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历史的“呼市”人—武川杨坚奠定隋唐盛世

 青城历史聊斋 2023-02-22 发布于内蒙古

       关于隋文帝杨坚的先世,《隋书》〈高祖纪〉载:弘农华阴人也。汉太尉震八代孙铉,仕燕为北平太守。铉生元寿,后魏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以上世系《北史》〈隋高祖本纪〉的记载基本上相同,一般就是据此记载而说杨坚是弘农华阴的汉族名门之后,但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隋室系谱记载则有所不同:

     震-牧-统、奇、亮、孕(十世孙)、渠-铉(十九世孙)-元寿-惠嘏-烈-祯-忠-坚

        以上世系从杨震到杨铉历19 代,与《隋书》〈高祖纪〉所载只历8 代不合,此点清代沈炳震在〈唐书宰相世系表订伪〉已经提出质疑了。

        近代以来亦有不少学者对上述隋氏系谱提出有力的怀疑。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王桐龄曾提出以下几点质疑,认为杨隋先世应非汉族:1.杨隋先世家于武川,其地为匈奴鲜卑人杂居之地;2.隋室自谓系出弘农,但其世系中断,颇多暧昧不清之处;3.隋室之家族关系常与儒教道德伦理相抵触,而与西北民族风俗习惯暗合;4.隋室好与外族通婚。

       杨坚家族可确定的是自北魏初年杨元寿任武川镇司马以来,其子孙已有五代皆居于武川镇。

       据《周书》〈杨忠传〉载,杨忠于北周保定3 年(563),率军联合突厥伐北齐时,曾“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席卷二十余镇”,“过故宅”,可证前引《隋书》〈高祖纪〉载:北魏初年杨元寿“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祭先人”则说明必有先人之墓地在武川,又《隋书》〈杨处纲传〉载:“高祖族父也。生长北边,少习骑射”, 所谓“北边”应即指武川镇,此亦可视为是杨氏曾居武川的旁证。

     总之,隋室先世确切的籍贯与族属虽然难以考究,但出自弘农华阴汉族名门之记载,应不足采信,虽然隋室先世亦有可能是出自山东汉人寒族,但自杨元寿以来已有五代居于北边胡化之地的武川镇,因而其家族具有相当的胡族文化色彩,则应无疑虑。

      北魏末年六镇之乱,武川被攻陷,杨忠父杨祯避地中山,结义徒以讨叛军鲜于修礼,不幸战死,史载杨忠“年十八,客游泰山”,可能就是当时杨忠流亡山东的讳笔。

     不久,南朝梁军来攻,杨忠被俘至江左5 年,梁武帝大通2 年(528年),杨忠随从梁所扶持的北魏北海王元颢入洛阳,后来元颢军败,杨忠被俘,尔朱荣从弟尔朱度律召之为帐下统军,立有战功,此后即隶属于独孤信之下。及高欢取代尔朱氏掌权,并压迫北魏孝武帝,孝武帝西迁入关中(534年),杨忠与独孤信追随入关中,与东魏战于穰城,战事不利,杨忠与独孤信奔梁,直到西魏大统3 年(537年),再入关中。此后即为宇文泰东征西讨,屡建军功。到大统16 年(550年)府兵组织系统成立时,独孤信为八柱国大将军之一,杨忠则为十二大将军之一。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杨忠受赐姓普六如氏,直到北周末年皆以普六如氏为姓。

   北周时,杨忠位至柱国、大司空、随国公,天和3 年(568年)薨,年62,葬太原蒙山,子杨坚嗣。

    西魏大统7 年(541年),杨坚生于同州冯翊般若寺, 由智仙尼姑在佛寺养育,至13岁(553年)始还家,自幼信奉佛教。14 岁时,京兆尹薛善辟为功曹。15岁时,授仪同三司。16岁时,拜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明帝即位(557年),授右小宫伯。武帝即位(560年)后,迁左小宫伯,出为随州刺史,进位大将军。以上杨坚年纪轻轻即任高官,当然是来自父亲的庇荫,但若与西魏北周的功臣子弟相比,其实并无特别突出之处,盖北周初年功臣子弟位至州刺史、大将军、中大夫以上者比比皆是,《周书》各列传随处可见。

