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煌经方 | 2022国际经方大会学习连载(八十二)

 医文杂谈 2023-02-20 发布于河南

2022-10-15

太阴病与黄芪类方


图片

概说

尊敬的黄煌老师,各位专家,各位与会同道,大家好!

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太阴病与黄芪类方》。为什么想到这个题目?因为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太阴病仅提到了“宜服四逆辈”这几个字,其他的方剂很少。关于黄芪则仅在医圣的《金匮要略》中有提到,书中黄芪这味药多用于虚寒一类的疾病。

后世对黄芪则用于利水、托疮等。在中药学的教材中提到,黄芪可以用于气虚下陷、卫虚自汗、气血不足,以及水肿这四大类。这些或多或少都与太阴相关,与肺、脾有一定的关联度,所以我就考虑是不是可以用黄芪类方来治疗太阴相关的一些疾病。

黄芪体质与太阴病

黄煌教授对黄芪体质与太阴病的描述是:

①体型偏胖,精神疲惫;浮肿貌,目无精彩;

②其人多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

③面部及下肢易浮肿;

④咽喉多不红,舌质淡胖,舌苔润;

⑤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⑥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于浮肿,特别是下肢肿,手足易麻木。且多伴有膝关节疼痛。多腹大而松软,食欲旺盛,以中老年女性多见。

图片
图片

案例

医案 1

张某,女,22岁,2022.7.4初诊。

体胖汗出6年。起于高中,体重逐年增加,易全身汗出,头部尤其明显,纳可,偶饭后胃胀,大便溏,日一二行,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色淡,约两周干净,舌淡胖齿痕苔白略腻,脉沉。腹软。

诊断:湿阻病(脾虚湿阻证)

图片

处方:防己黄芪汤加味

防已10,黄芪30,茯苓20,白术15,泽泻30,当归10,白芍10,益母草15,厚朴15,红花5,七剂。

反馈:服药后,月经按时来,基本上是5天干净,没有什么不适,大便稍成型,能出汗,体重无减,需要继续调整治疗。

医案 2

李某某,男,94岁,2022.6.10初诊。

手足水肿月余,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贫血,乏力,食欲不振。在外院住院治疗,效果不好。舌淡苔白。

考虑到肿得比较明显,又有虚的状态,于是想到防己茯苓汤;考虑到尽快消肿,于是合了五苓散部分药味。

黄芪30,防己15,茯苓15,陈皮10,五加皮15,桑白皮10,当归10,山药20,车前草10。

图片

初诊没留照片,这是第四次来诊时的照片,其时已经用了四周的药,每一周都在好转。水肿消了,大小便都好了。原来起夜5-6次,甚至更多,通过用药后,夜尿的次数也减少了,家人说食欲相当好,人有精神了。录制这个报告的前几天,老人又来看诊,不再坐轮椅,而是自己走着来的。家人非常高兴。目前在继续治疗。复查血红蛋白已经8克多了。肾功能方面,肌酐还是偏高一些,大约在2倍左右,基本上也算不错了,这是老人家的情况。

体会

我们来做类似方剂的探讨,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类似度比较高。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辨证要点

1 汗多,动则汗出,恶风;

2 身重;

3 脉浮;

4 舌苔偏厚。

补充说明

仲景书中说脉象偏浮,但我在临床中遇到这类病人偏胖的多,脉象一般都是偏沉,需要重按才有更明显一些。

或见证

1 身痛或关节痛,阴雨天加重;

2 口粘;

3 大便溏,饮食不注意易腹泻;

4 精神不振,头昏沉;

5 易感冒,怕风;

6 舌淡胖大,有齿痕。

临床应用

1 水肿

2 汗证

3 泄泻

4 体虚易感冒

5 蛋白尿、肥胖症、高血脂症,等等。

防己茯苓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主治病症

水肿,以脚肿、面肿为主,可及四肢、全身。

或见证

1 头眩 

2 心悸

3 咳嗽

4 便秘

5 小便不利

两方异同

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这两张方主治的均是与太阴或多或少失衡、津液输布出现了问题有一定关联度。

