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安夜空】第138期|洪波:通往春天的卖花渔村

 卿先生的院子 2023-02-22 发布于湖北

新安

让文学唤醒梦想

用艺术点缀人生

夜空

文章图片2

通往春天的卖花渔村

洪 波

文章图片3

认识一个村庄,往往得先从这个村的名字开始,就如同读一本书,首先接触的是书名。徽州五千村,最有韵味的村名,我想便是卖花渔村了。村子本名洪岭,距离歙县古城7公里,藏匿在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村形似鱼,村人姓洪,喻水汹涌,鱼得水则生机盎然,因而将“鱼”改为“渔”。

卖花渔村,只卖盆景,大大小小的盆景,挤满房前屋后,但凡能制作盆景的植物,这里都能找到。最具代表的就数梅花桩了,其制作历史少说也有1000年。《洪氏宗谱》载,远在五代(907—960)时,名士洪必信,号梅窗居士,“嗜书史,善吟咏。尝于居右建小楼数楹,植梅于前,作梅花百韵以自适。”明代永乐年间,洪时旸以盆景技艺“商艺北京”。明天启年间,洪善文、洪善武、洪善智三人“同艺北京”。

文章图片4

徽州山多地少,田更少,土地贫瘠无以耕种,盆景虽不能直接变成粮食,但盆景能以物易物,这不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吗?每逢一次变革,民本思想都会让盆景遭受一次破坏,但总有明智的村民极力保护这微弱的“火种”。“火种”不灭,家族的香火就不会断续根脉。

卖花渔村多以树桩盆景为主,追求“古朴、苍老、遒劲、庄重、幽雅”的艺术风格。盘扎、修剪、摘芯、去芽、定型、移植,这些工序不像完成一季庄稼那么简单,它是一项长期、反复性的过程。面朝盆景背朝天,一代又一代花农的艰苦付出,才成就了“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侍弄盆景,忌讳株株整齐划一,缺乏张扬的个性。一个花农需要长期的匠心,游龙式、扭旋式、迎客式、圆台式、疙瘩式、劈干式、枯干式、悬崖式、提根式,像完成一幅幅水墨画,在传承中遵循自然法则。

文章图片5

你若正月里,去卖花渔村赶一次花期,蜂拥而至的不是蜜蜂,而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潮。梅花从冰冷的日子里欢呼起来,像点燃一挂鞭炮,声响浸润四处。油菜花一笑遍地金,梅花勤来早,百花争艳遍地诗情画意。百花争艳统称梅花,颜色就有紫红、朱红、粉红到粉白、苏白、淡绿、浅黄等;虽是梅花,花型却有单瓣、复瓣、重瓣、台阁等;虽是梅花,品名却有徽州骨里红、徽州檀香、徽州台阁玉蝶、徽州宫粉、洪岭二红等。长期选优、人工嫁接、压条存异等方式,花农培育出了百余个品种,时令一到便齐刷刷呼朋唤友,这不正是百花争艳吗?

文章图片6

当初,祖先植梅,不单单为了生存,有种深层的喻意,让后人有着浸润心骨的“家族血缘”。梅花香自苦寒来,梅窗居士必信,既然选择了这片土地,哪怕是贫瘠的,也要向一棵树学习,扎根自然生长。人是一棵移动的“树”,却比树活得更精彩,人是需要一种精神寄托的,而“梅花”就是象征的载体。

梅花年年开,开在一年中寂寞、萧条、冰冷的日子里,梅香阵阵破严寒,遍地春暖的日子,又近在咫尺了。

文章图片7

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承载了徽州人无尽的思绪,就像这碧波上的行船,从晨雾里划来,又消失在天边的云际。碧水无弦万古琴,太多的重复覆盖了昨天的明月清风。除非是刻骨铭心的往事,凝固这段时刻,让你时时记忆犹新。

通公路之前,村民进出,只有一条山路与外界相连,山路束缚着村民奔跑的脚步。

要想富,先修路。对此,土生土长的洪吉会感受最深。1997年6月,一个外地的客商在她家买了40株盆景,60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却让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梅雨时节,山路泥泞,这也是盆景出山的唯一途径。那天,下着大雨,洪吉会一家与两个亲戚,头上只能戴着斗笠,挑的挑,抬的抬,也不知道是汗水还是雨水,每个人一天下来浑身衣物都湿透了。

文章图片8

这次经历,让洪吉会刻骨铭心,小盆景运输如此困难,大盆景怎么办呢?当选村干部后,她便积极为修路奔走筹划。捐款倡议一发出,便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一个身患重病的村民,让妻子把钱拿到村委会,并转告说,他家两口人,加上外地的女儿,这个钱必须要捐。“即使我不在世了,我老婆今后还是要走的。”村民们少则几十元,多则上万元。全村户户参与,短短时间就筹集到了启动资金92825元。

