳境。颇得北京诗坛统帅段公天顺青睐。曾几度言及当成一社。以便交流,以益提高。后经商议,皆以为然。今于丙戌冬日结社。仍袭刊名,乃为凌云诗社。并在北京诗词学会麾下,循其章程,受其导拨。因赖段公玉成此事,故尊为顾问,以便随时督导提携,使《凌云》小报勇猛精进,倘能诗坛留鸿爪泥痕之万一,乃幸甚至矣。”倪化珺亦做《凌云结社感记》一文。诸社友皆有诗词记之,载于《凌云》第十四期。 九 为诗乃一手艺。如木匠之做桌椅,瓦匠之建房屋。木匠有终生只会做粗活者,有数载便工于雕刻者。手艺之精粗,在学与悟。学,人力也,悟,天分也。余见有学诗不久即可观者,亦有为诗数十载而未能入门者。此乃在于天分不足。天分不足须多下人力,勤能补拙,然仅补人力之不足而已。终有无天分之缺憾者也。 一〇 今人写诗好说大话者甚夥。下笔便是“寰宇”、“神州”、“九天”、“万象”之类。以为不如此便无大襟抱。不知以小事写大襟怀反有真实,切近之效。 一 赓和之诗,若自量力不能及原唱,宁不和。此并非较劲,实为最低亦在伯仲之间为宜。若每况愈下,读者亦觉乏味,何况作者。当今多有好赓和名人之诗者,自甘附庸,可谓陋也。 二 吾乡间有一歇后语: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搭拉话。今写诗多有类此者,终日笔耕不辍,连篇累牍,而鲜有关自身之痛痒者。 三 诗,情溢之言者也。犟言,应景,空号皆非真诗也。 四 己亥秋余与申士海游新疆,在汽车上得《自和静沿天山南至吐鲁番》一绝,云:“一路车行直向东,秃山映日万般红。无边荒野逼天际,唯有沙蓬舞大风。”在手机上打字,打完便发给了诗友。因没戴眼镜,将“无边荒野通天际”之“通”写好,却点在“逼”字上,想改为时已晚。细品“逼”字比“通”字要好不知多少。“逼”有挤压,逼迫,侵占,拓展之意。荒野之可惧亦在其中矣。而“通”字便无更多意思了。犯错误而有所获,其喜也意外。 五 诗于不在意处往往是真意。有时却愈锤炼愈失率真,反而做作。 六 为诗如做人,不可虚假。人假人不交,诗假人不爱。 七 诗乃雅言也。而雅绝非在皮毛之上,实在气骨之中也。如何去气骨中?皆在于不懈修为。如何修为?多读书,保真诚。若只读书,真诚一失,便成浮滑。故真诚最为重要,诗虽失雅终是实言。若读书再少,为诗时便只得以新巧取胜。一成习惯便尖新奇诡,既无诚亦无雅,假话连篇,只见皮毛,不见气骨,诗将不诗。故修身做人,重于作诗者也。 八 今有微信,话语极尽便捷,余时将诗作发其上。有一友,见余之作每每点赞,余亦暗喜。一日余才发出,赞便点来。问之,因何如此之速?答曰:见君诗排列齐整,吾虽不知诗为何物,故亦不读。然朋友之作必赞之,亦礼貌使然。闻此,余知朋友无不是处,然未觉欢喜,顿生悲哀。后知似此礼貌使然者,夥矣。见批评者反倒坦然。故余今多不喜给人点赞,恐生随人起哄之嫌耳。 九 与人论诗词之结法。曰:诗词之结,如与人道别,一曰:回来处。一曰:再去别处。此外再无其它。回来处者,结于合前边所言之意,使之完整,是为照应。再去别处者,另言其它,而别生韵味,是为宕开。故谓之开合。 一〇 五言与七言绝非字数之不同,立意、遣词皆存大异。五言若加二字恐是蛇足;七言若减二字应为斩首。五言造句不易变化,每显单调;七言造句虽易变化,却入繁杂,不易掌握。 一一 电视中讲养生节目颇夥,专家们言及吃,总说此物此时不可吃,彼物彼时不可吃,此物与彼物不可同时吃。观后每觉活了几十年竟不会吃饭了。写诗亦然,读诗话后,会觉不会写诗。