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银行小职员,死后7年遗作曝光,竟震撼整个中国画坛

 12345csdms 2023-02-21 发布于湖南

艺非凡 2023-02-21 07:59 发表于上海

艺非凡

25
艺术、时尚、创意
带你看遍全球艺术之美。



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画展。

展出的画作出自一个叫“黄秋园”的画家之手。

“黄秋园是谁?”
“不知道”

几乎没人听过这个名字,对于这个人的画展,大家最开始的关注度自然也不高,前三天观众寥寥无几。

第4天,李可染来了,紧接着赵朴初来了,刘海粟来了,沈鹏来了......

当时的画坛大佬在这些画作面前,久久驻足,无不震动。

图片

一代宗师李可染抱病倚杖先后两次来到展览现场,细细观摩后扼腕长叹:

“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

图片
黄秋园 山水作品

图片
黄秋园 界画作品

图片
黄秋园 花鸟作品

黄秋园先生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 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 万千,朴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

—— 李可染

图片
黄秋园 《青山白云图》

看完后,他还专门找到了黄秋园的长子黄良楷,提出换画的请求 :“我很敬佩黄先生的画,想用自己的一张画,换黄老的一张画。”

图片
黄秋园 《敦煌仕女

当时年近90的刘海粟听到消息,特意从法国赶回来,在展览现场脱口而出:“这是大师!”

在此之前,因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强力冲击,开始出现“中国画穷途末路”、“中国画已死”的论调。

而在那个中国画的发展饱受争议的时期,黄秋园的作品,却给当时的中国画坛注入一针强心剂:传统的山水画仍是具有如此强有力的生命力,这亦让坚守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家更有信心的走下去。

中国画从未末路。

图片
黄秋园 《抱琴归去》

一夜之间,“黄秋园”这个名字火了。

“黄秋奇迹般地被发现”,成为了当时新闻的“头条”。

这个“横空出世”的画家,在中国画坛掀起了巨大浪花,人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人到底从何而来师从何人明珠何以埋没至今才为人所知

黄秋园成名的这一年,是他死后的第7年

图片

《中国巨匠美术周刊》后来将黄秋园列为晋、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一百位中国美术巨匠之一。

然而生前,认识他的人谈到他,只是:“银行的一个小职员。”

闲暇时喜欢画画,行里有年轻人结婚,也会画上几笔花鸟,添上一些喜气,但似乎也就限于此:他非科班,非专业,当地美协也没有吸收他为会员,认为他的作品太过传统。

然而在黄秋园的身上,你却能看到一个画家最纯粹的“画心”

不为名,不为利,只是单纯的热爱 :宣纸画完了,就在银行的包装纸上画;没钱装裱,画完就堆在箱子里;没机会展出,没入选美协,无人知晓,他仍自得其乐的创作。

宁无古法任意效 . 闲来无事画秋林 ,
老汉自有孤云侣 , 何必王侯知姓名? 

图片
黄秋园 工笔山水

有人称他为中国书画界“当代陶渊明”,这或许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


NO.1


黄秋园自幼酷爱绘画,7岁照着《芥子园画传》临摹,如醉如痴。

后在父亲的拜托下,跟随左莲青先生(亦为国画大师傅抱石之师)学习传统绘画。

然而因为家境贫寒,读完中学他就被迫辍学,进了裱画店当起了学徒

图片
《芥子园画传》

在裱画店当学徒的日子,并不轻松,但对于黄秋园而言,却是一段极为宝贵的经历。

在这段时期,他得以接触到不少古今书画名迹,苦心揣摩,临绘不倦。

除了早年跟随左莲青学画,黄秋园的绘画几乎都依赖自学,非学院非专科,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临习传统却不追求宗派。

在他的山水世界里既没有南北之分,也没有文人、院体之别。

工笔崇唐,以元人松秀之笔,取宋人构图,又得明末清初诸家之长。

图片
黄秋园 《雪江楼阁图》

图片
黄秋园 《梧桐仕女》

梁树年先生曾评价:“秋老的传统功力、艺术修养、人品都很高,他集中古人最好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中新的感受,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从临摹起步,靠临摹筑基,最终借古开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世界。

图片
黄秋园《山居图》


NO.2


1938年,为了生计,黄秋园经人介绍考入了江西裕民银行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成为了南昌市人民银行科员,此后,一直到1970年退休,他一直是银行里的一名普通职员。

别人回忆他时,记得那人 :

“习惯独处,平日里不苟言笑,别人哈哈大笑时,他只是嘿嘿地笑两下,工作上有板有眼,手续齐全,一丝不苟,早去晚来,与世无争。”

图片
黄秋园 花鸟作品

无人知道,下班后的他濡墨挥毫,尺幅千里,与明月清风结伴,共烟霞瀑布为邻。

几十年,上班,下班,结婚,生子。

外界的社会和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但对于画画的热爱,却从未改变过。

图片
黄秋园《梦游庐山图》手卷

长子黄良楷回忆:

“父亲每天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绘画上。”

