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最可爱的奇人苏东坡

 海曲上人 2023-02-20 发布于山东

关于本书与作者

《苏东坡传》有很多版本,如果大家对苏东坡感兴趣,可以把林语堂先生的这个版本找来读一读。《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文章图片1

(图片来自网络)

林语堂生于1895年10月10日,他的人生几度起伏,好在最后得以善终。林语堂被称之为“幽默大师”,读他的文章会觉得他是一个先天的乐天派,会感受到就算生活中遇到再多困难都能克服。他的文章融汇了东西方智慧的幽默情味,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维度,代表作品有《京华烟云》《东坡诗文选》等。1976年3月26日,在中国香港逝世,终年81岁。

文章图片2

(林语堂 图片来自网络)

大部分人写苏东坡可能会写他是一个大文豪、诗人、乐观派。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感觉像一个会拍短视频的人,上来就抓住了人的眼球,作者从一个不好的事件讲起。讲苏东坡去世五年之后,当权的文臣搞了一块碑,上面有所有他们认为是奸臣的名字。这块碑立在全国各地,还有两块立在了午门之外。结果有一天打雷“啪”的一声劈开了一块,古时候的人是比较迷信的,皇上以为遭到了天谴,赶紧要求毁掉石碑。想不到奸臣文人不仅不高兴,反而把碑文的碎片带回家收藏留念,因为碑文上第一个名字就是苏东坡。

这篇文章主要分享三个话题:

第一,苏东坡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他起起伏伏的一生,以诗歌对抗无聊而痛苦的生活,诗歌真的能对抗无聊和痛苦吗?

第二,苏东坡面对绝境的时候如何应对,以及这种绝境怎么来的?

第三,跳出书本,苏东坡对我们当代的年轻人有什么启发?

文章图片3

(苏东坡 图片来自网络)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如果世上有一种文体是接近上帝跟你说的话,那应该是诗篇。苏东坡一生写了这么多诗词,每一首词和每一首诗好像离上帝特别近。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东坡一生写了三百多首词,两千七百多首诗。苏东坡特别有才华,可谓出口成章,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他在枫月楼跟小姐姐聊天,推杯换盏之后,他觉得小姐姐长得特别好看,就给小姐姐写了首诗。他曾对弟子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用现代话讲:上到玉皇大帝我能陪,下到田园乞儿也能聊到一起,在我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好人。这是内心深处多么干净的人,才能讲出这样的话。

(图片来自网络)

可是我们看现在生活中大多数人,他们见到玉皇大帝大概会五体投地,见到田园乞儿或许会一脚踢过去,看见世界的人是五颜六色、五花八门,跟我们好像很像,甚至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着坏人,这样看世界的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好人吧。如果自己是向善的,就算身边有不向善的,可以用自身的光照亮他们,让他们变成好人。你觉得周围一片黑暗,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因为自己也不是光吧。

除了诗词,苏东坡还写了4800多篇文章,还善书画。书法和北宋的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合称宋四家。画也画的很好,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他的很多画作,如《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文章图片5

(枯木怪石图 图片来自网络)

翻阅他的生活轨迹,好像很难用“文人”这两个字来定义,我们看林语堂先生对他的定义: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辟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东坡无疑是多面的,我们可以参照,不要把自己拘于某一面,也不要把自己活在某个细小的隧道里,要活成山川、云朵、广阔的大地,活成不一样的人生,可现实中大多数人生只有被人看到的这一面。如果了解苏东坡的生平,知道他人生的几起几落,但他好像永远遵循内心深处的追求:好玩、有趣、活在当下,甚至遵循无论生命中多少的疾苦,永远保持乐观。林语堂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说我想写苏东坡的一生,没有别的理由,就是想写罢了。

文章图片6

(潇湘竹石图 图片来自网络)

苏东坡是典型的富二代,成长环境可能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好。父亲苏洵既是当官的又是诗人,自然鼓励苏东坡多读书,苏轼21岁离开老家眉山。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有一年苏轼被贬黄州,住在一个非常简陋的房子里,很郁闷,他的老朋友把黄州城东的一片荒地给了他,让他打理。这片荒地苏轼觉得挺有意思,刚好在城的东边,于是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后自称“东坡居士”。苏东坡和眉州东坡的字号就是这么来的,现在眉州的很多小吃都和苏轼息息相关。