故诗话可听,有时仅可听听而已。该我行我素时,便我行我素,凭他人去说。 一二 一时之人写一时之事物。今人学古,不可将今日已无之古时植物冠于今人之上。此非古雅,乃冥顽不化者也。 一三 意象,似二而实一。意者,主也,象之灵魂;象者,仆也,意之表征。一首诗中,众象无不为意服务。即使地名,莫不如是。如:“姑苏城外寒山寺”,正与“霜满天”相呼应。若改为“雷音寺”“红莲寺”与愁绝缘,便不成话也。“桃花潭水深千尺”若改为“黑龙潭”,便入了强盗山寨。“牧童遥指杏花村”若改为“卧牛村”,虽与牧童相宜,却与酒无干了。此亦为诗之用心处。 一四 诗词初成须反复品读。品字词是否达意,恰当;韵味是否纯正,浓厚。读是否通顺,畅达。若不满意,总需更改,满意方可罢手。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中有推敲吟嚼之功,颇切。吟即读也,嚼即品也,古今之同事异辞也。 一五 李增山将一首《寻诗》发到微信上,步韵酬和者三十多人。其诗曰:“春山深处信藏奇,杖瘦过溪力不支。忽听崖头云雀语,捉来姑且入吾诗。”余亦以诗论和之,曰:“辞爱平常意爱奇,三江嫌窄用宽支。应时应景难酬作,漾出情怀便是诗。” 一六 人有言七律首句不如韵,须为对仗者。余知有此说,而疑其必须也。查得东坡居士云:作律诗七言首句,须要引韵,苟或不然,即须得一联对也。读古人诗,有做对联者,亦有不对者。可知非如格律之精严也。东坡本人亦未皆按此说行之。如:《傅尧俞济源草堂》首联:“微官共有田园兴,老罢方寻隐退庐。”王荆公之:《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首联便对,“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老杜诗中对者较多。且五言亦不罕对者,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等。然终是不对者多。东坡之绝句亦有对者,可见首句无韵者,对或不对自古便颇宽泛也。今人为律亦应在无可无不可之间也。 一七 李白诗、白石画,人大多不可学也,为何?因其天分太高,常人皆有不可到处。故白石曰:学我者死。 一八 与苏兰芳论书,渠曰:总觉得自己之字不好看。余曰:因手囿于眼,眼囿于心。细思,诗亦然。故欲写好诗,多读以扩眼界,多见以扩胸怀。若有十分胸怀,一只燕姐或剩九分,再致写出,八分已是高手矣。 一九 诗至真,好,方是上乘。初学者因无力求好,唯真而已。如贫者之布衣蔬食,天真也。进而求好。似贫人乍富,锦衣玉食,无处不显其富,以致极尽装饰,其真已失也。故为诗一味求好亦病也。再而复求其真,衣布食蔬只求事宜耳。此乃富而真,此真已非初真矣。诗至此境,好在真中,真好至矣。 二〇 苏兰芳,黑龙江呼兰人,喜书法、诗词,尤长于七绝。庚子之春,大疫流行,渠欲授诗词于网上。将招生广告发微信于朋友圈。因近几日网上大谈小摊经济,广告之后附一句云:“聊借诗名摆地摊。”余喜此句,续成一绝曰:“聊借诗名摆地摊,也如卖菜度时艰。裙钗谁道胸襟窄,笔蘸江河写万山。” 二一 一诗友得句,因一字不稳,发微信给余曰:“实在调整不过来,望谋一字。”余复微信曰:“有时我们就䧟在一个字或一个词再或一个想法中出不来。方法是:一个字调不过来,可废掉这个字,另选一个词;一个词调不过来,可不用这个词,另选一句话;一个想法调不过来,就在换个思路。如我们要给房子开一窗户,你拆的洞必须大于这个窗户。