而黄秋园也是一位全能的画家,人物画取法唐寅、仇英而上溯唐宋,精工富丽,写意花鸟画取法石涛、八怪、赵之谦而潇洒如生山水更是以元人笔墨,运宋人沟壑。

章法茂密、点线绮集、满幅经营、繁而不乱;画中人物虽小,仍能形神兼备,无一懈笔。

图片
黄秋园 《携杖访友图》

你看他的雪景山水:

“没有一处用大面积笔墨渲染,天空与水都是纯净的,不着一丝笔墨而使人感到寒彻入骨,且纯净入髓,这在雪景山水画中,是极为少见的。”

图片
黄秋园 《江山雪霁图》

晚年黄秋园还在吸收继承中国画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新技法——“秋园皴”

它比前人所创的皴法更为繁复,也更为精到,玲珑别致、自成语汇又具有现代审美意蕴。

图片
黄秋园 《江山密雪图》

与此同时,黄秋园也是现代少有的精通界画的绘画大师。

界画由于过于精细,所耗费时间精力极大,往往不为文人所重。

公元6世纪—14世纪,界画是一座巍峨宏伟的艺术宫殿,但在过去600年里却几乎变成了废墟。

“秋园先生潜研六法,山水之外,兼及它科,界画尤为精绝,并世莫俦。”

图片
黄秋园《蓬莱仙境图》

他将界画与大青绿山水结合,没有工匠般的呆板,楼台殿阁、回廊抱厦、桥梁院落,巍峨精美,雍容典雅,一一如真。

可以说,界画这一古老画种,在多年未出名家之后,却在黄秋园的艺术中得到振兴起敝。

图片
黄秋园《夕阳楼阁图》

“秋园的作品就是放在故宫里也是精品。”

著名画家潘絜兹如此评价。


NO.3


在黄秋园的画中,常常能看见一位老者的身影。

或拄杖过桥。

图片
黄秋园 《行秋静

或缓步登山。

图片
黄秋园 《秋山高士图

或屋中独坐。

图片
黄秋园 《无语对斜阳

与其说是画中人, 不如说是黄秋园本人。

齐白石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画者,寂寞之道。”

所谓寂寞之道:心境清逸,于浮华中不慕名利,于低谷中不舍初心,虽路漫漫而求索不止。

图片
黄秋园 《策杖游山》

1970年黄秋园选择了提前退休,虽然这样退休工资只有原先的一半,但黄良楷还清楚的记得父亲当时的话:

他说他自由了,从此可以自由地画画。

此后他将全部时间都倾注到了手中的画笔上。

图片
黄秋园《雪窗对月》

生活清贫,画作也无人购买,绘画所用的宣纸和铃章所用的印泥,也只能用次的。

但他却自得其乐。

天晴时:

“半窗图画入情多 , 心目皆明 , 写此为快。” 

落雨亦快活:

“连日大雨 , 不能出户 , 闭门弄笔 , 颇得闲适之味。”

夏日甚热,则:

“挥汗画此 , 以助凉气。”

隆冬雪深尺余,或:

“小窗围炉 , 作此遣兴”

或:

“焚香煮茗,静对笔砚,写此以当卧游”

......

图片
黄秋园 《闲来读书图

因为没钱装裱,黄秋园的很多作品画完后都是直接堆在家里的箱子里。

长子黄良楷后来回忆道 :“父亲的画曾在一只破纸箱压了两年,差点当废品卖掉,现在想起来都后怕。”

图片
图片
图片
黄秋园 《丽人行》(局部)

功名财富对于黄秋园而言,早已不在意,但他一直想要办一场自己的画展,然而这个心愿直到1979年他去世都未能实现。

黄秋园去世后,长子黄良楷想要为父亲完成这一遗愿,然而要为一个“无名”的画家办一场画展,何等艰难。

直到1984年,黄秋园去世5年后,在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吴振帮的帮助下,黄良楷又卖了家里的缝纫机凑了钱,才在南昌办了一场画展。

而在为画展印简介时候,甚至有人觉得他不配叫“画家”,只能算是“民间艺人”。

图片
黄秋园 《寒山苍翠》

1985年,36岁的黄良楷不辞辛苦,背着一捆书画从南昌来到南京,东拼西凑车费,住宿费,场租,在南京为父亲举办了展览。

时任江苏省美术协会主席的亚明看完后,当即称黄秋园为“大师”,并在《文汇报》撰文,用两个整版评介其作品。

但即使如此,黄秋园这个名字,依然并不受关注。

直到1986年中央美术馆的展览,才真正让黄秋园被世界所看见。

因为没有好好保存,黄秋园的很多作品不少都已经泛黄破损,但那些画作却引领大家踏入了一个恢弘的绘画世界,看到一个默默耕耘一生的纯净的艺术生灵。

图片
图片
图片
黄秋园《秋山高士图》(局部)

这位生前默默无闻的画家,终成为了中国绘画历史长河中的明亮星辰,在中国画发展被认为穷途末路的时候闪烁着熠熠光辉,亦照亮了后继的从艺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