    杨坚地位逐渐突出,大致是在建德元年(572年)北周武帝亲政之后,这可能是和杨忠、杨坚父子在北周初年的政治斗争中不亲附宇文护有关。《资治通鉴》载:

  (杨)坚为开府仪同三司、小宫伯,晋公(宇文)护欲引以为腹心。坚以白(杨)忠,忠曰:“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坚乃辞之。

   《隋书.高祖纪》载:宇文护执政,尤忌高祖(杨坚),屡将害焉。

   《周书.杨忠传》载保定3 年(563年)杨忠联突厥伐齐回师:高祖(武帝宇文邕)将以忠为太傅,晋公护以其不附己,难之。盖北周初年的政局,乃环绕着宇文泰诸子的周帝派(孝闵帝、明帝、武帝)与宇文泰侄儿宇文护派,两派之间长达15 年的血腥斗争,最后以武帝诛杀宇文护告终,在这长期斗争中,杨忠、杨坚父子小心翼翼不得罪掌权的宇文护,但也不亲附宇文护,而暗中倾向周帝派,因而受到宇文护的排斥,甚至几乎遭到杀害。宇文护被诛后,武帝聘杨坚长女为皇太子妃,对杨坚才“益加礼重”。

    不过,武帝亲政时代,杨坚虽益加受到礼重,但尚不能说杨坚本人有太突出的势力。举例言之,武帝伐北齐之前(576年),杨坚还只是拜大将军,但此时功臣子弟中拜柱国者,至少已超过十余人。武帝两次伐齐之役,杨坚都受重任领军从征,平齐之后,进位柱国,除定州总管,转亳州总管,但此时不但柱国已不算尊崇,连拜授上柱国者,也已达十余人,而任州总管者也是为数众多。因此,武帝时代,杨坚地位虽渐提升,但尚不能说十分突出。《隋书》〈高祖纪上〉载:

     齐王宪言于帝曰:“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帝曰:“此止可为将耳。”

     按此句语意不甚清楚,或许可解做:杨坚因相貌非凡受到齐王宇文宪的猜忌,但在武帝眼里,并不认为他有何特殊之处,终究只能任一将领罢了,而这也说明直到武帝时代尚看不出杨坚有太突出的个人势力。

     《周书》卷16「史臣曰」载:

       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载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537),魏文帝复以太祖(宇文泰)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总百揆,督中外军。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云。

      西魏大统16 年时的八柱国,除宇文泰之外,分别是: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这些人物可谓西魏政权的权力核心人物,所谓“当时荣盛,莫与为比”。在此八柱国之下,有十二大将军,分别是:元赞、元育、元廓、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一般据此,认为杨忠为十二大将军之一,亦为当时之权力核心家族。然而,以上情形在北周时代已有相当的变化。

      北周初年宇文护专权,西魏元老武将有的被诛除,有的被排挤,有的年老凋谢,以上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族尚能维持权势者已所剩无几,如孝闵帝元年(557)2 月赵贵谋反事件,赵贵被诛,独孤信被赐死,其家族势力皆遭铲除;同年10 月,李远因子李植涉及孝闵帝谋诛宇文护事件,被逼自杀,家族势力亦大受打击;侯莫陈崇亦于武帝保定3 年,得罪宇文护被逼死。而如前所述,杨忠、杨坚父子亦因不附宇文护而被排挤,几遭杀害。因此,以上《周书》史臣所言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族之权势,在宇文护专权时代已完全改观。

       杨忠有五子:杨坚、杨整、杨瓒(慧)、杨嵩、杨爽。杨坚为长子,杨嵩早卒,杨整在北周武帝建德年间拜开府,陈留郡公,从征北齐,殁于并州。

     杨瓒娶武帝妹顺阳公主,自右中侍上士迁御伯中大夫。保定4 年(564),改为纳言,授仪同,甚受武帝亲爱,却与杨坚不合,宣帝时迁吏部中大夫,加上仪同,后来杨坚矫诏执政,杨瓒甚至反对他说:“作隋国公恐不能保,何乃更为族灭事邪”,恐为家祸,阴有图杨坚之计未成。杨爽6 岁而杨忠卒,为杨坚妻独孤氏所鞠养,因此在杨坚诸弟中最受宠爱,北周末17 岁为内史上士。总之,杨坚诸弟有的早卒,有的年幼,只有杨瓒任中级官吏,但却与杨坚不协,反对杨坚掌权,甚至要图谋杨坚,由此可见杨坚在北周末年的崛起过程,并没有得到多少家族势力的奥援。

