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时代越进步,有人越热衷批判“崇洋媚外”?

 hercules028 2023-02-20 发布于四川

不要让思想止于“口号”!

最近一段时间,“崇洋媚外”又成了挂在很多人嘴边的热词。这个词似乎具有极大的魔力。任何人只要沾到了这四个字,轻则挨骂重则毁誉伤身。而批判别人“崇洋媚外”也就成为了一些人的得意法宝。动辄就跳上台居高临下的开火。但是却鲜有人想一想:崇洋媚外的说法到底是从何而来?崇洋媚外的具体标准到底是什么?到底谁才有权崇洋媚外?

我在百度上查询到的“崇洋媚外”的出处是茅盾的《向鲁迅学习》。其中这样写:“那时清王朝以及当权的洋务派崇洋媚外,出卖国家主权。”由此可见,最初给崇洋媚外下的定义和出卖国家主权密不可分。换句话说,这“洋”并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崇,“外”也不是谁都可以媚的。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候不仅不崇洋媚外,反而一直以老大帝国自居。为了区分中外,更是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施以“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蔑称。大国皇帝视正常的贸易往来为“朝贡”。连对外的战争失败赔款也被冠以“赏赐”的美称。只不过,皇帝本身是不种地也不会创造财富的。所有的赏赐最后都会变成花样百出的赋税,被分摊到每一个没有权利的老百姓的头上。而老百姓则对此不可质疑,更不许反对。在儒家思想的引导和封建皇权对信息的垄断下,民众对于外部世界的发展知之甚少。大多数普通人认为,中国以外都是贫穷和野蛮的。

但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带来的不仅是商品交易,还有信息和文化思想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完全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产生出浓厚的兴趣。而常年的对外作战导致经济基础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恶化。使很多破产农民不得不冒险外流寻找生计。当人在为“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激动不已的时候,却少有人知道在南宋时期,中原人口曾出现大量外流。其中除了有一部分是被作为奴隶掳走以外,大部分外流人口是主动迁移到“敌国”谋生。因为“敌国”收取的是更低的税负,并且很少会对宋人征徭役。此外还有一些宋人是因为佛教信仰的缘故西出阳关。这些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崇洋媚外”的一批人。

我们在游览长城,看到的其雄伟壮观的同时,也应该产生一点点疑问。如果长城是为了防范骑兵力量占优势的少数民族,为何要建设在崇山峻岭之上?很难想象那时候的少数民族会放弃机动性的优势,翻山越岭发动大规模进攻。对于古代来说,一座坚固的城池的战略意义远高于长长的城墙。当然,作为传递信号的烽火台的战略价值也不可忽略。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知道,长城最大的功能并非“御外”而是“防内”,最大限度的杜绝民间交流,阻止“崇洋媚外”的逃民。

我在此前的文章《空杯之行,赴一场1300年的约会》中讲到过,玄奘西行取经遇到的最大的阻力就来自这道墙。彼时的大唐,一边是“关已西,诸国兴贩,往来不绝”。而另一边,对本国人“禁约百姓,不许出蕃”。即便是官方派出的使节,目的也无非是炫耀国威、调节附属国之间的关系、获取皇室所需高级奢侈品等。玄奘在行至边关后无法翻越长城,又遭小人举报而被凉州都督李大亮下令通缉。最后在一名叫李昌(另一说叫王祥)的地方官员协助下才得以出关。这让玄奘完成了中华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翻墙”。而经玄奘引进大唐的不仅有佛经,还有国人以前接触不到的西方文化、艺术珍品和农作物。甚至连我们司空见惯的芒果都是玄奘引进的。在《大唐西域记》中有“庵波罗果,见珍于世”这样的记载。

说到“崇洋媚外”就不能不提满清帝王。我们游览故宫的时候可以看到故宫里陈列的精巧的钟表,和在当时而言最先进的武器和机械装置。那时候还有专门的外国老师为皇帝教授现代科学知识,修订历法。康熙被后世尊为“热爱科学的皇帝”。他在位六十一年,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就是学习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先进知识。康熙还亲自著有《康熙几暇格物编》。其中记载了他亲自完成的声速测定实验,银钒碱等物质的化学反应实验。此外,康熙还阐述了潮汐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原理,甚至探讨了地球大气层的科学规律。这些都令后人惊叹不已。而乾隆也对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先进科技成果和武器装备充满兴趣。我们再看看圆明园里那些被焚毁推倒的建筑,又有多少是融合了西方的艺术风格,甚至直接是出自西方建筑师的手笔!