从组成来说,可以看作是甘草与茯苓桂枝的区别。这两个方子虽然都与太阴有关,但一个着眼于脾,一个着眼于肺;一个偏里一些,一个偏表一些;一个方中有生姜,一个方中有桂枝。

脾与肺(白术与茯苓桂枝)

里与表(生姜与桂枝)


关于这两个方子的区别,我们先看一下黄煌老师的解读以帮助我们理解。

图片

黄师说,在理中类方里有桂枝加人参汤和附子理中汤,这两个方子分别是理中汤加桂枝和理中汤加附子。能区别开一个是桂枝,一个是附子,对这两个方子就能掌握了。这个解读同样可以用于我们上面两个方子的鉴别思考。

在《金匮要略》里还有一个条文是讨论风水和皮水的区别。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

医案 3

张某某,女,43岁,2022.6.18初诊。

反复头晕乏力年余,伴见口苦,肢体酸重,大便粘腻不爽,纳可,舌红苔腻略黄,脉沉。

体型偏胖,腹部按之软。

图片

处方: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味

黄芪30,白术15,陈皮10,党参10,葛根15,当归15,苍术15,黄柏6,泽泻15,神曲15,伸筋草15,莱菔子30,决明子30,甘草6,七剂。

二诊:2022.7.4,服药后,感觉有精神了,大便顺畅,这次来诊还把女儿带上(就是案一中的患者),第三诊把儿子也带来了。三人都有点胖,估计跟家族有关系。

体会

通过对这个方子的学习,我对李东垣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有了更深的感悟,认为是补充了张仲景理中、四逆的不足。

医案 4

刘某某,女,68岁,2022.7.1初诊。

院外的病人,中风后一月后出院。当前主要乏力,便秘,纳差。色淡红,苔薄,脉弱。

处方:黄芪赤风汤加味

黄芪30,赤芍15,桃仁15,当归10,红花10,地龙10,山楂15,神曲15,炒麦芽30,牛膝20,熟大黄8,炙甘草6,七剂。

体会

因为考虑到这个病人有一些虚的表现,有便秘,中风一月等情况,处黄芪赤风汤,加了一些活血通络一类的药物,另外加了焦三仙以增加食欲。

病人服药后反应相当好,大便顺畅,人也有精神了,胃口也好了。7月4号家人代为二诊时药还没吃完,但状态已经很好了,于是再抓药7付。今天(讲座录制时间) 在她儿子陪同下又过来抓了药,基本上情况还都不错,自己活动什么的都很好。

当时我考虑是用黄芪赤风汤加减的,等过后一看和补阳还五汤基本上类似,稍微加减一下即可。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临床使用后对学习理解方剂可能更好一些。这两个方子都是王清任创制,感觉到方剂的加减变化有时候也很有意思。

这个方子和防己黄芪汤、玉屏风散这些都有一定关联,也都和太阴有一定关系。薛伯寿教授在他的书中对黄芪赤风汤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对这个方子做了重点介绍。我印象中,李发枝教授特别喜欢用这个方子。

医案 5

钦某某,女,50岁,2022.6.25初诊。

口水过多2月余,夜间尤其明显,伴喜温,便溏,矢气频,味不重。舌淡苔薄白,脉弱。

处方:理中丸加味

党参10,白术10,干姜10,炙甘草6,砂仁5,半夏10,佩兰10,七剂。

二诊,病人反映服药后口水减少了,排气也好转,大便也成型了,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体会

理中丸这个方子应该算是一张真正的太阴病方。

《金匮要略》中有一个多唾涎沫,用甘草干姜汤,能治上能治下。因为病人便溏、矢气频,我考虑从太阴,就用这个理中汤加味,也可以算是后世的砂半理中汤,用了以后效果相当好。

肺痿,吐涎沫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通过两方对比,对我们理解甘草干姜汤、理中汤以及太阴病有帮助,对理解太阴病里面的是太阴肺还是太阴脾也有一定的意义。

另外像黄芪桂枝五物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玉屏风散,无论是张仲景的方子还是后世的方子,如果从太阴病的角度来考虑,可能都有很好,让人很有兴趣。