总在小墙洞里转悠,终没办法安上这个窗户。扩大你的墙洞罢。”须臾,将改好之句发来,已另换一词也。 二二 见杨澜与陈佩斯视频,谈“托”。杨澜道:托儿有时有很好的作用,如有冷场时,会给你掌声,不是很好吗?陈佩斯说:如有冷场,是我没本事,我回家去练。现在托儿已是有组织堂而皇之地登上殿堂,我极讨厌,并觉得可怕。如我做了很好的表演,台下是一群毫无表情的鼓掌、叫好,我以为是对我作品的侮辱。甚至上台还未开口掌声就响了起来,是我很难受。陈佩斯此言深刻,亦如当今网上之诗词界,无论诗词如何,全是点赞。如此硼砂了低水平者而侮辱了高水平者。余与陈佩斯有同感,极讨厌不分青红皂白而点赞者。故余不轻易给他人点赞。为不甚好之诗点赞亦显露自己鉴别眼力之差也。 二三 或曰:为诗须别致,道别人所道不出者为佳。然如何可至此境?曰:诗人见识须广,见常人罕见之见写常人未想之想。为诗,写想法也。 二四 与诗友滕少英聊微信。谈诗,觉可记,故录之。 滕:上次您曾经给我讲过用韵问题,说我那首情绪低沉的诗用了响韵。用韵问题是我的盲区,网上文章也少见,但我觉得它很重要。本想疫情会早点过去,专门请教于您。现在看来已成常态,近期聚会有点难。没事时您何不论论呢? 赵:好的。韵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读,一是写。现在我们做诗只写而不管读这件事。因为现在我们大多都不会吟了。只是写出给人看,不是吟来给人听了。 滕:是这样的。 赵:韵分宽窄亦可称稳险,这是写时要注意的。我们做诗爱选宽韵,因字多,选择的面大,窄韵字少,写时就困难。如三江,十五咸,都不爱用。争奇斗险是游戏,目的不是写好诗而是难住人。所以酒桌上常用险韵,窄韵 滕:知道了!几句话解决一个问题,够人用一辈子!这是一篇好诗话,我要发给诗友。 赵:随您便。写的方面都有体会,就不多说了。读时韵又有哑响之分。像笛和箫,笛清脆,箫低沉。字的读音也一样,我们念“江”和“吞”,感觉大不相同。江响亮,吞不响亮。响亮的字比较适宜高亢,激昂的情绪,而读音哑的字适用于低沉,悲哀的情绪。 滕:真是这样,以前没感觉到。 赵:如二胡曲《二泉映月》,极委婉,低沉。如果换用唢呐吹就完了。明白此理便知道选韵要与诗所表达的情绪有很重要的关系。诗的情绪较低沉,最好不要用江陽萧豪寒删等读音响亮的韵。支微文尤等较适宜。 滕:知道了,谢谢您!对于吟诗,我小时候常听我爷爷辈们农闲晚间读古书,见诗就吟,与现在舞台上的朗诵与吟唱大不一样,可惜我是一点也记不得了! 赵:有一些韵不哑也不太响,比较中性,如歌庚青尤侵等,对于诗的情绪也较宽泛。比较好用,有的字虽不多,人也爱用。 滕:谢谢!就喜欢您和增山老师的诗话、词话。我收藏了。 赵:谢谢,再说叠韵,叠韵不可多用,多用似有耍贫嘴之嫌。如倉黄、仓皇、刚强,婆娑之类。然遇至双声时对以叠韵又似能调整读时的抝口。 滕:谢谢,喜欢听您说这个问题。 赵:有时写完诗,一读发现拗口。为什么拗口?大多情况是双声了。即声母(钮)相同的字相连了。如:八百标兵奔北坡,前六个字的声母都是B。为防止出现此情况,我们尽量不用双声字相连。所以在“四声八病”中就有旁钮,正钮二病。现在虽不讲究,知道不为多余。 滕:是。 赵:古人写诗时出现双声多以叠韵相对。如平仄的拗救。救好与否,另当别论,总之是一法。现在大家大都不管它了。我遇到时大多管一管,即使不能救其拗,多一种变化也是好的。毕竞读音丰富了。 滕:是的。诗写完后虽韵律沒毛病,可读起来别扭,也不算没毛病。 