21岁的苏轼离开眉山,跟着父亲带着弟弟赶考。他在试卷上引用典故杜撰了一句话,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小考官也是当时称霸诗坛的梅尧臣,他们看完后说:“哪来这么些孩子写这么好的诗?这话写的太漂亮了,这个故事怎么来的?我们读了这么多年书,都没看到这个故事怎么来的。”文人好面子,不好直接问苏轼这首诗的出处,只好趁着苏轼来拜谢的时候借故问他:文章写的很好,但是这句话哪来的?苏轼说我编的,接着还说了一句:“你们既然喜欢我的文章,你何必在意这句话的出处呢?喜欢我不就行了吗?”欧阳修大喜过望地说:这人以后会凭借文章独步天下。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启发:二十多岁的小伙伴要学会年少轻狂,千万不要到年纪大的时候再狂,那时候就不是轻狂了,而是叫真狂。

被两位身居高位而又是文坛大家夸过的苏轼,事业开始腾飞。苏轼年轻气盛又非常的狂,这给他的日后埋下了悲惨的伏笔。我们来看看他轻狂的故事:

苏轼中进士后,去拜访当时的宰相吕大防。宰相当时在睡午觉,苏轼等了半天,有些不耐烦,这时吕相爷出来,苏轼看着吕相爷打着哈欠,气不打一处来。他指着宰相家客厅的一对绿毛龟说:“我个绿毛龟看起来不稀奇,有一种三对眼睛的乌龟,那个才叫稀奇。”吕相说:“哦?这个世上还有六只眼的乌龟?”“苏轼笑了笑:“是的,在唐中宗的时候,有一位大臣献过一只六眼龟。大臣说六眼龟长三对眼,普通龟只有一对。所以相爷您看六眼龟睡觉他要睡普通龟的三倍呢。“苏轼这嘴碎的不轻,开玩笑也没有避讳,连宰相的玩笑都敢开,直到他惹到了王安石。

(图片来自网络)

苏轼两兄弟后来连宋仁宗都见了,皇帝在见了他们兄弟俩之后很高兴地说:“吾为子孙得两宰相。20多岁的年纪,被当成宰相培养,假设换成你,会做何感想?被朝野上下如此的看好,才华又极其耀眼,不飘才怪。

读《苏东坡传》最深刻的感触是:人世间所有的祸害,要么是吃进去的,要么是说出来的,全跟嘴有关。所以要管住嘴,不然祸害就来了。很快,宋朝爆发了非常重要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和乌台诗案

在网上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描述:王安石变法应该算是中国第一次实行资本主义的尝试。而秦始皇时候的商鞅变法用林语堂先生说应该是法西斯的尝试。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拿到了朝廷最大的权利,想打击谁打击谁,想发配谁发配谁,想杀谁杀谁。但在变法推行的过程中,因为一些不良的运作,百姓成了利益受损最大的群体。如“保马法”、“青苗法”等这些,不仅对百姓不利,又动摇了当时最大的地主阶层的利益,变法受到阻碍,王安石郁郁不得志,病死了。

(王安石像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改革过程越狠,得罪的人就会越多。得罪的人越多,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成功了,那在成功之前一定是把所有可能得罪或者要得罪的人全干掉;失败了,下场会非常惨。最后,王安石被罢了相,走在路上的时候,听到的都咒骂他的声音,66岁的时候被气死。历史上的改革家,大多结局都不是很好:像秦朝的商鞅遭车裂之刑,楚国的改革家吴起被箭射死,改革家需要太多的勇气。

王安石动用很多资源推进改革和变法,很多人被卷了进去。苏轼苏辙也未能幸免。1056年他们兄弟俩来到京城,1071年反对王安石变法,直接从开封被轰出去了,当时他们的父亲苏洵写了篇著名的文章《辩奸论》,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什么叫奸臣,什么叫奸人。当这篇文章传到王安石耳中时,苏王两家便结了仇,王安石多次在皇帝面前评价苏轼。

皇帝说:“苏轼这个人怎么样?”王安石说:“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荡至此”这话说的非常严重,表明王安石对苏轼非常反感。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非常复杂,王安石虽然反对苏轼,但从没想过致苏轼于死地,甚至还救过苏轼。用现代的方式比喻苏轼,他好比是微博大V,没事喜欢发牢骚,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

