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LOOK|总是在担忧,这病能治么?

 xqjhr 2023-02-21 发布于天津
屠屠是美妆师

你是不是也这样: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好,时刻担心会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因此始终无法过好当下的生活?但其实,所谓的“坏情绪”可能恰好拯救了你的生命。


图源©Pexels

在生命科学的立场上,人类的诸多情绪压力,如忧虑、担心、紧张不安、焦虑、惶恐等,都跟人与环境互动的不适应有关。

但详细来看,这里要分两种情况:

1、心境与环境协调;

2、心境与环境不协调。

第一种情况:遇到高兴的事开心,遇到倒霉的事沮丧,这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一个人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有时哭笑即便过分了一点,与环境有些背离,但事后没什么烦恼,也不后悔,这样心理就很健康。

一个人该哭的时候不愿哭,该笑的时候不敢笑,心里忍着,但情绪体验依旧强烈地在身体里激荡。虽然事后会有情绪压力,需要采用一些方式来释放,可能把悲伤或者喜悦维持得更长久一些,这也是心理健康的范畴。


图源©Pexels

一个女孩失恋了,她很痛苦,在一段时间里感觉了无生趣,悲观失望。这是正当的,也是应当的。失恋类似一种丧失的精神痛苦,女孩有权利体验失恋给予她生命带来的成长机遇与精神涅槃,看起来是失,其实也是得。

关心她的人应该陪伴她,而不是劝阻她,一切试图让她尽快摆脱失恋痛苦的努力都是对她生命权利的剥夺,跟谋财害命没什么两样。

对旁观者来说,一方面是理性大脑告诉他们痛苦、悲伤、抑郁、绝望这些情绪是负面的、多余的;另一方面他们无意识地害怕这些情绪,所以不能容忍身边的人陷入这样的情绪,这是好心办坏事。

经典心理学一直坚持,人与生俱来最基本的情绪体验就是焦虑。

这种焦虑来源于对死亡本能的恐惧。由于理性化的社会逼迫人们回避与遗忘死亡,这些本能焦虑被泛化为对不存在的恐慌,对不确定的害怕,对难以控制的东西感到不安。

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认为:人类对死亡的焦虑催生了科技、文明、艺术、医学,乃至情爱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东西能让人类忘掉死亡,或者产生强大的敢与死神对抗的勇气。


图源©Pexels

一个人总是担忧焦虑,这是治不好的,也不需要治好。

因为担忧焦虑本来是人类应该获取的情绪,这个世界危机四伏,如果人没有一点担忧,恐怕生命也活不长。

一般说来,不怕死的人多半死得早,是因为他们不想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极限运动、登山探险、攀岩潜水,这些运动都是人类向死神示威,是被潜意识中死亡焦虑驱使的,因为要逃离怕死的感觉而直面死亡。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些“心境与环境不协调”的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分两类:

一种情形是:该哭的时候不哭,也感觉不到悲伤;该笑的时候不笑,也没有愉悦的感受。这种情况被医学认为是精神分裂,是人的情绪、意识、情感与环境分离。

另一种是人类的文化异化了人们的情绪体验所致。

当科技或权力让人类完全失去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谦卑之心,那么人类的灾难也就开始了。敬畏与胆怯、不屈与勤劳,是人类赖以从复杂的自然环境走向城市,最终获得好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最重要的两种心理现实。

今天我们总是提倡克服畏惧,在很多本应该担心和害怕的情景中,却被要求高唱胜利的凯歌。这种把情绪体验与环境剥离开来的做法,让人类慢慢失去了表达情绪的能力。


图源©Pexels

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源于情绪与环境分离,比如焦虑症源于拒绝焦虑的体验,而放大并泛化了焦虑的情绪;抑郁症源于人们认为快乐才是人类唯一正当的情绪;强迫症源于对不确定的害怕,认为这些不确定应该最大限度的消除,所以强迫性人格的人大多是科学家;恐惧症患者事实上是想最大限度地压制隔离恐惧的人,对他们来说,保留一个出口让内心的恐惧可以逃离出来,也是活下来的一种手段。


图源©Pexels

要改变这些心理疾病需要改变社会对情绪正当性的集体叙事方式,再也不能用正负的价值取向去描述情绪。很多时候,所谓的坏情绪恰好拯救了你的生命。

“担心自己不够好,担心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大多数原因与社会对情绪的异化有关,也跟人们的生存环境充满了危机、谎言、信任缺乏有关。

不过我们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爱担忧的人往往无意识地、先占性地把一些不好的苗头处理在萌芽中,虽然总是被担忧缠身,但日子过得还算安稳,何乐而不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