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揭示妙玉复杂的深层心理,作者都运用了哪些心理描写技法呢?

 liuhuirong 2023-02-21 发布于湖北

  妙玉深层心理描写技法探求

  红楼人物

  妙玉深层心理描写技法探求

  妙玉在《红楼梦》中不是主要人物,着墨不多,但写得比较出色。她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组合体,她的真实思想感情往往被表层心理所掩蔽,深埋心底。人们只在通过她矛盾着的语言行动,不断地揭示她表层心理与深层心理的矛盾冲突,透过表层心理控求深层心理的隐秘,她的矛盾着的内心世界才可得以层层展现。

  所谓深层心理,就是指那些为世俗、宗教、伦理道德等社会观念所不许的言行举止,不能或不许外射表露,只能作为意识深埋心底。由于被表层心理所掩蔽,往往不被人察觉。年长日久,有的在理智照射下逐渐消融,有的因不能或不敢表露最终被扼杀,有的因自身有存在的合理性,便以曲折或变态的形式顽强地予以表露。这就要求作者在创作时要特别着意对人物深层心理的开掘。这种开掘越深刻,人物就会越真实,越丰潢,越具有社会涵盖与历史深度。

  曹雪芹是如何开掘妙玉这个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的呢?对她的“云空未必空”的心理迷宫是怎样进行构筑的吧?要揭破这个谜,就须从剖析如何营构妙玉深层心理迷宫的种种写作技法入手,来窥探个中奥秘。

  那么,为了揭示妙玉复杂的深层心理,作者都运用了哪些心理描写技法呢?

  一、通过言行矛盾反映复杂的深层心理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人家,精通经典文墨,模样又极好。当初出家就并非是看破红红尘,而是自幼多病无奈才进入空门带发修行的。这种独特的出身和经历,造成了她孤傲高洁、放诞诡的性格。也为她套上了礼教与宗教的双重的精神枷锁。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女青春的觉醒,在她身上越来越显示出封建礼教、佛门清规与人性本能的爱与被爱的欲求的矛盾,不能表露又无法排除。由于这个根本矛盾的规定性,使得她的身份与行为,言语与行动,外表与内心,感情与理智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深刻矛盾。“云空未必空”就是这众多矛盾的组合体。比如她有洁癖,达到了“过洁世同嫌”的地步。刘姥姥用过的茶杯她嫌腌臜就不要了。宝玉劝她不要扔,干脆送给那贫婆子。她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是砸碎了也不能给他。”她这样爱干净,却主动把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一次次地斟茶给宝玉,这岂不是与她的爱洁癖自相矛盾吗?还有请“体已茶”,表面上她直接请的是钗、黛,并没有请宝玉,宝玉是自己跟来蹭茶吃的。但在请来钗、黛后,她却把一腔热情全倾注在宝玉身上,嘲戏谐谑,两个人开不完玩笑说不完话,以致使宝钗觉得不好多坐,主动拉起黛玉告辞。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妙玉请“体已茶”的本意到底是请谁?这正是她摸透了宝玉喜欢跟着姐妹们转的性格特点,名邀钗、黛,实招宝玉。将对宝玉的真情寓于亦真亦假之中,真真假假,以假掩真。这样的行动和本意不也是矛盾的吗?这种行为越遮遮掩掩,工于心计,就越见出其人性欲求与宗教清规在她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明知无望,仍然不舍。不能表露,又无法完全掩饰。难以调和,又无力摆脱。她带发修行,亦钗亦尼,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是她的“云空未必空”的内心世界的最好注脚。宝玉生日她送贺贴落款下了个别号,岫烟把这批评为“僧不僧,俗不俗”,一言中的,准确地揭示出了妙玉深层心理中的矛盾焦点,即身入空门,又尘缘未断。用这种言行矛盾的方法构筑妙玉心理深层“云空未必空”的迷宫,是作者精心选取的与内容相适应的最有效的的表达手法之一。只有这样不断揭示表层心理与深层心理的矛盾冲突,妙玉的形象才能显示的更加真实可信。