(图片来自网络)

言多必失,元丰二年,苏轼陷入“乌台诗案”。这事简单的看就是一群人写诗,暗喻当时的新政有问题。苏轼写诗嘲讽朝廷,公差把苏轼抓走,接下来是103天的审问,每天都有人问苏轼:这话是怎么写的?什么意思?当时怎么想的?要他原原本本地交待清楚,不然就弄死他。

整个案卷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美好的东西,反而给诗歌散文留下了很好的记录,这些全被记了下来,编辑成了《乌台诗案》,现在如果有人研究中国诉讼历史,它是一本很好的史料。

苏轼下了狱,生死未卜,他身边的很多人被杀了。在等待判断的日子,苏轼可能觉得完蛋了,他跟儿子暗中商量:平时送饭时就送点肉、蔬菜之类的就行,如果知道是死刑时,就在菜里边加条鱼,这样好有心理准备。有一天他儿子苏迈出京借钱,让亲戚代为送饭,没想这个亲戚送了条熏鱼。苏轼大惊,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便写了一首诗。

(图片来自网络)

这首诗其实就是写给皇帝的,“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大概意思就是:君王的光辉如春光润泽万物,而我因为愚昧不明事理而犯下过错。还没过完一生就要先偿还前债,自知必死,可是一家十口,还是要连累弟弟去照顾。人死之后,随便找一个青山就可以埋葬尸骨,但是留下弟弟一人,在每次夜雨之时,黯然神伤。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二人继续做一对好兄弟。苏轼知道,皇帝爱看他写的诗,这首诗写完后,肯定能送到皇帝处,他跟皇帝的关系不错,希望皇帝能赦免他。皇帝看后,果然把苏轼给救了出来。

当然,这首诗也传到了王安石那里,王安石一看,不禁疑惑谁要杀他呀?上书给皇帝说:“岂有盛世而杀才是乎?”意思就是哪有盛世要杀人才的呢?这么好的时代,怎么可以把有才华的人给杀了呢?可见王安石跟苏轼没有私人恩怨,只是政治上的观点不同而已。苏轼和王安石的关系非常复杂,当王安石在金陵病逝的时候,苏轼为缅怀王安石写了一首诗。

王安石在政治上比苏轼强很多,但苏轼在心态上比王安石强很多。历史上很多诗人如王维当官就很成功,像李白情绪主义高涨的人,不太适合当官。

(图片来自网络)

颠沛流离的被贬生活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了现在的湖北黄州。被贬黄州的时候是42岁,他的大领导宋神宗31岁。换位思考下,如果掌握着你生杀大权的领导比你年轻,你把他得罪的死死的,他还有这么多年,你怎么玩得过他?而且你的大领导生活很好,健康状况也不错,而你过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怎么办?

可能觉得人生就这样完蛋了,生活没什么希望了。但苏轼心态特别好,到了黄州之后,盖房子、种菜、搞募捐,没事的时候给武昌太守写诗。苏辙童年多病,夏天总是肚子疼,消化不良。他弟弟跟他说,我吃药一点用都没有,他们俩开始练瑜伽。可能是遗传的关系,苏轼最后也是因为消化的问题去世。

(图片来自网络)

瑜伽是印度传到中国的,被中国的道教吸收。苏轼是信奉佛教的,虽然他讨厌和尚。苏轼学瑜伽是别人教他的,还是自己悟出来的不知道,但它不正宗,大多时间是打坐,他说瑜伽就是一种无形中体会到有形的状态。

苏轼最令上层不满的,是他太爱吃了。贬到黄州后,本应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到任之后,写了首诗《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还写了一首《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领导31岁他42岁,知道未来当官的前途不行了,就活成田园诗人吧。于是他发明了苏菜,如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等,凡是能烹饪的鲜美食物全是他的目标,邻居给他送来青菜,他就给放到锅里炖汤,送米跟豆子,赶紧煮了。他的诗多半和吃有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海南岛早年是没什么人的,他发现有个东西生吃也可以,烤着吃也可以,这个食物就是生蚝。62岁的苏轼来到海南,天天研究各种吃的,在那生活了三年。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一生都对吃充满着兴趣和热爱,说明这个人的生命力是顽强的,说明他是乐观的。