    说完了杨坚的家世,捋捋杨坚作为外戚是怎样篡位当了皇帝?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带兵消灭了北齐,终于战胜了多年的劲敌。消灭北齐之后,北周的疆域和人口都大大增加,实力上升了一大截,在周边势力中脱颖而出,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底子。

     下一步,北周北面的突厥成了宇文邕新的目标。

     这时柔然已经衰落,突厥成了草原新的霸主,宇文邕在消灭北齐之前,由于实力有限,不得不对突厥采取了忍让的态度。吞并了北齐的地盘之后,北周兵力大增,宇文邕很快率军北上,打算痛击突厥。

    按照他这个趋势,他很可能带领北周统一天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进军路上,宇文邕突发疾病,不得不下令撤军,回来之后不久就病死了,年仅三十六岁,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宇文赟。

   这个宇文赟可比他父亲差远了。

  和喜欢奋斗的宇文邕不同,宇文赟喜欢享乐,特别爱喝酒,由于他毫无节制,宇文邕气得下了一道命令∶谁都不准把酒送到宇文赟的住处。

  为了把宇文赟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宇文邕对他严加管束,一旦宇文赟犯了什么过错,宇文邕都会对他严加惩罚,所以后来宇文赟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很乖。

  但这其实只是宇文赟的伪装,他的内心并没有任何悔改之意,宇文邕去世之后,宇文赟立即原形毕露,大肆在宫中淫乱。为了方便自己玩乐,宇文赟在公元579年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宇文阐,自己当上了太上皇,从此名正言顺地不理政务,大肆玩乐。

 宇文赟这么胡闹,有人就有想法了,有想法的不是别人,正是宇文赟本人的岳父———杨坚。

 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是宇文赟的皇后,杨坚本人又是北周重要将领,战功赫赫,在朝廷里有很大影响力。在宇文赟不理政务的情况下,杨坚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想办这种大事,光靠杨坚自己是不行的,他很快就找了两个得力帮手∶刘昉和郑译。

刘昉的父亲在北周担任高官,刘昉因此得以进入朝廷,成了宇文赟的亲信,由于善于察言观色,刘防很快成了宇文赟身边的红人。

 郑译也是很早就跟随宇文赟,当时宇文赟还是太子,由于他行为不端,当时很多大臣都劝宇文邕废了太子,改立其他的儿子,这让宇文赟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在那段煎熬的日子里,郑译总是不断鼓励和安慰宇文赟,宇文赟感激不已。所以后来宇文赟当上皇帝之后,立即重用郑译,把很多政务都交给他处理。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郑译很快就得意忘形了,有一次竟然把朝廷的木材拿去给自己盖房子。这件事被揭发之后,郑译丢了官职。好在刘昉和他关系不错,多次在宇文赟面前说他的好话,宇文赟不久之后又重新起用了郑译。

  那么他们和杨坚是怎么搭上线的呢?

  原来,郑译和杨坚以前在一起读书,很早就认识,杨坚能力过人,郑译一直都很看重他,由于宇文赟天天以享乐为主,身体越来越差,郑译和刘昉想换个靠山。

于是在朝廷里有很大影响力的杨坚成了他们投靠的对象,三人迅速结成同盟。

 郑译和刘昉给杨坚帮了不少忙,尤其是在杨坚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时由于杨坚战功赫赫,宇文赟有些猜忌他,有可能要对他下毒手。杨坚察觉到了危险,他立即找到了宇文赟身边的红人郑译,请他为自己在宇文赟面前美言几句,把自己调离都城以避祸,郑译答应了。

 不久之后,机会来了。

 宇文赟打算攻打南陈,让郑译参与此事,郑译借机提议让杨坚随军出征,宇文赟同意了。

 结果他们刚走到半路,沉溺酒色的宇文赟病倒了!