  二、用虚写的方法通过读者的想象揭示深层心理

  所谓虚写,就是运用笔不到意到的方法,即艺术“空白”,利用读者的生活经验,调动读者想象,将作者没有写出的部分由读者通过想象补充出来,使行文简洁洗炼,含蓄委婉。亦即古人论画所说的“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之意。用这种描写手法揭示人物深层心理,往往会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宝玉“访妙玉乞红梅”的情节就是运用这种艺术手法虚写的。在“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时宝玉输了,李纨“罚”他去栊翠庵折一枝红梅来插着玩。宝玉马上就走,李纨要命人跟着,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道:“是”。为什么黛玉、李纨都认为“有了人,反不得了”呢?作出这样判断的依据,除妙玉放诞怪僻的性格外,能没有妙玉素日对宝玉微妙的感情在内?宝玉去后,果然“乞”来了红梅。从“宝玉笑欣欣擎着一枝红梅进来”说乞梅时“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的貌似诉苦,实则自得的话看,乞梅过程至少包括这样两层意思:一是马到功成,心满意得;一是乞梅不易,颇费周折。我们从他“访妙玉乞红梅”诗中就可推知他在乞梅去的路上就动了脑筋,他知道妙玉不希望他把她当做尼姑看待,而希望他把她看做一个妙龄女儿,也象对待其它女儿那样亲近热情。他的“不求大士瓶中露,愿乞姮娥槛外梅”的诗句,就是对这样的判断付诸实施后的生动写照。“大士”是喻指妙玉的女尼身份,“不求大士瓶中露”,是说他今日此来,不是把她当做尼姑来拜防的。“姮娥”即嫦娥,人们习惯上是喻指美女的。“愿乞姮娥槛外梅”是说今日此来,是把她当做美貌女儿来访求的。这就顿时抹去了“佛门”与“红尘”的界限,还妙玉以美女身份,卸去了佛门清规对妙玉心灵的拘束。天假其便,在这梅红雪白,诗化的环境中,没人跟随,两人单独接触,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宝贵了。宝玉此来又不以女僧视已,而把自己当做一个美貌女儿来访求,面对此情此景,妙玉平日被压抑的深层心理,此时此刻,能不突破表层心理,流露出更多的纯情与爱意?宝玉的“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的话语中,包含了多少潜台词啊!妙玉的故意“刁难”,宝玉的软语求告,调皮的神态,谐谑的妙语,不已全在这“不写而写”中跃然纸上吗!正是妙玉无限热情吸引着宝玉,宝玉才忘情地二赴栊翠庵,乞来更多的红梅,使得每个姑娘都得到一枝。这个细节,将妙玉对宝玉的炽情,侧写得多么充分啊!宝玉一乞再乞,妙玉赠而又赠。一乞再乞是痴,赠而又赠是热。第一次乞来一枝,在人料中;第二次乞来许多枝,却出人意外。人们只知道妙玉对宝玉有情,却不知道妙玉对宝玉如此情深!将此节与警幻仙子演唱的《世难容》“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的曲词对读,宗教的违情悖理,扼杀人性,不是昭然若揭吗!晚清李保恂说《儒林外史》是“笔外有笔,无字句处皆文章”,我们说《红楼梦》亦然。个性要求解放,人欲无法扼杀的命意,不都从无字句处见出吗!吴峤在《围炉诗话》中说:“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正因为“访妙玉乞红梅”一节采用虚写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妙玉的形象才显得那么美艳动人,使读者对妙玉的内心世界窥探的如此具体真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深层心理,全部进行实写,行文就难免浅露、拖沓,如果适当采用笔不到意到的方法,不写而写,行文就会含蓄深沉,大大凝炼起来。

