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岳家军看两宋的军队、农民起义和国家治理

 思想者札记 2023-02-20 发布于北京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3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据《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统计,宋朝统治的319年间,一共爆发了433起农民起义,相当于平均每年约1.36起,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然而这么多起义,却没有一次对朝廷带来威胁。在王朝更迭中,几乎都是因为农民起义导致灭亡,唯独南北两宋,都是在歌舞升平中被外族所灭。

其实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都是阶级矛盾所致,而宋朝却被异邦所灭,之所以如此,说明它的社会矛盾还算缓和,抵御外部的力量较差。那么,宋朝为何会如何呢?

“怀柔”的治国之策

说到宋朝,我们不得不提起赵匡胤,这位发迹于陈桥兵变,“马上”得天下的皇帝,深知大臣拥兵自重会危及皇位,所以建国之初时,他就废除了那些功臣的兵权,反而把这些军队分散到各地,形成地方军,相互制衡,而朝廷只管辖御林军。

也因此,宋朝地方军队自主权很强。甚至在面临外部侵略时,允许地方私自扩充军队,这也导致宋朝的军队有一定的私人性,比如后来抗金的“岳家军”。

这种私人化的军队,对付农民起义是最卖力的,在还没形成规模时就被地方武装压制住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宋朝的农民起义力量弱,其实整个宋朝先后发生规模较大的起义也有过四次。

第一次是建国之初的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这次起义因赵匡胤灭后蜀后,对四川采取经济上“掏空”政策,导致四川民不聊生,加之后蜀旧部反抗,最终起义规模遍及四川。

第二次是方腊起义。北宋末年,徽钦二帝喜欢南方的奇花异木和石头,大兴土木,在汴京建设“岳山”,这项耗费国力和人力的工程,导致江南人民被“花石纲”压得贫困潦倒,摧毁了江南的产业体系,于是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业者揭竿而起。

第三次南宋钟相杨么起义。北宋灭亡后,南宋刚建立,一方面还要对金国割地赔款,一方面要支付国家开支,民财被大量搜刮,最终导致钟相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

第四次是发生在福建的南宋范汝为起义。这次起义因为南迁的流民没有土地,加上南宋初年官方对民间的剥削所导致。

这些起义虽然殃及州郡,但最终都被招安和武力镇压。宋朝的“怀柔”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力量平衡。在防止一家独大的同时,大力推行儒家思想,让民间名仕忠于朝廷。也因此,整个宋朝,无论是百官,还是百姓,对朝廷都心存感恩。就连南宋时“大奸”秦桧,对朝廷也是忠心耿耿,他的一些政策,比如杀岳飞、投降求和,实际上都被宋高宗所允许。


重视经济发展

宋朝是民间相对较富裕的一个朝代。这得益于宋朝的重商政策。在宋朝,除了农民,还有一大批中间阶层---商人。当时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工商业相当发达。沿海地区的经济活跃,也带动了内陆发展,南北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在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上,到处是来来往往的贸易商船。汴京开封,更是出现空前的繁荣景象,这一点在《清明上河图》中已有体现。

发达的工商业,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活路,一部分农民失地后,他们又找到了它的活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阶级矛盾。其实,在北宋灭亡后,大批人随朝廷南迁,也说明官民关系比较和谐,到了南方后,又重视发展沿海地区经济,移民很快稳定下来,他们很多人已经不再思中原。

这一点,岳飞抗金时,并没有感觉到。因为岳飞在湖北驻军,处在当时南北经济的分水岭,而迁移到南方的大批人,是不愿再回中原的。秦桧、宋高宗等一众朝廷官员,都是北方人,他们并没有岳飞那样思乡心切。毕竟江南风景宜人,经济繁荣,人心思安,没有人愿意没事找事。

在宋朝的四次规模较大的起义中,有三次发生在建国之初,剩下一次是发生在昏庸的徽钦二帝时,这也说明在安国定邦后,两宋的民怨不足以引发大规模起义的条件。

相互制衡的地方强军战略

两宋时,朝廷直接管辖的部队,只有御林军。这个数目极为庞大,它们需要巨大的财力来供养。也因此,朝廷对地方军队采取的是“私有化”的扩军之策。当时比较强大的几支军队,实际上都带有私人性质。因为朝廷为他们提供的军费不足以供养军队的全部。这也让南宋在抵抗外部侵略时,地方军队不够卖力,朝廷军队又因常年无战争,战斗力下降。

岳飞的军队,之所以能在抗金时脱颖而出,这不仅与岳飞受到“精忠报国”教育有关,岳飞也接受了很多商人的资助。岳飞初期只有不足一万人的队伍,因为镇压杨么起义有功,被朝廷重视,也被民间商人看好,毕竟商人喜欢稳定的环境,也寄希望岳飞抵御外侵,收复失地。他们慷慨解难,资助岳飞的军队。

同时朝廷还允许军队做生意。据说岳飞手下一个叫“李启”的,原本是商人出身,他资助过岳飞,后来加入岳飞帐下,专门管理军中的生意。朝廷对地方军队,总体上把握相互制衡的战略。比如抗金时,三路大军中,其他两路虽说一起北进,但实际上是用来制衡的,岳飞打了几个大胜仗,收编后再度扩军,军力达到十几万,平衡打破了(另两路军也会给朝廷进谗言),吓得宋高宗连续十二道金牌召回。而此时的岳飞,却丝毫没觉察到危险降临,还在一心抗金。

在宋朝,朝廷从上到下都讲究制衡,害怕有人做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外敌作战的战斗力。但在局部平叛时,地方军队在镇压起农民起义时,又非常卖力。

社会群体结构接近橄榄型

一般而言,社会结构有三种。一是金字塔型。这种社会结构底层社会人多,越往上人数越少,最容易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二是橄榄型。中间群体大,上层和底层的人数少,这种社会比较稳定,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多是这样的社会结构。也因此西方社会自工业革命后,没有发生过改朝换代。三是哑铃型结构。两头大,中间少。这种社会结构,上层的人多,底层人也多,民众负担重,生活困难。

 

宋朝的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阶层结构分化出来的工商业者也多。宋朝的工商业远超西汉和盛唐时期,汴梁已经出现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万人大工坊,整个城市总人口达到140万以上,拥有8万多名工匠,2万多家商店。各种行会多达数百个。但纵然如此,宋朝却没有巨富。因为富人常和官府打交道,搜刮民财时,遭殃的首先是他们。宋朝没有巨富,就与害怕露富有关。

庞大的中产阶层,只要他们不被压榨得太狠,社会矛盾不尖锐,社会就相对稳定。但在特殊时期,朝廷采取过度的敛财政策,不仅打破了底层人的生活,也压榨了中间阶层的生存空间,比如宋朝发生的四次较大起义中,实际上都有商人阶层的参与。

此外,南宋以后,由于外敌入侵,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加之发展经济的政策,所以宋朝大的民怨比起其他朝代要少得多。


欢迎大家提问、留言、评论、转发!

中年人为何越来越不愿参加同学聚会
棉花糖实验:提升自控力及人生成功的秘密
小品《坑》引争议:“躺平”的中年人,到底输在了哪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