赵:其实诗之本源,音是第一重要的。因要唱,必先求悦耳。格律的要求也是音韵。平仄是声音,交替地出现就有循环往复的美。粘对也是声音的要求,使之产生低昂变化之美。写是排在听之后的。所以现在诗已失其半也。弃其首而尊其次了。 滕:学习了。 赵:或曰,为何用双声叠韵?事情皆有两面,双声因其拗,故婉转。叠韵因其重复,故响亮。使用恰当,声音更显铿锵悠长。诗之神韵倍出矣。如我有句曰:“道我风云无叱咤,听君岁月尽峥嵘”叱咤双声,对以同为八庚韵中的峥嵘。就觉得顺耳一些。所以,我们写诗必须多读,才能感觉出用字,选词顺畅不顺畅。体会诗不仅是用来写的,还是用来听的。 滕:说的是。诗不仅是用来写的,还是用来诵读(且不说吟了)、用来听的。如诵读能咬着舌头,自然听着也就不顺了。 赵:这些知道就行了,如用在写时就太过繁难了。况且真这样写了,知道的人也不多。 二五 庚子初秋,大疫未了,大雨又至。湖广江浙连遭洪灾。六月中旬京师亦下暴雨,排水迟缓,街上车行如舟,微信有发视频者。余得句曰:“一场暴雨水茫茫,顿现京城海景房。”没了谁续。发至群里。申士海即续之曰:“何必东临碣石去,谁家门外不汪洋。”申士海,北京楹联学会会长,亦曾为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曾与余共编辑《北京诗苑》,好诗联,喜结交,博闻强记。 二六 庚子初秋与家人去密云游古北水镇,登司马台长城,得句云:“悬崖相处风归树,细雨来时我入云。”发于网上。随后申士海发了:“试用老赵妙句凑一词。鹧鸪天 游长城:“久困樊笼闷煞人,临台司马水城新。悬崖响处风归树,细雨来时我入云。偿夙愿,爽衰身,携孙抗疫长精神。谁言佳句无寻处,十二楼头情最真。(匆草,供一笑)”其后,余亦续成一律。《雨中登司马台长城》:“山壑长城一线分,逶迤直上绿氤氲。悬崖响处风归树,细雨来时我入云。历代烽烟频幻灭,当初鼓角似堪闻。殘台败堞今犹在,独立苍茫沐夕曛。” 二七 民间有中元晚为逝者烧纸钱之风俗。庚子中元余为先妻正燃时,忽降雨。遂得句曰:“阵雨落中元,天上垂之泪。”后查得与卜算子首二句相合。便续成《卜算子 中元奠先妻》曰:《阵雨落中元,天上垂之泪。香火高燃祭与卿,照亮深深夜。话语倩谁传,遥问云边月。月亦嫌烦话太多,自去云中歇。》因乱韵弃之。然当时之情甚切,弃之可惜,故录于此以纪念耳。 二八 和诗为唱者与和者二人之事,恰如婚姻,要讲门当户对。和诗何为门当户对?一、诗之水准应差不多。自己知道不及原唱,别和、现眼。如能比原唱高好多,别和,令人出丑。二、身份地位相差太多,别和。(一般都是身份地位低者和身份地位高者)有拍马之嫌。和诗以情义为宗旨,乃朋友间之事,一至奉承,陋矣。 二九 为诗宁失之拙,勿失之巧。缘拙之失亦正直,巧之失便虚滑。正直之诗或无文采,然仍厚实可读;虚滑之诗若极妆饰,犹空乏可厌。 三〇 诗贵简约,辞意删繁就简,约以用之。然不可不了了之,以了而未了为上,意韵方长。 三一 当今微信上诗词评论日渐增多,好处不必言说,而其陋也甚矣。多看可知,评者于诗词眼界多不甚高,自家无名之辈而评名家大佬,名曰评,实则捧。而对不名之人,则处于居高临下之势。若老是师以对学生 ,使低能者仰视。其实,安当今网络之词,乃为出名而“蹭热度”者也。 三二 诗之造语,委曲雅致固佳,而浅白通俗亦佳。然一首诗中,通篇造语、格调必须一致。若通篇委曲雅致,其中置一句浅白通俗者,立见杂乱无章。如鹤群中跩一鸭耳,鸭丑,鹤群亦失色也。