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如此强大,为什么不能征服西域?政治政策的缺陷

 炫叶楓雪 2023-02-21 发布于广东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统治者们最重视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准。就拿盛唐来说,唐代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除了经济发展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武力。有了武力上的优势,就可以保卫自己的国土,捍卫自己的主权。

而宋朝,则是整个封建王朝中最富裕的,经济实力堪比二十一世纪,而宋朝,则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国家。

重文轻武的方针造就了大量的文人,很多优秀的作品在后人中广为流传。但是由于对将领的蔑视,导致宋朝没有能力抵抗外来侵略,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地盘,因此宋朝也不算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到了明代,由于技术的发展,再加上历代帝王的勤勉,明朝的潜力也是无穷无尽的。虽然明王朝在东南沿海抵御倭寇,抵御北元的入侵。

但是明眼人可能会注意到,明王朝在战略上采取的是保守的战术。明成祖朱棣曾五度亲自出兵蒙古,保卫边疆,其他任何一位君主,都不会主动发动战争,夺取自己的领土。

因此,明王朝始终未能将西域纳入我们的版图,直至清代,才将西域重新夺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朝无法夺回西域?

一、实力是根源

1、不相干的丝绸之路

有人认为,明代不愿收回西域,是因为丝绸之路的缘故。自从唐朝覆灭之后,丝绸之路就失去了它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五百年后,大明以一场战争为由,拒绝了西域的收复。这听上去就像是一个笑话。

毕竟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如果明朝真的要动手,完全可以将西域给夺回来。而“丝路”的兴起和衰败能提高国库的税收,这是一条黄金之路。由此可以看出,明代之所以拒绝收回西域,是因为丝绸之路的衰落,这个理由并不充分。

2、明朝国力不足

由此可见,明朝最缺少的不是胆量,而是力量。众所周知,南京是朱元璋一手创建的,朱元璋自己也非常讨厌商人。因为我们国家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的。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农业是当务之急。但是,由于宋元对商业的重视,使唯利是图的商人获得了大多数的利润。

因此,朱元璋自登基以来,就推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禁止工商业发展,鼓励更多的劳力从事农业生产,维持明朝前期的统治。

只是如此一来,明初的农业税就成为了主要的赋税,而农业的收益却很少,因此,明朝的财政状况并不是很好。

资金不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在明朝的前期,有许多地方都要用到钱,所以朱元璋为了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还制定了一个军屯制,让士兵们种田,然后上缴的赋税和粮食,就可以用来养家糊口。

不过这种体制给了士兵很大的压力,他们的训练本来就很吃力,又要靠种地养活自己,所以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斗志。很快,卫所的体制就崩溃了。

二、明朝的消极防御

1、羁縻政策的失败

羁押是我国在边陲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政策,具有牵制和安抚的功能。明代军队曾侵入新疆,但由于没有直接的统治力量,所以只能派出官员进行羁縻。

虽然有了稳定,但以后的发展,就看他们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只可惜,自从朱棣和土木堡的叛乱之后,明朝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明代国力渐衰,以“羁縻”政策难以维持明王朝在新疆的统治。明代的疆域缩小,反映了国力的衰败,而国力的削弱,也和军制的不合理有关。

2、蒙古危机

朱棣迁居北京,一方面是由于他在明代的官员中得不到重用,另一方面是由于蒙古族地处北方大草原,因此,迁往北京,可以有效地抵抗蒙古族的入侵。明代统治者在长城以北建立了大批的防御工事。

这是一种防御蒙古族入侵的防御系统。九边制的形成,标志着明朝在几代君王的治理下,放弃了对北元的统治。

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的残余力量不可能被彻底剿灭,只好被动防御。于是,明王朝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修筑长城,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建造了大量的防御设施,以此来抵挡外来的侵略。

西域是一个战略要地,它能切断蒙古与青藏高原之间的联系,防止两国之间的勾心斗角。不过,明朝对西域的战略位置并不看重,仅仅是固守长城。

雄梅说历史寄言

这也是为什么蒙古和青藏高原关系紧密的原因,大明并不知道这一点。九边制的确立,令明朝无暇顾及西域。

只是他们没有能力对付蒙古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弱,再也没有了重新夺回西域的想法。

参考文献:《明朝那些事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