刘昉知道这是关键时刻,立即派人通知郑译,让他和杨坚火速赶回都城,准备让杨坚当辅政大臣。

可是想当辅政大臣的可不止杨坚一个人。

将领宇文仲也想当辅政大臣,并得到了宇文赟亲信颜之仪的支持。颜之仪得知宇文赟病危,立刻通知宇文仲入宫。如果让宇文仲抢了先,那就没杨坚什么事了,郑译在杨坚身上的所有投入将没有回报,他绝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

 所以郑译第一时间叫刘昉带人赶了过来。

 宇文仲兴冲冲地进了皇宫,以为能捞个辅政大臣当当,却只看到了杀气腾腾的郑译等人,宇文仲心知不妙,转身想溜,结果被抓了起来。

 然后郑译和刘昉篡改诏书,宣布杨坚为辅政大臣,负责管理百官,辅佐宇文赟的幼子宇文阐。不久之后,宇文赟病死了。不过这只是第一步,杨坚面前还有一个阻碍。宇文赟的弟弟宇文赞天天待在皇宫里,和杨坚一起办公,不把他弄走,杨坚很多事都不好办。

 但是宇文赞毕竟是宇文赟的亲弟弟,留在都城名正言顺,来硬的肯定不行。

这时轮到刘昉出手了,他对付宇文赞的办法是∶投其所好。

宇文赞好色,刘昉就送了很多美女给他,宇文赞很开心,把刘昉当成了好友。

 刘防趁机对宇文赞说∶"您是先帝的弟弟,威望很高,宇文阐年幼成不了事,但是现在先帝离世不久,局势还不稳定,您不如先回到封地,等形势稳定之后再回来当皇帝。"宇文赞没什么见识,觉得刘昉说得有道理,就主动离开了皇宫,杨坚轻轻松松就打发走了一个潜在对手。但是这时候杨坚依然面临一个问题∶宇文家族有多人镇守各地,如果杨坚夺取皇位,他们肯定会一起发难,到时杨坚是吃不了兜着走。

 为了把这些王爷集中到都城加以控制,杨坚想了一个点子。他以赵王宇文招的女儿要出嫁为名,让各位王爷来都城庆贺。这个理由看起来很正当,王爷们没有想那么多,都来到了都城,落入了杨坚的控制之中。

杨坚控制朝廷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终于激怒了一个老将——尉迟迥。尉迟迥当时担任相州总管(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北周设置的总管指的是一个地方的军事指挥官),杨坚怕尉迟迥给自己添乱,下令由韦孝宽代替尉迟迥出任相州总管,但尉迟迥拒不接受这个调令,这下子双方陷入了僵局。尉迟迥觉得杨坚图谋不轨,而杨坚则认为尉迟迥是要准备造反。

 双方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杨坚做事很果断,还没等尉迟迥起兵,他就先出手了。

他派使者前往尉迟迥那里,假装和尉迟迥谈判,实际上让使者偷偷拉拢尉迟迥的部下,准备干掉尉迟迥。

不过尉迟迥也不是这么容易对付的,他很快发觉了使者的阴谋,杀死了杨坚的使者。

然后尉迟迥召集部下们,对他们说:"杨坚不过是个平庸的人,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想通过控制小皇帝来号令天下,他谋权篡位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现在我准备率领你们打败他,拯救国家!"士兵们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尉迟迥。

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族人尉迟勤等人纷纷带兵来支援尉迟洞,尉迟迥的兵力达到了几十万,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杨坚不敢怠慢,立即派韦孝宽带兵去平叛。

韦孝宽,就是当年在玉壁大战中击败高欢的那个名将,他这一次出征,也没有让杨坚失望。

首先和韦孝宽对战的,是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双方长时间隔河对峙,杨坚等得不耐烦,又派大将高颖前来督战。