通篇浅白通俗,若置一文雅深奥之句,便如鹤立鸡群,俱纷杂不伦,全诗失色也。 三三 人行路,通顺觉其短;坎坷觉其长。诗亦如是,若同为律诗,觉其短者,必晓畅;觉其长者必诘屈。 三四 或言教人为诗,曰:应先教其必如此如此,一旦成熟,应教其不必如此如此。如学书临帖,初必不可不肖,若学成不比肖也。学问之法,无定法也。诗法亦无定法也。 三五 诗风者,世风也。世者,人世也。人心纯厚,择世风纯朴,世风纯朴则诗风朴厚。当今之日为何不能出如古风十九首之作?曰:无古风十九首之世风也。即人心已无当时之纯厚也。本无思想者,偏欲写思想何其伟大,心性何其高尚;本无学问,偏用许多词藻以文其失。故当今之诗词盛产口号及故弄繁博之作。与今世之浮躁正相合也。假货乃今世盛产之物也。假诗横行有何怪哉? 三六 人问词与曲之异,余曰:吾不解曲,然应如诗与词之异略同。词之雅意入曲便觉酸腐;曲之趣味,入词便堕俚俗。 三七 荀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正合为诗之道。如今酬答相赠之诗甚夥,已离诗之本也。 三八 现在每曰:诗要反映现实。而现实一经反映,已经非当初之现实也。或多或少已为假像。正如佛家所谓色即是空也。“诗由心生”如令一群诗人写同一景物,因各人立足点之不同,映入眼中之景亦不同,此景已非实景。又因各人文化层次、艺术感悟、当下情绪之异,心中所想大异也。诗中文字所反映之景,心中之景也,故曰诗由心生。再到读者眼中,理解更有大异,已是假之又假,空之又空之像也。 三九 人曰:诗、词、曲有何不同?余曰:诗重情意,词重情调,曲重情节。诗词有我,而曲有他。 四〇 闲读《荀子》,其《成相》篇五十六首,或为最早之长短句。句型为三,三,七,四,七,每首二十四字如铁铸定。只是声韵不定而已。若词牌,可名之曰《成相》矣。 四一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七日(农历二月十五,花朝)乃余虚岁七十。得一律曰:“一晃今年入古稀,人生如梦是耶非。韶华尽在贫寒度,耆老还忧浩劫威。偶见花枝春照眼,闻听风树雪霑衣。无多岁月随心过,不问炎凉可忘机。”当日赵莲芳邀余与苏兰芳去渠家为我贺寿。其夫定了蛋糕,并亲自下厨掌勺。莲芳贺一诗曰:“燕京一夜涌春潮,杏白桃红相映娇。却问新妆何所为,护花君子诞花朝。”苏兰芳赠《贺清甫先生七十华诞》云:“大寿逢春感物华,迷蒙细雨润灵芽。东君为献桃同贺,一夜催开满树花。”张彤彦女士赠《步韵兼贺赵清甫老师七十诞辰》云:“自古从来贵以稀,王爷诗赋亦无非。闲词可见成嘉学,法眼犹能添虎威。莫叹韶华霜染鬓,曾经风雨典传衣。人生自在澄高处境,春色年年忘世机。”《红叶》主编卢冷夫赠《贺清甫兄生辰步韵《七十初度》》曰:“前年今月景依稀,幽谷曾留迹已非。野色分明知夙意,春光仿佛逞余威。风吹物外真才子,雾隐林中几布衣。七十欲吟无小谛,诗心一读可忘机。”张素梅女士赠《贺赵老师七十寿诞》云:“桃李成蹊八斗才,南极春色笑颜开。吐珠诗话一休语,把酒芸台二憇斋。墨槠封门嗟怪事,风云过眼斷疑猜。忘机岂顾炎凉世,松鹤延年无介怀。” 四二 闲闷时得一小令《南乡一剪梅·忆与妻游园》“携手入园门,袅袅垂杨晚照昏。共倚栏杆亭下坐,风也温存。雨也温存。今日与谁论,行迹都如水上痕。人似春花花事了,开也销魂。谢也销魂。”后觉上下阕尾两句用了四个“也”字,便将上片之“也”改为“送”字了。后感觉“送”与上句离得远些,便有改为“恁”,发给建洪,渠以为不太好,又改为“特”渠以为见精神,且口语,好。