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在苦难边上的史铁生

 陈巽之的图书馆 2023-02-21 发布于陕西

# 哈皮书评

病隙碎笔

余华35岁才真正读懂鲁迅,
我31岁真正读懂了史铁生。

图片

《病隙碎笔》严格来说是我第一次阅读史铁生的书。

在此之前,他留在我脑海中模糊的作家风格印象,依然停留在小学课本中的那篇《我与地坛》。那时候情智还未开蒙,只觉得这篇熟读课文字句中流露出的苦难、压抑感,让人从心底里抗拒排斥,以至于二十多年间,我竟然从没看过他的任何一本书。

潜意识里总会把史铁生放置于在苦海中拼命挣扎却无果的悲情作家。

而这次和《病隙碎笔》的偶然相遇,令脑海中那个模糊的作家印象,于充满哲思的字里行间,逐渐清晰起来——拒绝向生命行贿,用充满灵性的双眼,去映射这世间的苦难与信仰,仁慈与凶恶,以及生与死。

这本书用最健全丰满的思想,从普遍性问题中,发掘了生命的广博。

| 关于信仰

基督,佛教,还是其他?

在人们寄托尘世的爱恨痴嗔之时,总会习惯性的将自己信奉的信仰,进行具象化的崇拜和迷恋。于是,有了“南朝三百八十寺,多少露台烟雨中”,有了人类生来有罪的忏悔十字架。凡此种种具象神化的信仰,将人群进行了特殊的归类:

信佛的,相信来生转世,是对生的执迷;

信仰基督的,相信上帝和天堂,死的归处。

无论是信佛还是基督,在史铁生看来“唯对神性的追问与寻觅,是实际可行的信仰之路。”

图片

他肯定信仰神性的所在,“一切威赫的存在,一切命运的肇因,一切生与死的劫难,一切旷野的呼告和信心,都已是神在的证明。比如,神于西奈山上以光为显现,指引了摩西。”却否定信仰具象化的神:
“一定要为神再描画一个人形证明,常常倒阻碍着对神的认信。神自有其神格,一定要弄得人格兮兮有什么好处?”
在他看来,人生最根本要面对的无非是生与死,既如此,只要能给你心灵的指引、警醒、监督和鼓励,令你成为一个顿悟的智者,在信仰的流传中,不断思悟,才能丰沛浩荡。


| 关于爱情

迎来爱情的时候,史铁生38岁,已经坐在轮椅上多年。
这本书也常常将残疾、病痛与爱情放在一起讨论。也许是从自身原因出发,史铁生用非常客观到近乎于上帝的视角,用很多篇幅字句,对爱情与残疾是否可以并列以及性爱在爱情中是繁衍还是灵魂深处情感呼啸碰撞等问题,进行了很多次深入探讨。
他将自己列为“不能”进入爱情的一员,因为世人对残疾人的爱情都抱着“不能”的态度。虽然我们都被教育人人平等,爱情平等,精神可贵,但当他抬起头想要望望四周时,“不能”写满了四周。这是他在遇到陈希米之前,面对爱情时心灵遭受的困苦。
在书中的这一部分,他抽离出主观本我,用本我的口吻,去大肆讨论残疾到底能不能拥有爱情,最后的结论是——
图片
图片

但即使如此,在一番深入剖析之后,他依然主张所有残疾人,不要听任爱情权利的丢失。即使世人对以冷面,但在坦诚的言说中,爱自会呈现。

| 关于生命


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很多人,在各种各样的答案中,能让我顿悟醒然的答案,少之又少。
老一辈说,“就熬日头来了”
父母说,“净说些没边儿的话”
朋友们有的说,“就享受生活吧”
我八岁的外甥女说“很简单啊,就吃喝玩乐”

这个我经常会时不时思考,并陷入“人活着无甚意义”的死胡同的问题,在看完史铁生的分析后,真的是彻然大悟。

图片

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了意义。这里的“我”就是精神。
首先,他将生命分离成精神和肉身,精神即是思想,这个肉身即是思想在这个世界寄托的介质。而我们之所以会思考“生命的意义”,要么是对肉身健康长寿,以它的死亡来结束所有的一切;要么从精神角度出发,欲以脱离肉身寂灭的必然,让“我”持续的活在这个世上,但这样的话,问题就又回到了对肉身的关怀之上。
他认为,如果将生命的意义,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我们常常思考生命的意义,只是恐惧于这个世界某一天没有你时,你会陷入“无限的寂灭”。但不防换个思路想想,有你这个个体生命之前,你就已经经历过无尽的寂灭。
将关注脱离肉身,放置于思想精神,超越时空,“让这区区肉身所承载的消息得以辽阔,得以升华。”这便是生命的意义——让毁坏的肉身回去,让不灭的神魂流传。
图片

读这本书时,就像是在和史铁生对话、交流,在字字句句中,敲开了一扇门,认识了常居其中的“史铁生”。

正如余华所说,在什么样的年龄读什么样的书。如果三十而立,没有历经尘世冷暖和苦难,还是那个不经世事的小学生,我可能依然读不进、读不懂史铁生。

图片

【写在后面的话】

下期推送川端康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