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县市历史-邯郸-魏县

 等着l70smp782j 2023-02-20 发布于河北

魏县简述

魏县古域位于黄河之东、济水之西,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地带。据位于今魏县边马村东1公里处的仓颉陵古文化遗址挖掘考证,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魏域就有古人类活动,属于仰韶文化区域。相传黄帝时期,魏域为黄帝子昌意封地,并筑昌意城(在今边马村)。《禹贡》分全国为九州,魏域属冀、兖二州。夏为观扈国领地,商为畿辅之地,西周为洹水地,初为商后裔武庚封地,后为武王少弟康叔封地。春秋先后属卫、晋,战国时三家分晋属魏国,魏文侯在今魏域建都,魏县县名由此演变而来。公元前335年,苏秦主持的六国抗秦结盟就发生在古洹水镇(今旧魏县村)。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在今魏域首次设县,名棘蒲,治所在今治南,属邯郸郡东部。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置魏县,属魏郡,治所于村(今大名城西北12.5公里魏庄、马头一带,史称汉城)。魏郡为冀州刺史部南方大郡,分置东、西两都尉府,东都尉府在魏县,辖东南数县,史称“三魏重镇”。王莽新改魏城亭,刘玄更始二年(24)复称魏县。三国属曹魏冀州魏郡,先为魏国大将徐晃封地,黄初二年(221)改为曹丕子阳平王封地,西晋属司州魏郡。南北朝时期,前、后燕属贵乡郡。北魏属相州魏郡。北齐属清都尹。北齐天保七年(556),废魏县,设魏州,治所在今大名县大街乡罗城。隋开皇六年(586),置繁水县,治所在今秦固东,属武阳郡;十六年(596),析置漳阴县。大业初省漳阴入魏县,末年,李密取之,改郡为州;寻为窦建德所据,未几,宇文化及自黎阳北趋魏县,僭帝位,国号“许”。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置漳阴,唐太宗贞观初仍省入魏。唐天宝三载(744),魏县治因水患移治汉城北(史称旧县庙,又称唐城)。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属大名府,后唐属兴唐府,后晋属广晋府,后汉、后周属大名府。北宋属河北东路大名府。宋熙宁六年(1073),魏县因水患移治洹水镇(今旧魏县村)。金大定七年(1167),分魏县北部置广平县,属河北西路沼州。元属中书省大名路。明洪武三年(1370),因漳水冲啮,县治北迁五姓店(今县城,史称明城),属京师大名府。洪武十年至三十一年(1377~1398),大名省入魏县。清初属直隶大名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水患圮城,县废;次年,魏县与元城县、大名县合并。

民国初年,魏县、大名县、元城县实行“三区分治体制”,今魏县属于西区,今大名县东北部属于东区,今大名县属于中区。民国29年(1940)年6月,魏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建制恢复,治无定所;8月,又析今境漳河南置漳河县,同属冀南一专区。民国33年(1944)8月,漳河县并入魏县,魏县改属冀鲁豫边区三专区。民国35年(1946)7月,魏县政府在崔阁成立,属冀南区三专区,同邻县作了适当的区域调整:原属魏县的高寨、大小韩道、白水潭、赵各庄、未城、许家堤等22个村划归大名县管辖;原划归元城县的邵村、前闫庄、后闫庄、张庄(今北张庄)、北代固5村从大名县划回魏县,而柏村、王村却永远留在大名县;原属内黄县的甘固、泊口一带划归魏县;两省两府四县夹一州之地的回隆镇全境划归魏县,魏县版图扩大至今貌。1947~1949年,又分车往、回隆一带54村划归漳南县,旋撤,所划村庄又悉数归还,魏县恢复原界。

1950年春,魏县人民政府北迁魏城镇(今魏州街道办),属邯郸专区。1958年7月,广平县西南温、胜营、北双庙、南温店、王营、赵寨等2l村划归魏县,同年11月,魏县与大名县合并。1961年5月,魏县、大名县分置,魏县建制恢复,政府驻地魏城镇,隶属邯郸专区。次年5月,广平县从肥乡县析出,独立建制,原划归魏县的北双庙、胜营等14村划归广平县;西南温、东南温、南温店、王营、北罗营、庞庄、赵寨7村仍留归魏县管辖,魏县境域延续至今。1993年7月,邯郸地、市合并,魏县改属邯郸市至今。-来源
https:///newsshow.php?id=210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