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话“一月不上两次坟,一人不上两年坟”,是何风俗讲究?

 关山听风 2023-02-21 发布于湖南

“一月不上两次坟,一人不上两年坟”,这句看似没有道理的农村老话,如果对农村祭扫习俗不了解,是很难理解的。



这句话的前半句讲的是祭扫老坟的习俗,后半句讲的是上新坟的习俗。

在农村,老坟和新坟是有时间界限的,老坟就是葬了三年以后的坟墓,不包括第三年,新坟是葬了三年内的坟墓。下面从农村民俗的角度来解释一下这句话。

一月不上两次坟

句中的“上两次坟”就是祭礼和扫墓,而不是到坟地里去有别的事。



农村墓地通常在村庄周围,或者田间山野。

过去,乡村牛羊和猪比较多的时候,牛到坟头用头和角顶坟堆,人们称牛磨角,往往能把坟堆顶塌;羊跑到坟头拉屎,一拉就是一大片,很难看;猪则用嘴巴拱坟堆,也能把坟杆顶塌。

山里有很多的穴住动物,如狐狸、獾、穿山甲、大个头山老鼠等,在坟堆挖洞。

因此,农村很多人没事时,经常到先人的上坟地看看,显示自家的坟堆有后人看管。



如果自家的坟塌了,或者让野物打了洞,不及时补救,就会被人讥笑无主之坟,这类讥笑的话里隐藏着后人不讲孝道。

旧时代,一些大户人家还专门请人看管坟地,每隔几天要到坟地看看,坟头出现了被动物毁坏的状况,要及时向主人报告。农村把这种人称为守墓人。

由此可见,“一月不上两次坟”,指的是到坟上祭打,没有别的意思,更不像现在一些人的迷信之说,认为是坟地阴气重,频繁到坟地里去,对身体和时运不好。



事实上,这半句话的来源,主要是因为旧时代,民间祭扫比较频繁。

比如,有的地方除夕上坟,大年初一也要上坟祭扫,然后春天的春分、上巳节、寒食、清明,秋天的上元节,冬天的寒衣节、下元、冬至等也要上坟祭扫。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或者一些姓氏自行规定了上坟祭扫的时间。

如此,就出现一个月多次到坟头祭扫的现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再说频繁到坟头祭扫,表面上是尽孝道,实际上是打扰了先人,与旧时民间倡导“入土为安”信念不符。

因此,古代民间就对频繁祭扫的现象进行了限制。比如,除夕上了坟,大年初一就不必要去上坟了,虽然是不同的年度,但在时间跨度上是一个月内,而春分、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时间跨度基本在一个月内,只能选择一个节日上坟。冬天上坟的日子同样如此。



实际上,在宋代,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就已三合为一。直到现在,有一些地方是上巳节祭扫,清明节不祭扫,而大多数地方清明节祭扫,上巳节不祭扫。冬季的祭扫也同样如此。

一人不上两年坟

我国有很多地方有上新坟的习俗,有的地方把上新坟时间定为两年,而大多数地方定为三年。



上新坟的时间,各地有各地的习俗。比如少数地方时间比较宽松,一般在立春以后,春分之前,通常是春节以后。大多数地方则春社日前几天,不能过春社日。

春社日,也就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古代,春社日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民间有“戊不动土”之说。上新坟三年必添新土,因此,上新坟也就必须赶在春社日的前几日。

在民间,上新坟叫拦社,也叫挂社。我家乡叫挂畲,“畲”可能是古时当地人把“社”字记录成“佘”字,后来在下面加了“田”,也就变成了“畲”,但民俗含义是相同的。



挂社与挂青(清明祭扫)不同,挂青一般只提倡兄弟一同上坟,现实中则是,如果兄弟不睦,也就各扫各的墓。再说,有的地方挂青不让外嫁女参加,否则兄弟会有意见。

而挂社就不同了。挂社要求兄弟姐妹及近亲属一定要一起参加,也就是说外嫁女,包括女婿都要参加。即便是兄弟姐妹,但挂社一定要一起去,不能分开去,而且还要穿孝有或戴孝布。这也是农村约定俗成的规矩,必须要遵守。

至于为什么“一人不上两年坟”这半句话,说的是“两年坟”,而不是三年坟呢?主要是因各地挂社的时间不太统一,有的地方只要在葬后第二年前挂社,有的地方则第三年前挂社,有的地方则三年内都要挂社。三年内每年挂社,与旧时守孝期三年的规定有关。



因此,这半句话所说的“两年坟”,算是综合各地习俗的一种拆衷说法。

总而言之,我国一些农村老话,大多蕴含了丰富的民间习俗,只有了解了民间习俗,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些老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