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老烟台街巷】(之九十八)。[街篇](四十七)丹桂街(六)老烟台京剧戏迷每每谈起见到的角,总是记...

 网上资料_收藏 2023-02-21 发布于山东
【话说老烟台街巷】(之九十八)。[街篇](四十七)丹桂街(六)

老烟台京剧戏迷每每谈起见到的角,总是记得荀慧生先生。他的很厚底蕴、精湛才艺和真情传授,使人折服,让人感动!朱相如先生以亲身经历写得《荀慧生的“烟台缘”》文章,给予了佐证。

文章记载道:1962年7月,烟台的戏迷们迎来一次饕餮盛宴:“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携夫人、女儿及荀剧团来烟台演出。解放后,荀慧生先生一共来了两次烟台,上一次是1957年5月,而这次,是荀先生生前最后一次来到烟台,也是荀剧团此次全国巡演继沈阳、大连后的最后一站。

★魅力红娘。记得那次荀剧团在烟期间共演出了十二场戏,场场爆满。其中在胜利剧场演出的后六场,由荀慧生先生主演,更是万人空巷。7月13日,荀先生在胜利剧场以《红娘》打头,接下来的几场戏分别是《诓妻嫁妹》、《金玉奴》、《红娘》、《花田错》和《红娘》。六场戏中,《红娘》一出就重复演出了三场。可见荀先生的这出看家戏,受到了烟台戏迷怎样的痴迷和喜爱。在《诓妻嫁妹》中,荀先生还有一人饰演俞素秋、韩玉姐两个角色的上乘表演。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荀剧团除了《金玉奴》那场全本戏以外,其它的演出还都加了前场,分别是《打瓜园》、《两将军》、《岳母刺字》、《芦花荡》和《武松打店》。演员阵容也颇为齐整,沈曼华、费文芝、姚元秀、陈喜兴、朱斌仙、杨少奎、李薇华、孙毓敏等主力悉数亮相,为烟台的戏迷奉上了顶尖演出。7月18日,荀先生又以《红娘》返头,为荀剧团的此次全国巡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红娘》这出戏,自1936年问世至今,久演不衰,几乎成为京剧花旦演员必备的剧目。1962年时,我刚从学校踏入社会,对京剧还是门外汉,只喜欢十八罗汉斗悟空,但这次与京剧大师和著名剧团的面对面,却让我这个懵懂小子经受了一次终身难忘的艺术洗礼。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荀慧生先生演的红娘。他已经60多岁了,身体有些发福,扮起红娘这样水灵活泼的小姑娘来,确实让人感到了他那身条上的局限。但很快,我就被荀先生那种活泼灵动满台欢的精彩表演征服了。荀先生创造性地把河北梆子的声腔拿过来糅进了京戏里,创出了独树一帜的荀派唱腔。他有一条近似女性的天然的迷哑嗓子,虽然吃弦不高,但唱出来的韵味,却让人如饮香醇、甘美爽心。他在《红娘》中的那几段二簧四平调,那么好听,那么与众不同,就是因为他糅进了梆子的元素。几段精彩的西皮流水及南梆子、散板等,跌宕起伏,明白如话,和任何人的唱腔都不同,尤其是流水板,听来更是俏丽多姿,变换无穷。荀先生对于眼神的运用,也是一绝。他把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外化在灵动的眼神上,使表演具有了一种勾魂摄魄的戏剧魅力。荀先生在舞台上塑造的戏曲人物多是小家碧玉,但他表演起来却具有大师风范。几场戏看下来,我已经彻底被荀先生的表演所征服。大家,就是大家!

