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观《道德经》(27)

 培训班文摘 2023-02-20 发布于山西

图片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静坐观心实修中,当我们进入深沉的定境,念头不再生起,内心一片空明的时候,我们就会深入地体会到老子本章所说的境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进入深沉的静定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渐渐地感觉不到了,直到进入一种完全的[虚空];内心的念头也消失了,恢复了本然的空静;身体和心灵都全部融进了这无边无际的虚空之中......除了这无边无际的虚空,还有一个清清楚楚地感受着这虚空的觉知。这觉知与虚空亦融为一体,空而能觉,觉而本空......这样的一种状态,即是老子此处所说的[有物混成]的状态。

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是老子通过自己的身心所体验到的状态,而并非是老子将自己排除在外之后所看到的一种对象物的状态。这个[物]不是对象物,而是老子的身心合于天地大道之后的一种整体状态的指称。

这个[物],其含义也并非现代哲学中所定义的与[意识]相对的[物质]。

这个[物],是[物]中有[知]、[知]中有[物]、[物]即是[知]、[知]即是[物]的混然一体的状态。

这个[物],相当于口语中的[东西],是对这个总体状态的一种指称,而并非是对这个整体状态进行一种性质方面的判定,与[物质]或[意识]的判定皆没有关系。

有物混成,按照其含义翻译过来即为:有这样一种混然一体的状态。

先天地生,天地,有多种含义,其中最基本的含义即是指代[二元]的状态。

有物混成,是[一元]的状态,[一元]是[二元]的基础和根源。

先天地生,即是说,[一元]状态,是在[二元]状态产生之前的更为原始的状态。

天地,天,以[虚空]为象,观心实修中可看作[心]的象征;地,以[坚实]为象,观心实修中可看作[身]的象征。天地,即身心。

先天地生,则是说,这样一种身心混然一体的状态,比身体与心灵二元相对的状态更为基本,更为古老,更为原始。

道家修行中,常常讲[后天返先天]。后天,即是人类在人间出生后的生命状态,即身体和心灵逐渐二元化的状态。先天,则代表了身体和心灵混然一体,一元无分的状态。

在观心实修中,天还代表着意识心,即有念之心,地即代表身以及从属于身体的各种感官。通过[致虚极,守静笃],即可慢慢的使身心慢慢地离于后天的意识心以及对身体感官的执着,从而慢慢地复归于无欲无念的空静状态,这时,身心就得到了转化,身,已经成了[空身],心,也已经成了[空心],虽然身心俱空,但心灵之觉性却依然清明,于是,这空灵之心,就感受着身心混然一体的空灵,于此状态,不作分别,不拒,亦不迎,不执,亦不着,不取,亦不舍,自然任运,一派天成......

寂兮寥兮:寂,寂静,空寂;寥,空静,虚无;这种状态啊,是那么地寂静,那么地虚无,那么地空寂,那么地深远.......

独立而不改:这种状态啊,卓然独立,超越一切形相,没有生处,没有灭处,没有来处,没有去处,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增无减,无动无摇......

周行而不殆:这种状态啊,遍布于天地万物,日月行于其中,时空运于其里,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永不停滞,永不息灭......

可以为天地母:这种状态啊,是一切二元分化状态的母亲,是一切二元现象的起点,是一切生命运动的本初之源.....

吾不知其名:对于这种混然一体空静寂寥的状态啊,我不知道该如何去称呼它。这种状态远离了一切相对性,任何名字皆无法准确地表达出它的真实状态。

吾不知其名,还隐含着这样的含义:吾,[五口],即五种感官入口,眼、耳、鼻、舌、身,其感知的对象分别为色、声、香、味、触。为什么[吾不知其名]呢?因为这[有物混成]的状态,不是色,不是声,不是香,不是味,不是触,不是我们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任何现象。

吾不知其名,还隐含着这样的含义:在空灵之心觉知着身心混然一体的寂寥空灵之时,此心是离于一切[判断]的。即只是这样静静地感知着、体会着,但却不下任何定义,不去判断这种状态是什么,应该如何称呼它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最真实最真切地体会它,才能混然一体地融入于这种状态之中。这种状态本无名字,亦不与任何语言概念有什么关系。

