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于是用动物命名, 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 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星空变化不断,古人总结规律。 春天农耕之时, 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 露出明亮的龙首, 秋天丰收, 苍龙星宿从西方坠落。 其时间与农耕时令恰好相符。 ![]() ![]() ![]() ![]() ![]() ![]() ![]() ![]() 《史记》中说: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农为国之本, 统治阶级深知这个道理。 南宋绍兴年间, 一位画家绘了一副《耕织图》, 献给宋高宗。 高宗非常赞赏,吴皇后还亲自题词, 都是源于对农业的重视。 每一年的二月二, 皇帝要亲自下地农耕,皇后送饭, 并举行盛大的仪式,百官也参加农耕, 就是给百姓做示范, 号召大家做好农耕工作, 秋日才有收获。 天子耕田,古时称“亲耕”。 《礼记·祭统》: “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 汉·桓宽《盐铁论·授时》: “故春亲耕以劝农。 明清两代五百多年, 皇帝亲临先农坛耕祭先农就有108次。 皇帝们期待通过亲耕, 来鼓励百姓耕种, 发展生产。 雍正耕织图 ![]() ![]() ![]() 二月二,能做啥? 不能做啥? 演变成习俗,流传至今, 讲究很多。 舞龙表演 蛰伏了一冬,为了让龙神清醒兴奋, 先民们进行热烈地舞龙表演, 让龙高高兴兴地行云降雨。 所以, 每逢“二月二”,乡村舞龙表演最甚。 剃龙头 古人说:正月不能剃头。 二月二,正月刚过, 许多人想沾沾龙气, 争先理发,意为“剃龙头”, 也叫做“从头开始”。 儿童“剃头”, 寓意孩子健康成长。 成人剃头,表示新的一年, 顺顺利利。 吃龙食 中国人所有的节日,总和吃有关。 在龙抬头这一天, 食物都被赋予了“龙”气。 面条叫“龙须面”,水饺叫“龙耳” 米饭称“龙子”,吃猪头称为“食龙头”, 煎饼烙成龙鳞状,称“龙鳞饼”。 吃下与“龙”有关的食物, 也会沾到龙的福气。 引龙伏虫 二月二处惊蛰前后,百虫萌动, 虫害困扰着先民, 希望借龙威驱走害虫。 于是有了“引龙伏虫”的习俗。 人们在门前、墙角撒上龙形的草木灰, 以招福气,避虫害。 龙抬头,还有一些不能干的事。 不能动针线 先民们崇拜龙,惟恐惹它不高兴。 这一天,妇女都不动针线, 怕尖尖的针头,刺伤了龙眼, 扎伤了龙身,招惹灾祸。 不能担水、打夯 古人认为龙要出来活动, 所以,不能到河边担水, 以免惊扰了它。 不能盖房打夯,会伤了“龙头”。 习俗和禁忌,是先民对信仰的尊重, 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