★倾情传戏。荀剧团烟台巡演结束不久,胜利剧场门前便打出了“烟台专区下属各剧团向荀慧生先生汇报演出”的大红横幅。应烟台地区有关部门的邀请,荀先生及部分随行人员留下来,参加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烟台戏剧界演出水平的教戏及艺术交流活动。这次活动分几个段落交叉进行。先是烟台地区各剧团把旦角演员(特别是主演荀派戏的旦角演员)集中起来,轮流汇报演出。中间穿插荀先生的艺术讲座,最后安排荀先生为学员们传授荀派名戏《花田错》和《辛安驿》。活动期间,我有缘夹在烟台艺校的学生中间,去胜利剧场看演出、听讲座。那几天的胜利剧场,观众爆棚,连甬道都塞满了人,但池中的3排至7排座位却是空着的。身边艺校的同学告诉我,“那是为荀先生一行留下的专座”。每当他们来到剧场就座时,观众席上就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荀先生他们坐在池中的第5排,前后两排依然空着。“这是为了他们能专心看戏,少受干扰,是剧院领导专门的安排。”艺校同学这样给我解释道。汇报演出结束后,听过荀先生点评说戏的朋友告诉我,荀先生对烟台演员的演出总体印象还是不错的,称戏演得比较规矩,也都能较好地理解荀戏的特点,只是有的演员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夫还不到家。朋友还告诉我,那天,蓬莱剧团的男旦张枫秋和小生孙永平演出一场《霍小玉》,他们的表演深深打动了荀先生,他当场便给了这两位演员极高的评价,尤其对孙永平青睐有加,在演出的意见簿上信手为他写下了“扮相大方、嗓音甜亮”八个大字。还对他们说出了“如果以后有机会,想请他们二位到首都北京展示展示”这样掏心窝子的话。胜利剧场汇报演出完了,教戏段落转到烟台山下的交际处进行。那时,“救灾”刚结束,文艺界尚处在和风习习的时期。62岁的荀先生心情很好,尽管身体有些小不适,每天都要请烟台著名的针灸专家吴铁超先生来为其做些针灸治疗,但他还是率领助手们为教戏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当时,荀先生不仅是荀剧团的团长,还兼任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和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的职务。诸事繁杂,一开始,教戏任务是由费文芝和沈曼华两位承担的。费文芝是荀先生的高徒,沈曼华则是多年与荀先生配戏的小生演员,两人皆深谙荀派艺术的精髓。待他们教授完毕,荀先生再来画龙点睛,帮助学员们一字一腔地细抠,一招一式地打磨。荀先生为演员们传授了两出荀派名剧《花田错》、《辛安驿》,关键处,荀先生亲自示范点拨,为烟台留下了一段梨园佳话。

★一招之师。汇报演出期间,原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马少波先生也携夫人李慧中来到现场助兴。一次,他跟荀先生聊起了京剧演员“一招鲜、吃遍天”的话题。两人都认为演员应有自己的绝技,才能更受观众欢迎,但在谈起谭鑫培先生在《打棍出箱》中“三绝”之一的“踢鞋”一绝时,两人却对坊间的一个说法迷惑起来:“也许谭先生的表演不像是传说中的那样神,脚上的鞋踢起来,正好落在了头顶的高方巾上,而是在抬腿时,顺便用手把鞋脱下来,放在了方巾上的。”对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两人一时难识真假。而接下来,他们看了烟台地区京剧团田中玉先生的演出,这一谜团似乎找到了答案。田中玉在《问樵闹府》中饰演范仲禹,出场后,一抬腿就把鞋子给踢了起来,而且周周正正地落在了高方巾上。看到此时,佩服得荀先生当场就站了起来,为他鼓掌叫好。过后还专门跟他说:“你那么利落地把鞋子踢到了高方巾上?这手儿功夫可不简单。如果鞋子掉了下来,那这场戏可就弄巧成拙演砸了”,并说“你的戏彻底解决了一个一直纠结着我和马老的问题。”田中玉当场回应道:“这一手搁在有腰腿功夫的演员身上,并不算难事儿。武生出身的谭老先生功夫了得,他的鞋肯定是踢上去的。”说着,他低头看看脚上穿的布鞋,一个踢腿,就势一甩,鞋子就扣到头顶上,不费吹灰之力。荀先生和在场的人再次鼓掌,荀先生说:“中玉,我这次留在烟台教戏,可真算留着了。碰见你,也算是我的一招之师了。”