后就多发了几个朋友,潇月认为犹以“也”字最恰,不必因此改意。李增山以为“自”字好。最后品量再三余亦觉还是最初之“也”字好。因“也” 使风雨与前之境况为一体,其它字皆非同为一体温存也。潇月很快发来和词。《读赵老师《南乡一剪梅·忆与妻游园》有感步韵》“隔界不隔门,日日还来共晓昏。依旧厅前厨下影,声也犹存。貌也犹存。生死竟难论,化羽泥鸿弱水痕。问是谁人独去了,卿未失魂。我却失魂。”李丙中读后,觉上片两个“也犹”不太好。亦和一首《南乡一剪梅·读清甫《忆与妻游园》》 曰:“乙炔赋蘅门,秋雨潇潇日渐昏。旧梦重温嗟逝水,朝露无存。暮霭犹存。 此意曲中论,难忘心头皎月痕。高阁深居操锦瑟,清泪芳魂。浊酒吟魂。”后张健又发来一首《南乡一剪梅·清甫诗友《忆与妻游园》读后》曰:“独自掩宅门,幽缈香残玉烛昏。半宛清愁谁与诉,疏影矜存。鬓影心存。柳陌对伊论,都是卿卿旧旅痕。晚步相偕成永忆朝念离魂。暮盼归魂。”后将此三首发与苏兰芳,渠言好。还有几个评论者,不记了。 四三 当今多有写诗而不甚读书者。不读书,知识何以繁杂;不读书,心性何以清静。知识繁杂用时方不窘迫;心性清静,出言方可脱俗。 四四 诗人无不是凡人,出语家常乃最亲。摒弃繁难须尽力,看他平易却艰辛。 四五 刘润贵(1952——2021年5月4日)男,北京市人,居京。余之发小、同窗、挚友,交谊一生。虽未涉诗坛,亦无著述,然敏慧出众,知识繁杂,诗词联皆可为之。余结婚时渠曾赋一首《水龙吟》,已记于前诗话(卷一·一六)中矣。闲翻旧物,于故纸中见渠《望海潮·晚步朝阳北路咏怀》词曰:“朝阳北路,东西横贯,连通畿辅三环。1明月生辉,华灯溢彩,迷离星斗云间。万众语声喧。千车轮毂急,流影如湍。几处霓虹,谁家火树,照无眠。遥思此地当年。尽禾苗郁郁,黍稷芊芊。蝉闹三秋,蛩吟九陌,何人篱外耘田。往事已如烟。前景堪称画,旧貌新颜。整理山河有道,道齐天。”渠殁于交通事故,余悼《哭润贵》诗曰:“噩讯初闻始一惊,狐疑连问两三声。才聊微信还玩笑,骤变前尘老泪横。事物何曾分尔我,知交从未有纷争。人间暂作别离处,应许来生是弟兄。” 四六 皆言为诗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意由句成,句由字成。然每一字无不是意之一份子,字与意如何分得清楚?字炼精准,意方饱满,炼字岂非炼意乎? 四七 或曰:五绝与七绝有何异哉?曰:绝非仅每句增减二字之异也,作时更有大异生焉。五言因少二字,故易于赋而难于兴。因其短小,不易铺陈,才一铺陈已至终了。复因其短小难设转折,不设转折故失委婉,然因无委婉,反获通明。七言正与此相反。可知五言长于晓畅,而七言长于婉转,五言戛然而止,而七言余韵悠长,五言钢而七言柔。 四八 一诗之中景物事理皆情也。情为诗之主,其余皆仆也。景物寓情,事理喻情,皆不可悖逆于情。全诗不可有无关情之景物;不可有无言情之事理。 四九 将帅用兵,知有可战不可战者。胜券在握,便战,敌势特锐,亦应避其锋芒,此谓知己知彼。不知敌我,遇敌便出,非能将者,孙武所不为也。为诗亦然,应知有可写不可写者。不辩事、题,不量自力,而照单全收,终有力不逮而露勉强处。李白至黄鹤楼亦不为,而况我辈乎? 五〇 或曰:为诗如何用比兴?曰:指东道西,指桑骂槐也。然东应似西,桑可充槐,不似不可比,不言他无以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