  三、运用不同性格的互相撞击方法揭示深层心理

  所谓不同性格的互相撞击,就是让不同性格的人物,通过言语、行动,互相激发,使对方作出相应的反应,以使人物的行为,事件的发展,互为条件,互成因果。使用这种方法描写心理,就会于有意无意间将人物双方心理深层的潜意识激发出来,使事物按照自身的运动规律合乎逻辑地向前衍进。不同性格在互相撞击中将逐渐显示出各自的特点,并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突出,随着事件的深入发展,性格也将成长和发展。比如妙玉与惜春下棋,宝玉无意间开了个玩笑:“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下凡”一语正触妙玉心底隐秘,顿时羞红了脸。正在心慌意乱之时,宝玉自觉造次,为了补救失言,又随口赞扬妙玉出家人“心是静的”。这可真成了搔痒不着赞何益,前边的失言不补救犹可,这样一补救,又恰似故意揭人短。人心里明明不静,却偏说人“心静”,客观上形成反语,产生了嘲戏效果。这对妙玉这样性傲的人来说,能不倍感赧颜?这不,妙玉脸上的颜色又一次“渐渐的红晕起来”。由于宝玉的造次,接连使妙玉脸烧耳热,棋下不下去了,准备走,又不舍,复坐下,“痴痴的问着宝玉道'你从何处来?’”鉴于刚才的接连失言,宝玉在未弄清妙玉问话的真实用意之前,未敢冒然回答。一时语塞,“围红了脸”。惜春不明就里,嘲戏宝玉“这也值得把脸红了,见了生人似的?”这句话又使妙玉想到自己刚才也一定是“见了生人似的”,把脸红了的。于是“心上一动”,脸上又热了起来。妙玉三次脸红的动因都来自外部,都是由别人的言语、行动激发而引起的深层的心理活动。因为符合生活情理,就显得自然、真实。这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妙玉“痴痴的问着宝玉”一句中的“痴痴”二字。文面上是为妙玉面部表情摹神,实际上展示的是妙玉失去自控的内心世界。为后文的“坐禅寂走火入邪魔”进行了前伏铺垫。妙玉的发痴发呆皆由宝玉而起,如果没有宝玉的造次,妙玉的内心矛盾就不会这么急遽激化。正因为由于宝玉的言语激发,妙玉的深层心理才顺理成章地得以层层展现。这种创作方法的好处是可以通过不同性格的互相撞击,使情节按照生活自身的逻辑向前衍进,使其更加符合情节是性格成长的历史这一美学规律。

  四、用折射手法曲折地反映深层心理

  用幻觉、梦境进行心理描写,对现实生活进行折射,往往显得巧妙而深刻。妙玉坐禅走火入魔就是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心理描写的。少女青春的觉醒,人性对情爱的渴求,个性要求解放的愿望,使她陷入了深刻的内心矛盾之中。愈是用理智压抑,心理就愈是被扭曲,因而内心也就愈加痛苦。白天下棋三次脸红就说明她已事事敏感,神经变得已经十分脆弱,精神濒临崩溃。和宝玉说话痴痴呆呆,说明她表层心理已无法控制躁动着的深层心理。晚上坐禅听到房上两只猫儿一递一声追逐厮叫,这种使人产生“成 双 配 对”联想的触媒,成了压断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内心剧烈的矛盾冲突的折磨,终于使她神经错乱。幻觉中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来娶她,媒婆扯扯拽拽扶她上车,强盗也持刀执杖来劫她。为什么幻觉中这些现象单与婚配相关呢?这不正是表层心理失去控制之后深层心理岩浆的喷涌吗!作者设计这一细节,岂不正是要以此更深刻地揭露宗教摧残人性扼杀青春的荒谬本质吗!高鹗的续书在主题、情节等许多方面都与原作相悖,但在妙玉性格发展上却是合乎情理的。不仅引深了主题,而且增强了这部名著的社会认识价值与社会批判力量,从一个方面较好地实现着原著反封建的战斗任务。由此可见运用幻觉、梦境等折射手法揭示人物深层心理是较为有力的。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能或不敢表露的深层心理,一旦在大脑休息或失去控制之后,就会突破表层心理的压抑,自由表达,和盘托出。生活是复杂的,人的内心世界更复杂。《红楼梦》作者为了构筑妙玉的“云空未必空”的深层心理迷宫,揭示其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心灵深处的隐秘世界,调动了多种心理描写手法,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的和谐统一,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应当深入地学习、探求、继承、借鉴。那种只把眼睛盯着外国,而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缺乏成功的心理描写范例的观点是不符合我国文学发展实际的”

  红楼人物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