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

 张逸i5fwigtd0s 2023-02-20 发布于上海

Simca Heled / Simone Dinnerstein / 古典 / 2017-10-31

唱片简介

贝多芬为大提琴与钢琴写了五首奏鸣曲和三首变奏曲——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为钢琴与大提琴而写的——因为贝多芬本人称呼他的这几首奏鸣曲为“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这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分别创作于他一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最早的两首奏鸣曲,作曲时间为1796和1797年。贝多芬以作品第五号(Op.5)将这两首奏鸣曲出版,并题献给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A大调第三奏鸣曲写于高产的1806~1808年间,使用了与“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第一首(第7号)相近的主题。这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一首大提琴奏鸣曲,贝多芬把这首奏鸣曲题献给他的密友格莱申斯坦男爵。最后两首大提琴奏鸣曲完成于1815年,属于贝多芬晚期作品。第五奏鸣曲对对位和赋格的运用均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技法上是五首大提琴奏鸣曲的顶点。这两首奏鸣曲题献给他的另一位密友——艾多狄伯爵夫人玛丽亚。

西姆卡·海莱(大提琴)

以色列裔美国大提琴家、指挥家,年仅24岁就被祖宾·梅塔任命为以色列爱乐乐团大提琴首席;作为独奏家,他曾与诸多杰出指挥家合作。西姆卡·海莱同时也是一位活跃而富有才华的指挥家。他组建了波兰国家室内乐团,并使其成为波兰最好的室内乐团。

西蒙娜·迪纳斯坦(钢琴)

美国女钢琴家,以精湛的琴艺得到多位大师的褒奖。她的第一张专辑是2007年由Telarc公司发行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发行当周就登顶“布告牌”(Billboard)的古典榜单,在媒体评论和销量上都表现上佳,使她从此名声大噪。 

钢琴象诗人,感情敏感而丰富;大提琴象哲人,性格沉静而内敛。当诗人和哲人相遇时,就自然会有对话,有交流,也有冲突。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就赋予了两个最富个性的乐器之间最完美的对话方式。

贝多芬是对大提琴音色真正赏识的第一人,这在他的《第五交响乐》的第三乐章和《第九交响乐》的第四乐章就表现出来,在这两部交响乐中,贝多芬大大提高了大提琴在乐队中的地位,但它们还只是交响乐里的一个角色而已。真正得到个性张扬和淋漓尽致的发挥是在《大提琴奏鸣曲》中。这五首堪称精华的乐曲,充分地利用了大提琴天然的那种抑郁哽咽的音色,让乐器的歌唱带点悠悠愁绪,悲戚而感人。然而,钢琴的演奏则让大提琴不至于沉溺在过份的忧郁之中,它听来精神抖擞,激情昂扬,优柔之中兼收刚强。

第一号和第二号(OP5)是早期作品,但已经非常成熟,贝多芬的音乐个性在这两部俊朗刚健的作品里凸显无遗。第三号(OP69)为中期作品,是五部《大提琴奏鸣曲》中最优美,最感人,也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首乐章两件乐器互相唱和,心有灵犀;次乐章又似乎在激烈辩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第三乐章时而深情款款,时而相互竞赛,你追我赶,深情和激情交织为一体。这部作品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整个作品充满力度、速度的对比和思想感情的强烈变化。第四号和第五号(OP102),不用说,从作品编号就知道是晚期作品,这最后两部的思想性更为突出,感情更复杂,更丰富,也更耐人寻味,和《第九交响乐》、《晚期弦乐四重奏》、《晚期钢琴奏鸣曲》一样,代表了贝多芬沉郁顿挫,雄浑浩大的音乐风格,是贝多芬晚年心血的结晶。

在唱片史上,卡萨尔斯/塞尔金、罗斯特波维奇/里赫特等大师都有堪称典范的录音名演留存于世,然后这套由哈莱里/阿什肯那齐合作的唱片同样堪称名盘。两人的演奏严谨而苍劲,每一乐句似乎都经过彻底的研磨,并在本质上把乐曲原有的情感张力表达了出来。Decca的这个录音是此曲现有的任何唱片版本中最好的。大提琴迷人的质感在弓与弦的磨擦之间无所遁形,音色真实而又高贵,飘散着难以言喻的芳香气息。钢琴的颗粒感更是饱满通透,手指触键的力度和强烈的动态被麦克风完全捕捉,令每粒音符在绚烂的同时带有强烈的空气感。(朱纬)

原文出处 https://ent.sina.com.cn/avworld/2002-04-29/81713.html

贝多芬一生曾为大提琴与钢琴写作五首奏鸣曲和三首变奏曲,在他的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包括早期两首、中期一首、晚期两首)中,显现各时期不同的写作风格。

《第一、二号大提琴奏鸣曲》(OP.5, no.1&2)于1796年夏天写于柏林,当时贝多芬正在里希诺夫斯基王子(Prince Karl von Lichnowsky)的陪同下在布拉格和德雷斯顿巡回演出。 贝多芬与大提琴演奏家让·路易·杜伯特(Jean-Louis Duport)合作,为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表演了这两首曲子(这位皇家大提琴家当年曾与莫扎特合作,并得到了莫扎特最后三首弦乐四重奏的题献)。

《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Op.69)是贝多芬最知名也最迷人的一首,创作于1807-1808年间,这段期间他还完成了第五,六号交响曲。此曲题献给贝多芬的好友格莱钦斯坦(Ignaz von Gleeichenstein),他是一位技巧高超的业余大提琴家,在维也纳帝国战争委员会担任企划官。

《最后两首大提琴奏鸣曲》(Op.102, no.1&2)写于1815年七月和八月间。 后来两首曲子被合并为作品102号,由出版商Simrock在波恩出版。 这两部作品是贝多芬为舒潘齐四重奏组(Schuppanzigh Quartet)的大提琴手约瑟夫·林克(Joseph Linke)所写的,贝多芬将它们献给了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玛丽·冯·俄尔多蒂伯爵夫人(Marie von Erdoedy)。此曲被视为贝多芬作品风格转入晚期的代表作,也是贝多芬1815年中最重要作品。不仅风格改变,作曲手法上也有重大的突破,大提琴声部的创作手法,更影响了之后贝多芬所创作的六首弦乐四重奏。 (网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