(图片来自网络)

书里不止一次写他跟人聊天。他一边吃着芋头,一边喝着酒,一边跟大家吹牛。这心态非常好,也非常重要,有时候遇到重挫,要好好吃饭,好好喝酒。这个喝酒并不是一个人喝闷酒,而跟一群人在一起喝。也就是要社交,再颓也要社交,别把自己闷死了,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只要时间足够长,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苏轼知道自己沦为了社会底层,但他相信时间的力量,过得特别开心。宋神宗38岁驾崩了,他的转机又来了,皇帝换了,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执政,苏轼果然被召回了。可是被召回之后的苏轼和司马光的关系也不好,两个人的关系虽没到剑拔弩张的地步,但司马光不用他,他过了一段郁郁不得志的时光。没多久,司马光也下台了,苏轼又有了翻盘的机会。可新上任的跟司马光是一伙的,苏轼再次被贬到惠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

(司马光像 图片来自网络)

古时候南北方的差异比较多,大多数的经济、人脉、资源都集中在北方,从北方的开封往南贬,物质条件越来越少,医疗条件也越来越差,饮食条件也不好,在路途上有可能会染上疟疾。这个时候想活下来,环境是控制不了的,很糟糕,唯一支持活下来的就是心态了。苏轼被贬到惠州的时,近60岁了,对于平均年龄是这个数字的古人来讲,过一年是一年了。刚到惠州他就拿出所有积蓄,在白鹤峰这个地方买了块地造房子,房子刚造好准备搬进去的时候,他又被贬到海南岛了。

他为什么会被贬到海南岛?因为他到了那还不老实,还在那写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大概意思就是:稀疏白发好像满头风霜,我把病躯寄托在小阁藤床之上。仆人报说“我家先生春睡正甜美”,道士便轻轻地将报时的晨钟敲响。这首诗传到朝中,朝中人一看,这睡的还挺美,那就再往南睡点吧,又被贬到了海南。

本书最后一个小标题“仙居”, 苏轼最终定居在海南岛。当时海南岛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有传染病,天气巨热无比,而且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依旧保持乐观的心态,天天研究怎么吃饭,怎么盖房子,经常跟当地的高僧论道,论完道写诗和文章。苏轼对僧人一向厚道,唯独不不喜欢儋州一带的和尚,他说那个地方的和尚怪,有老婆有孩子,还吃肉。也许是受当地佛教思想的影响,苏轼忘记了肉体的痛苦,更关心内心深处的美好。

(儋州东坡书院 图片来自网络)

有关苏东坡的故事很多,苏东坡说自己威风不倒,写首诗给僧人看。僧人说:“你写的就是一个屁。”苏东坡勃然大怒,开着船,带着徒弟跑到僧人面前:“你凭什么这么说?”他说:“你不是威风不倒吗?怎么一个屁就把你撅过来了?”大多数的故事都是和尚赢,苏东坡输。苏轼在海南待了三年,过得一贫如洗,但他的诗被大江南北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

很快朝廷又发生了大事,宋徽宗继位。朝廷大赦,宋徽宗是喜欢苏轼的,他把苏轼调了回来,调为廉州安置,后来又去永州安置。苏轼赴任,也就是这个赴任,让苏轼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在北归途中,苏轼一路到达了常州,天气炎热,苏轼中暑,而且喝的水大多是没有消毒的。当年的六月初三,他得了大概痢疾或疟疾,身体虚弱,到七月十五,病情恶化,成天发烧,七月十八日,苏东坡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

说了一番让我很感动的话:“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告诉他的孩子不用担心,你们给我写墓志铭,想跟妻子合葬在子由家附近的嵩山。七月二十八日,他的身体完全不行了,方丈来看他说“现在要想来生。”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好友钱世雄站一旁对他说:“现在你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苏东坡最后一句话是客观的:“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留下的最后的话,这是道教的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宋高宗继位后,追苏轼为“太师”,而宋孝宗追为“文忠”。

我们现在看苏轼的一生,他的诗大江南北都能看到,去世前的这些话会被记录,得益于那个时代,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他在南方刚写了首诗,印刷机就会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传到皇帝、高官以及他的敌对阵营中,也就是因为这些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苏轼,让苏东坡成为了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