★丈夫气概。1962年7月27、28日两天,烟台地区吕剧团的著名演员王筱梅、冯宝华、贾淑华演出《牡丹亭》、《西厢记》。由于演得出彩,荀先生还收了王筱梅做徒弟,有关部门专门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在烟期间,荀先生还观看了山东话剧团在胜利剧场演出的名剧《秋海棠》。在随后的一次讲座上,荀先生颇有感慨地谈了他对《秋海棠》剧中人物的一些想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的这么一段话(大意)——我们男性旦角演员在戏中、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如花似玉的女人形象,其中也不乏哭哭啼啼、扭扭捏捏甚至弱不禁风的小人物,那都是根据剧情打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旦角演员可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是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主儿。像八年抗战中,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始终拒绝为敌伪演出,表现了极高的民族气节。还有,尚小云先生同样是我们旦角行当里有名的锋芒人物,凡是遇到梨园里生活贫穷者来告帮,他总是慷慨相助,一伸手五指张开,“给五元!”人称“尚五元”。富连成科班遇到困难时,也是尚先生挺身接手,为此他几乎把家产荡尽。其实,荀先生之所以力挺男旦的丈夫气概,只因他也是条这样的硬汉子。东北沦陷后,他坚拒去东北为侵略者和伪满汉奸演戏,却在内陆多次举行义演,将所得悉数捐给前线的抗日将士,其家国情怀令人景仰。

爱戏、懂戏的烟台戏迷过足了戏瘾,当这位德艺双馨的京剧名家挥别港城时,热情的烟台人送上土仪表达心意———香油和花生米。在刚刚结束饥荒的年代,那是难得的营养食品。

老烟台对京剧的痴情也得到文化巨匠、戏剧大师田汉的褒奖,称赞烟台人懂京剧。1927年冬,他在上海创作了反映京剧艺人真实生活的著名话剧《名优之死》时,不但对烟台京剧的繁荣程度非常熟悉,而且深知烟台虽不盛产名角,却不乏懂戏的观众。因此他在剧中写了烟台人到上海“邀角儿”的情节,而且三幕戏中有两幕将这一情节展示在剧中人的对白中。《名优之死》第一幕中,名老生刘振声和丑角左宝奎的对白是:

 刘振声:宝奎,我也许不久上烟台去。

左宝奎:为什么?

刘振声:今天有一个朋友从烟台来邀角儿,我说我去。

左宝奎:(惊)您怎么能到那样小的地方去。

刘振声:那地方虽小,懂戏的倒不少。

 《名优之死》第三幕中,新闻记者何景明与刘振声的对白是:

何景明:您上次信上不是说要上烟台去吗?

刘振声:一时走不动。

 说完“一时走不动”这句话不久,他便死在舞台上。田汉笔下的这位应邀准备到烟台来的名优刘振声,终因被恶势力气死在舞台上而未能成行,未能让烟台人一睹他的风采,但烟台人会永远记住他,怀念他。剧中名老生刘振声的生活原型,叫刘鸿声(公元1876年——公元1921年),一作刘鸿升,字子余,号泽滨,顺义(今北京市)人。由业余爱好而加入京剧班社演唱,先演净,后改老生,以嗓音高亢、唱腔流畅著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刘派”。 田汉曾说:“对我熟悉的戏曲艺人,我能描绘得比较有鼻子、有眼睛。”《名优之死》的创作,就是基于他对戏曲艺人的熟悉和对烟台的了解。《名优之死》的创作演出,开拓了我国戏剧运动的新路。因为在《名优之死》中,涉及烟台京剧,故成立于1960年的原烟台地区话剧团,曾公演过此剧。

在诸多巨匠、宗师、名角、艺术家的熏陶和指导下,京剧成为烟台人“精神食粮”老、中、小票友始终畅游在艺海里,弘扬光大着“国粹”

一条不长不宽的丹桂街,留下了忆也忆不完、道也道不尽的历史,饮食小吃、文化娱乐丰富了近代烟台人的生活,更推动着烟台开放发展。

在丹桂街中还设有东发堂理发馆、洪祥冰棍厂、三合园饺子馆、回民饭店同益饭店、三益饭店、九泉澡堂、王慧元于1920年创办的洞天画馆(后来其地址上改建为新华书店门市部)。

今日至此。9月20日再聊。

图片内容依次为:荀慧生先生相片、2——5幅荀慧生先生剧照、田汉相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