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之路是产业升级的基础?

 天承办公室 2023-02-22 发布于江苏

文章图片1

产业升级的本质是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与产业价值链升级的马拉松式竞争。 这种竞争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突破高收入壁垒。

制造与服务业融合是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产业价值链迈向高端的必由之路。

三次行业分类制度误导了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 10年前,他出版了《制造业服务化路线图:机制、模式与选择》一书。 书序的标题是《修复故障仪表盘:对三大行业分类体系的思考》。 如果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是一列奔驰列车,那么三级产业分类体系就是一个仪表盘,却在阻碍着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认为,传统产业链体系正在解构和重组。 以链式控制为核心的生产型供应体系正在向以客户需求和网络协同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 客户可以参与到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全球制造业正面临四大变革:市场需求从产品导向向产品服务体系转变; 竞争优势正在从规模化供应能力向个性化供应能力转变; 客户交易正在从一次性的短期交易向长期交易转变; 更值得关注的是,高价值环节从制造环节转向服务环节: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看,企业独有的资源和能力不可模仿、难以复制 ,且不能完全转移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文章图片2

工业革命数百年来,制造业始终追求的是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高满意度。 区别在于如何从批量生产走向个性化定制。

美国是新实体经济的风向标。 近十年来,美国的GDP从日本的2.6倍扩大到4.5倍,从德国的4.6倍扩大到5.4倍; 美国制造业的GDP从日本的1.5倍扩大到2.4倍,相当于德国的2.5倍。 倍数扩大到3.1倍。 德国、日本和美国在GDP和制造业规模上的差距还在拉大。

美国经济世界领先地位的巩固和确立,是新实体经济的胜利,是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全面融合的结果。

从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实现从以供应为导向的大规模生产向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定制化生产演进。 这就要求全球制造业加快构建万物互联、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智能引领的新模式,迈向系统重构、动态变革、范式转换的新阶段。

文章图片3

人们对中国的传统制造能力存在误解,认为这种制造能力无处不在。 事实是,即便是在服装这样最传统的行业,优质的柔性代工能力也是稀缺资源。

数字科技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核心是,面向采购、制造、营销、零售的全产业链,重构企业运营各环节数据的流转体系和模式,实现从物理载体的低频、手工信息流到数字世界的高频、自动数据流,从基于人工经验的决策到基于数据+算法的决策,从局部系统的数据集成到端到端的数据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供应链韧性是整个供应链体系受到外部强烈冲击时,快速恢复并有效响应外部需求变化的能力,核心是如何化解供应链体系的不确定性,就是供应链各个单元主体能够在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方,按照确定的服务水平,将确定的货物交付到客户的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