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一直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一部分文化可能不具有规范性,也缺乏科学性,可要知道这是我们先祖一代一代积攒下来的经验和智慧,在很多时候影响着我们如何去更好的生活,如何去为人处世。 ![]() 它不仅仅记载着关于生活的经验和道理,也包含着很多传统守旧的观念,其中就有这样一句老话。 老话有云,男占三八必发,女占三八必寡。说的是什么意思?男占三八必发。流传到现在,三八这个词语更通俗的说法,好像和对人不尊敬有关。 然而在古代的时候,“三八”对于男性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词语,预示着这些日期男性是可以发财的。 男性是社会上的主要劳动力,也是一个家的顶梁柱,必然是要去努力赚钱养家的。 麈史里说,都城相国寺最拒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也就是每月的初八、十八和二十八三天,都会举行庙会,让大家出来摆摊进行商贸活动。 ![]() 男性作为社会上的主要劳动力,能靠这些日子多赚很多钱养家糊口,也就意味着生活的质量会变好。中华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女占三八必寡,古人对女性年纪有这样的描述,女性的二八之年又称“破瓜”之年,也就是16岁的女性是可以结婚的年纪,而女性三八之年则是“花信之年”和“摽梅之年,正是年轻貌美的年纪,也是出嫁的好年月,这时候要是再不出嫁,有可能会一辈子成为孤家寡人。 “三八”一词作为骂人的话,可能是源自元朝,《拊掌录》里说,北部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哽,人谓之声张八,寇忠愍(准)乞诗于(魏)野,野赠之诗云,均为北道声张八。 我是西周孰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座客大发一噱,“三八”就是“魏三张八”的简化,因为是对妓女的戏谑之词,带有一些轻浮和蔑视的意思。 ![]() 古人认为用“三八”形容女性就是不好的意思。而古代人结婚的时候,谁家愿意去娶一个妓女为妻? 如果一个女性,在古代被贴上了“三八”的标签,恐怕会终老一生。 到了现代社会,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社会给予了女性足够的尊重,但是不论男女,大家在用“三八”这个词语去形容女性的时候,总感觉有些怪怪的。 每一个俗语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只有知道了其历史的发展轨迹,才能知道这俗语原本的解释。社会在发展,人们彼此之间也更加的互相尊重。 有些俗语的发展可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但是带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去了解古代文化,可以让自己的内心更加的宽广,更好的向着美好的生活进发,也让自己的思想能够升华。 ![]() 可是古时候,很多时候夫妻双方走到一起,靠的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这之前没有对对方有过多的了解。 所以只能凭借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来辨别自己寻求是不是一位好妻子或是好丈夫,这才导致现在流传一些很多荒谬的说法或是传言。 总的来说,这让我们了解到古人因为科学发展的落后以及文化知识普及的局限导致很多人愚昧无知,没有正确客观的思想,反而受一些腐朽落后的理念所影响,从出发点来说,古人的想法和愿望是美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