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上过军校,没有摸过枪,毛主席为何会成为卓越的军事家?

 蔚蓝色淼 2023-02-20 发布于河北

毛主席的一生缔造了无数个传奇,翻开他老人家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头衔,伟大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思想家,政治家,诗人,除了这些头衔,还有就是伟大的军事家。

我们都很清楚,毛主席只是师范院校出身,没有上过一天军校,那为什么他的能够创造出那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呢?

据不完全统计,在毛主席的一生中,亲自指挥或参与组织指挥的各项战役高达240余次,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在那种内外交困,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毛主席依靠自己超常的智慧和卓越的胆识,一次次在生死边缘挽救党和军队,他总结出来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游击战策略,至今仍被世界军事专家津津乐道。

那么,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军校,几乎没有带过枪的文弱书生,是如何创造出这么多军事奇迹的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毛主席在各个阶段的军事成就,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运用游击战策略;抗战日期,发表《论持久战》,为抗战胜利确定了理论基础;解放战争时运用大兵团作战,迅速击败国民党建立新中国;朝鲜战争时期 。

每一步毛主席都几乎走在所有人的前面,那么这种在大局上的准确把握和超前的眼光,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要从毛主席的个人的经历说起,18岁时,毛主席在湘军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师标第一营左队,当上了一名列兵。

虽然只有一年时间,并且只是从事后勤工作,但是见微知著,这就使毛主席可以从平常士兵的角度,看待队伍的建设,对以后毛主席提出“官兵一体平等”和“人民子弟兵”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在接触马克思理论后,毛主席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因地制宜,使毛主席在土地革命时期,能够根据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

在井冈山时期,毛主席亲眼见过当地流寇是如何应对政府军的围剿的,再加上毛主席喜欢读史,可以从中国古人的智慧中得到启发,这就有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游击战十六字诀,保证了我革命军队在弱小时,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发展壮大。

“三十六计”和“三国演义”,是毛主席最喜欢看的两本书,但是再好的策略必须要意志坚定的军队才能完美地执行,于是毛主席十分注重广大基层官兵的思想建设。

依靠“党指挥枪”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可以将普通士兵培养成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

一个被革命思想武装后的部队所爆发的战斗力与没有思想的旧军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世事洞悉皆学问”,早年的从军经历使毛主席喜欢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对提高军队凝聚力 有很好的作用。

毛主席在后期,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西柏坡,一般是以遥控指挥的方式指挥战斗,古语有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就需要敏锐的全局把控能力,而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有独特的领袖魅力,才能获得全党全军的支持,而毛主席正是做到了把广大基层官兵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无论在红军时期,八路军时期还是解放军时期,他都能将全军的力量团结成一体,在军队中推行官兵一体,并发扬民主精神,让广大士兵明白,大家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提高了革命队伍的凝聚力。

当然,毛主席的军事策略和指挥艺术,也是在不断的总结中慢慢完善,他本人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进步的。

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条,毛主席从不会把什么奉为不可改变的“天条”,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和当时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都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接地气”这个词,毛主席一直挂在嘴边,时刻警示自己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群众,一切都要以中国特色为主。

中央苏区开始建立时,大家都把苏维埃挂在嘴上,向农民宣传,可是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哪里懂得这些,毛主席直接提出了"工农代表会",这样群众们就很快理解了。

建党初期,很多人都要照搬苏联,以攻取大城市为主,毛主席却知道,这是在中国行不通的,于是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指导,这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举,还一直运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当中。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才是毛主席取胜的关键,正是毛主席对中国的历史深入的了解,对中国底层社会,深入细致的调查后,才能拨开层层的迷雾,抓住事情的关键。

土地革命时期的游击战,抗战时期的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的。 

当然,毛主席军事思想的背后,是毛主席海纳百川的胸襟。正是由于他老人家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并且可以总结利弊,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军队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来到延安以后,毛主席已经很少参与一线指挥了,他大部分是通过电报来了解下面的情况,在八年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那三年,毛主席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时刻的考验一个人的格局和能力的。

在毛主席没有亲眼看到当时实际战况的情况下,能够将远程指挥战术发挥到尽善尽美,这是对一个军事指挥官很大的挑战,但是毛主席却能够很好的处理与前线指挥员之间的关系,并能引导前方指挥官做出最好的战略选择,这一切都是源于毛主席宽阔的胸襟。

毛主席不仅可以听取来自各方面不同的意见,并且可以吸收对方的优点,改善自己的指挥艺术。

粟裕将军是我党很具有指挥天赋的将领,可是红军时期,他却一直是以一个边缘人物形象出现,一直默默无闻,而正是毛主席从军中发掘出这么一个人才。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要求粟裕带领部队到淮南地区,通过外线作战的方式,牵制敌人,但是粟裕将军则认为,这种典型的游击战策略已经不适应当时解放军的作战方式了。

对于公然和自己唱反调的下属,毛主席并没有采取打压的方式,而是亲自邀请粟裕将军面谈,在真正深入交流以后,毛主席重新认识了自己部队面对的情况,于是同意了粟裕的做法,这就有了苏中的七战七捷。  

想象一下,以毛主席的威望,可以沉下心来和自己的下属深入交流,并否决了自己以前的战略思路,这需要多么宽广的心胸和气度。

并且接下来毛主席认识到,战机稍纵即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于是完全放权给前线指挥官。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前线指挥官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在辽沈战役时,林彪不听中央的决策,坚决先打长春,受挫后,才回到攻打的锦州的路子上,毛主席也没有因为他造成了损失,而去训斥惩罚他,反而对他知错能改的做法表示了支持和鼓励,这种就事论事的宽阔胸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毛主席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他从来不受什么威胁和压迫,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再加上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性格,才能在军事领域推陈布新,取得重大成就。

不管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还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及“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运用所有的一切,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无不体现出毛主席实用主义的性格,任何理论必须要以实用为基础。

毛主席也是在时刻的总结和创新,比如1947年,国民党全力进攻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毛主席就认为敌人两个拳头已经伸出来了,短时间很难缩回去,正好是攻击其心脏的好时机,于是就有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不仅世界上各大军事院校将其列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很多国外的领袖也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自己的部队,来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

而在现在的商业竞争中,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也在运用毛泽东思想,来塑造自己的商业传奇。 

毛主席虽然没上过一天军校,但是他能够通过归纳总结,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再加上高屋建瓴的战略思想和临战指挥的敏锐直觉,这些共同造就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对于这么一个伟人,即使翻遍中外几千年的史书,也极难寻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