高频的到来给韦孝宽带来了好运,不久之后,尉迟惇就出了一个昏招。

尉迟惇打算让韦孝宽部队过河,在对方一半人马过河的时候,来一个"半渡而击",因此尉迟惇下令军队后撤。

生搬硬套兵法是不行的,尉迟惇犯了和当年苻坚一样的错误。部队在后撤的时候,很容易失去阵型。韦孝宽经验丰富,一看对方后退,立即下令全军出击,官军迅速冲过河,一举打败了尉迟惇的人马,杀到了尉迟迥的大本营邺城(今天的河南安阳附近)。

尉迟迥这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但是依然亲自上阵,这次他在城外聚集了十三万人马。

战斗打响之后,尉迟迥率军猛攻,他的士兵大多能征善战,而且跟随尉迟迥多年,十分拼命,打得官军连连败退。

高颖眼看官军失利,十分焦急,这时他注意到邺城百姓们都在旁边观战,于是心生一计,派兵攻击这些围观的老百姓。

老百姓们被吓得四处狂奔,一下子把尉迟迥部队的阵型冲乱了!官军抓住机会,发起猛攻,把尉迟迥的人马打得大败,尉迟迥眼看走投无路,自杀而死。

尉迟迥是地方实力派,他的死让都城里的王爷们胆战心惊,他们意识到了杨坚的威胁。

为了保住江山,干掉杨坚,赵王宇文招想了一个办法;请杨坚到自己的府上吃饭,派人干掉杨坚。

这个计划很简单,那么杨坚会来吗?

他来了,为了稳住这些王爷、杨坚当时还没有和他们撕破脸。当然,杨坚不会一个人来,他带了一些侍卫,其中有个人叫元胄。元胄是北魏皇室的后代,武艺过人,起初跟着大将宇文宪一起出去打仗,立下了很多功劳。

后来几经辗转,元胄成了杨坚的亲信,对杨坚忠心耿耿,杨坚对他也十分信任,把他当成了自己的贴身护卫,这次去赴宴也带上了他。

这个举动救了杨坚一命。

宇文招看到杨坚来了,心中窃喜,为了尽量减少杨坚身边的侍卫数量,好方便自己的人下手,宇文招特意把杨坚引到了内室。

由于那是宇文招的内室,很多侍卫就没有跟过去,但是元胄不管这些,就守在内室门口。杨坚不知有诈,喝酒喝得很开心,宇文招很自然地拿出佩刀来切水果,准备趁杨坚不注意的时候,一刀杀死他。

元胄警惕性很高,他看到这一幕,觉得不对劲,估计宇文招想害杨坚。于是他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对杨坚说∶"您府上出事了,请赶紧回去!"但杨坚没有意识到危险,不肯立即离开。

宇文招没想到来了个搅局的,心中大怒,大声斥责元胄,想把他赶出去。元胄根本不理他,在内室里面就是不走。

宇文招见来硬的不行,立即改变策略,安抚元胃,赏酒给他喝,对他说∶"我没有恶意,不用怀疑我。"

元胄没有相信这些鬼话,依然紧盯着宇文招。宇文招在附近埋伏了人手,准备叫他们杀进来,但是宇文招又怕自己在里面受伤,所以他站了起来,打算从小门溜走。元胄一直盯着他,看到他想溜,元胄立即拦住他,把他按回了座位。

双方就这么耗着,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宇文招怕杨坚要走,偷偷暗示下属做好准备。

这时,元胄听到了隔壁有动兵器的声音。

这下子元胄再也不在这耗着了,他对杨坚说∶"您府上有紧急的事情,不能再留在这里了!"拉起杨坚就往外走。宇文招赶紧追上去,元胄让杨坚先走,自己堵在门口,硬是拦住了宇文招。

就这样,杨坚虎口脱险,宇文招始终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下手机会。不久之后,杨坚知道了宇文招的阴谋,下令处死了留在都城的这些王爷,重赏保护自己的元胄。

 杨坚在外干掉了尉迟迥,在内干掉了赵王宇文招等人,北周已经没有人可以再阻止他夺取皇位。

当时的北周君主是年仅八岁的宇文阐,杨坚是他的姥爷,而且控制了朝廷,改朝换代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581年,杨坚经过周密的安排之后,迫使宇文阐把皇位让给自己,杨坚把国号由"周"改成了"隋",隋朝由此建立,杨坚就是隋文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