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渐华 2023-02-21 发布于山东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主的实质是权利是至高无上的,而权力是谦卑的。权力必须臣服于权利。君主只是为人民所认可的管理者,是“人民的公仆”,历史证明,是“天下为公”还是“天下为私”,是民主和专制的分水岭。

民为邦本:出自唐朝同谷子《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人民是立国之本,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从《尚书》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的“民贵君轻”,从朱熹的“新民”思想、王阳明的“亲民”思想到顾炎武的“厚民生,强国势”,历史上诸家学说都推崇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展现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在政治领域的高远追求。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就是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在他看来,为政以德既要求从政者仁民爱物、施行仁政,还要求从政者自身就是人格的模范、人民效法的对象,这一思想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政治与历史的发展。以德治国的理念至今深入人心,成为沉淀在国人心中的宝贵政治遗产。

革故鼎新:出自《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意思是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人们以“革故鼎新”来指破旧立新,推动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其要义是坚持变革、去旧更新,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它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已经注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里,融合到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进程中。

任人唯贤:出自战国《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指任用官员只以德才优秀作为标准。在古代,“贤”与“能”意思不同。东汉学者郑玄注解《周礼》说:“贤,有德行者。能,多才艺者。”宋儒朱熹曾说:“贤,有德者;才,有能者。”在古人看来,贤、能之分即德、才之别。任人唯贤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深刻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从宏观看,中西哲学的最大差别之一就在于对待天人关系的态度,其他一切差别都是由此衍化而来。西方哲学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人二分、主客对立,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上则主张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天人贯通、天人合一。西方哲学重视“分”,中国哲学重视“生”。天人合一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它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看作是一个生命整体,人中有天,天中有人。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天人关系及其所蕴含的智慧始终是被中国思想家们看作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是中国哲学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天的运行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追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特征。其中包含刚柔相济的中华智慧文化。强者,是才华横溢;德者,是品行美好。只有两者兼备,强者又有德才是君子形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处理方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重要表现。

讲信修睦:出自《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意思是选拔贤能之人当政,相互讲究信用,建立和睦关系。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我们与人交流、与国交流的行为准则。

亲仁善邻:《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 意思是亲近仁义、和邻国友好,这是国家宝贵的财富。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作为一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对于有着深厚农耕文化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是重信义、讲情义的智慧民族,与邻里、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与不同文明多交流、多对话,不仅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也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道德目标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层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文化价值。在核心思想理念方面,“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关于传统美德,“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关于中华人文精神,“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这些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作了阐发,符合现代人需求,有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认同、彰显文化自信。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善于继承和弘扬其精华,另一方面要挖掘和阐发其当代文化价值。所以文化建设都不是随便一说的,包含一种内在的逻辑,就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人的天下观,中国人的自然观、中国人的社会观、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道德观,都在里面,这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东西,而且是一个互相关联的非常庞大的体系,需要我们在认知上要有层次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