老子在关尹的请求下,不得不提笔书写《道德经》时,也只能勉为其难地形容一下,同时开篇即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当以文字来阐述这种状态的时候,文字仅仅只是一些指导性的路标而已,如果把路标当成了目的地,那就错了。

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既然不得不诉诸于文字,那么就勉强为这种状态起一个名字吧,字之曰[道],名之曰[大],名字合称曰[大道]。古代人的名字,名为乳名,字为学名,出生后父母称呼的乳名为名,上学后正式的名字为字。老子以人类起名的习惯,为混成之物,取了一个正式的学名,称之为[道],又起了一个非正式的名称,称之为[大]。

这个[大]在人们的称呼中,一般皆用于称呼长辈或地位尊崇之人。比如[大人],一般用于对朝廷官员的尊称,称呼年长辈高的人也会在称呼中体现出[大]字,比如大爷、大伯、大叔等,而一些地方的人们在口语中对自己的父亲称呼为[大]。这些带有[大]的称呼,皆暗中体现着大道文化的意韵。

而[道]也的确成为了老子思想文化体系最重要的核心,被称为老子之道。

[道]这个概念,或许在老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比如黄帝,就曾问道于广成子。《道德经》面世之后,道以及道家思想就流传得更加广泛了,道,通过老子以及老子的《道德经》,更加鲜活地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当我们进入这样一种混然一体寂寥空灵的状态时,仔细去体会那种状态,就会清清楚楚地体验到无边的空寂,无边的宁静,无边的深远,无边的空灵,无边的清明.......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返)......这种状态不仅是空灵的,而且是鲜活的,是灵明的,这鲜活灵明的空寂之海,无边无际,延绵不绝,向前追寻,亘古无始,向后追寻,未来无终,而一切过去与未来,皆与当下无别。在这种状态中,只有唯一的当下,而无所谓过去与未来,当下,即是永恒。道,即在当下,从未改变,从未动摇。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里的[大],有尊崇之意。一切皆是道的化现,道是尊崇的,天是尊崇的,地是尊崇的,人也是尊崇的。天,可以代表时空,也可以代表一切无形无相的事物,地,可以代表地理方位,也可以代表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人,可以代表一切有觉有知的生命,也可以代表天地身心与道合一的统一体。道在道中,天在道中,地在道中,人亦在道中。正是因为天地人皆源自于道,化现于道,运行于道,回归于道,所以才说天、地、人皆与道同一,皆如道一样的尊崇。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域中,外包天地宇宙,内含身心一切,在这种混然一体的状态中,天亦此,地亦此,人亦此,道亦此。天地身心,皆融于道也。而要达到这种状态,人的主观能动性至为关键。修道之人,合道之心,至为尊崇。所以是否愿意修道,是否能够悟道,皆取决于我们每个人自己心的选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人法地,效法大地之厚德,无物不载,可容纳一切,可承载一切,沉静、安宁、从容、包容,守静笃,则可入定境......地法天,在定静的基础上,效法天空之空阔辽远,之清新明朗,远离一切情绪、念头、思想,致虚极,虚极静笃之中,保持着清明的观照......天法道,仔细体会空觉一体无分的状态,空寂本自能觉,觉照本自空寂,空为体,觉为用,空寂之体无生无灭,觉照之性亦无生无灭,空寂之体无来无去,觉照之性亦无来无去,空寂之体无动无摇,觉照之性亦无动无摇,空寂之体无增无减,觉照之性亦无增无减,空寂之体取之不得舍之不得,觉照之性亦取之不得舍之不得。空寂之体无善无恶,觉照之性亦无善无恶,空寂之体无染无着,觉照之性亦无染无着。到此地步,天地万物皆已消融于此无边的空寂之中,皆同于此空寂,此空寂亦映照于觉照之内,而此觉照,亦同归于空寂......道法自然.....自然,本自自在,本自光明,本自吉祥,本自圆满....于此状态中安住之,体会之,不起心,不生念,湛然空寂,自在清明......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