这些“研究成果”和“中外交流”都只是皇帝的特权。老百姓如果生出了什么类似的想法,那就是妥妥的崇了洋媚了外,后果很严重。以至于整个社会都充满了面对世界的无知和傲慢。清朝大学士杨光先说:“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遂挑起“杨光先教案”并攻击传教士及近代科学。这还不算什么,后来的义和神拳大师兄们可是连洋纸洋火都不会放过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东西方几乎同时完成了两套巨著。一套是欧洲的狄德罗和达朗贝主编的《百科全书》(1772,共 28 卷,两千万字,71, 818 条条目,2,885 张插图)。另一套是清廷组织编成的《四库全书》(1782)。百科全书是开放和现代的,包容了科学技术、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文学和商业等,整合了知识和技术;而四库全书则借机消灭了诸多不利于统治的言论和内容,以恢复“正统”的名义鼓励学者们对旧思想文化的回潮。

同一时期的 1776 年,美国发布了《独立宣言》;1789 年,法国发布了《人权宣言》。此时的中国和世界,已经完全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层面。茅盾笔下的“崇洋媚外”恰恰就来自于这种巨大的落差,也是满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结果。正是因为朝廷的日益腐朽,不断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才让一部分知识分子产生醒悟。此后的新文化运动,虽然也被一部分人抨击为“崇洋媚外”,但却实实在在的缩小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世界的差距。

我们跳过中间的一段历史不讲。再说说始于上世纪的改革开放。它为中国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此后的加入世贸,则是让中国向全世界敞开了大门。时至今日,互联网实现了对人类智慧成果的最大程度分享。人们能够交流获得的不仅是知识体系,还包括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制度体系。全球协作又让世界成为整体。ASML的光刻机里面有美国的光源设备、日本的EUV光罩和德国的镜头。波音飞机用的是美国的发动机、中国造的机身、以及来自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20家公司分别制造的部件。在全球一体化的氛围下再热衷于去喊什么“崇洋媚外”的口号,就难免让人感觉味道不对。

有人说,外国文化思想的大量涌入会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造成人们对本土文化的排斥。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文化是需要交流的。文化也需要汰旧立新。万万年一成不变的文化并不存在。其次,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和同化一切外来文化。第三,作为一个现代社会里的人,都应该有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内容。人的价值都是自己决定的。真正好的东西,谁会去排斥呢?而某些人念念不忘的“崇洋媚外”背后的逻辑其实是立场至上和道德绑架。“排洋斥外”更是与世界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

还有人说,“崇洋媚外”指的是人们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变得只认钱,缺少了传统的温情。如果我们有机会多去外面走一走就会知道,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其实更加注重家庭,反而对中国人这种牺牲生活拼命工作赚钱的方式很不理解。我倒是觉得,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人们过于重视吸收西方的物质文明而缺乏对其观念和文化的认知。只迷信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忽略了带来科技进步的本源是思想的无界。因而让人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理解变了味儿。变得只会片面追求和攀比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对人只分高低,对事只看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讲的“崇洋媚外”确实已经异化成“唯利是图”。但这恰恰并不是外国的土特产。

其实很多人在谈到“崇洋媚外”的时候,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谓崇洋媚外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到底有没有依据来支持崇洋媚外的结论?还是说,先定一个罪名,再想办法去找理由往上面套?总把这四个字挂在嘴边上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呢?有些人用以批判别人的“崇洋媚外”本质上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我知道,肯定有人在看了今天的文章以后,认为我又是在为“崇洋媚外”脱罪洗地,更加坐实了我收美元。但我要说的是,“崇洋媚外”这个词生来就满含贬义,我没必要为其洗地。相反,我倒是希望能有“崇新慕高”。崇敬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们宝贵的思想财富;慕求高科技和高科技背后的思维体系,努力拥抱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

避免“崇洋媚外”最好的方式是思想的进步和制度的先进。而不是让思想止于“口号”!

昨晚在家收拾东西的时候,看到了下面这个小东西。

问问那些动辄拿“崇洋媚外”当法宝的人,既然那么反对与世界拥抱,为什么不早点把你们的智能手机扔了,换回这个?对了,这个好像也是洋玩意儿,他们也是用不得的!应该用鸽子!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