在此抛砖引玉,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敏求轩说  

整理杨杰老师的讲座让我有在学校里整理自己喜欢的某位教授上课笔记的兴奋。既有深厚的理论,又有丰富的临床,甚至有层次分明的讲解,这三样俱佳的中医师非常难得。

诚如杨杰老师所言,《伤寒论》中太阴病篇中收方甚少,虽说太阴包括有太阴肺、太阴脾,相关太阴肺方在他篇已述,但涉及到太阴脾仍是区区桂枝、理中、四逆而已。由是,后世在这方面有了更多的发展,做了可贵的补充。比如李东垣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当代医家也有贡献。

比如跟随杨老师在“医案4”中学习了黄芪赤风汤。对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相对来说较熟,但对同一本《医林改错》中的黄芪赤风汤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此方由黄芪、赤芍和防风三味药组成,可谓小方大能耐。书中强调,“治瘫脚,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自动为准,不可再多”,可见其力专效宏之功。临床上多用来治疗老年人气虚下陷,有盆腔静脉瘀滞之候。另外,此方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无病服之,不生疾病。总书数篇,不能尽言其妙。此方治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又在“医案5”中学习了砂半理中汤,这是一首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宋孝志教授创制的经验方,组成有清半夏、制香附、高良姜、炒枳壳(或炒枳实)、砂仁,针对寒凝气滞于胃的病机,有散寒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

杨老师不以讲医案而讲医案,而是以医案为触点,引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悟。对听众和学习者都是一场不可多得的临床与理论互参互证之旅。

尤其是通过黄煌教授对桂枝人参汤与附子理中汤的对比,杨杰老师以触类旁通法,让我快速地抓住了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的鉴别要点。

不过涉及到细节,我仍有疑惑,于是加了杨老师为微信好友继续请教。杨老师诲人不倦,一一做了解答。比如我的疑惑有:在两方做对比时,为什么杨老师不写“白术甘草与茯苓桂枝”对比,以及在阐发脾与肺的关系时,为什么不用白术与桂枝对比,而用了生姜与桂枝对比,而生姜不是兼顾解表的吗,等等。

杨老师回复说:两者皆可以治表水,一个立足于脾,一个着眼于肺。防已茯苓汤亮点在桂枝,肺主通调水道,这样子去思考可能更好理解。这些都是从传统学理上解释,但对学用这两个方有帮助。

杨老师还说:当时所列的表与里,可能在我的意识中,是两个方对比的结果。其实桂枝与生姜都有表的趋势,生姜可能更明显,比如桂枝汤里的生姜,但桂枝的通阳利水作用,例如五苓散,在防已茯苓饮中的作用可能比生姜的发表作用更重要,这个可能是我当时把它们俩个对比的主要因素。

杨老师建议我将防己黄芪汤与玉屏风散对比理解。学习着杨老师解答,我心里想:我这真是赚大发了 ^^

 ------

黄煌教授的文章因贴图辨识度过低,相关内容我摘录于下:

案1 桂枝人参汤治糖尿病腹泻案

2020年11月,我去盐城作报告。讲完后被邀会诊病房中一位久泻不止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也算可以,但腹泻有三个月,每日多达十余次。刻诊:精神状态一般,面色萎黄,体型中等偏瘦,腹部按之松软无抵抗,舌胶大且暗淡,脉滑无力,翻阅前方,健脾补气,消导清热杂药近20味。我予桂枝人参汤原方,药5味,其中桂枝、肉桂同用,参用生晒参。药后腹泻即止,今修改《经方医案》的人参汤章节,想起此案,追记之。

按:桂枝人参汤是《伤寒论》的温中解表方,原文为:“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方多用于腹泻见消瘦憔悴、心悸气冲,脐腹冷痛者。

桂枝加人参汤与附子理中汤组成相近,前者可视为理中汤加桂枝,后者是理中汤加附子。虽一味之差,但治疗方向有较大变化。桂枝人参汤可用于理中汤见心悸腹痛者,附子理中汤用于全身状况更差、吐泻、脉微弱、精神萎靡者。只要明白桂枝与附子的药证,两者区别点便清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