启动资金有了,但这点钱想要开通公路,自然不现实。洪吉会和其他村干部,又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各级政府伸出了温暖民心的大手,多次测量、规划,并先后投资近百万元,使修建公路不再是梦。

挖掘机进场的那一天,虽然下着小雨,但是村民们云涌而来,燃放鞭炮,像过节一样热闹。那时南源口大桥还没建成,挖掘机是通过两条连接起来的蹦蹦船运过来的,当时岸边的泥土又软又烂,挖掘机开不上来,村民们就齐心协力用一根绳子,边拖边拽,才成功上岸。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哪怕是挖掘机这样的庞然大物,也能被拖动向前。

2006年,卖花渔村终于通上了公路,新路打开了村民们的心路。2016年,这条路又进行了拓宽改造,不仅会车没问题,大货车也能直接开进村。

畅通致富“大道”,村里昔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搭上了卖花渔村这辆发展“快车”。

文章图片9

卖花渔村,家家有院,户户种花,盆盆皆景。这不仅扮靓了整个山村,也为村民带来了富足的“庭院经济”。

2006年公路的开通,大小盆景得以快捷运出大山,其销路自然也一下打开了。当年就有一位客商,开着货车来到村里,把贫困户老洪家的盆景全部买走。

“爷爷种,孙子卖”,一株好盆景的成型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一条路的开通,一个好时代的到来,又让全村人傻眼了。因为土地有限,按照传统卖法,全村祖辈积累下来的盆景,不出几年就会销售一空。

文章图片10

苗木种植离不开土地,没有土地一切都是扯淡!可是卖花渔村土地有限,怎么扩大产业发展?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国家出台了允许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这让大伙儿眼前一亮。当时邻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大量土地抛荒闲置着。老洪第一个站了出来,一下就从周边村庄流转了20亩,开始了循环式的规模化栽培。

老洪的这一步,下活了一盘棋。新的发展契机,让花农们看到了曙光,于是纷纷流转土地。这也带动了周边其他村庄的加入,盆景艺术造就的“美丽经济”,“一点带面”推动了大发展。

“你是这个时候来,要是正月里,车子根本就进不来,这里到处都是游客。”老洪笑着说。

小盆景,大发展。盆景的规模化发展,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18年,老洪家里盖起了新房,又经营起了农家乐,老洪的日子已是“日出江花红胜火”。

文章图片11

10多年前,村内的小青年觉得呆在家里,守着一份家业,觉得没出息,纷纷走出大山,去大城市“淘金”。一条公路的开通,又把他们“召回”:“绿色黄金”,有饭吃!如今,卖花渔村35岁以下,从事祖业的就有60余人,也涌现了一批年轻技艺大师和销售能手。

洪林大学毕业,在外工作一段时间后,想想还是于2017年回到了家乡,经营家族的盆景生意。他说:“手艺是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政府支持力度大,那我就该回来创业。”

年轻人聚在一起,时常探讨着新的销售模式,毫无经验的洪林,准备把直播电商引入村中。在村里老辈人眼里,踏踏实实才是正道,搞这“新玩意”可有饭吃?

“不尝试,又怎么知道呢?”洪林豁出去了。

文章图片12

那晚,洪林家的小院灯火通明,直播在大家的期待中开始了。邀请来的师傅制作盆景时,洪林就跑前跑后,一边解说,一边打下手。几个小时过去了,一株不起眼的罗汉松在师傅的巧手中逐渐成型,最终实现了完美蜕变。洪林这边的直播间,上线的只有十几个人。盆景自然没有卖出去,但洪林还是很高兴,为盆景做了一次义务宣传,毕竟这是第一次嘛!

就这样,洪林开了头,一群年轻人“一拥而上”,通过抖音直播、云直播、淘宝销售等方式,逐步将盆景销往全国。如今,村里建有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1家、经营网店40多个,盆景网络年销售额突破了500万元,户均年收入已突破了10万元。

云端之上,一条无形的销售之路,正四通八达地伸向全国各地。

文章图片13

“这盆,起码要2万,我1万多没有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洪定勇指着一盆罗汉松说。面对笔者的提问,他一脸兴奋地说:“在我的院子里,大大小小的盆景加起来,百把万还是有的!”一个庭院,就是百万,整个卖花渔村,又该是多大的一笔财富?

文章图片14

卖花卖风景,守住青山绿水,得天时、地利、人和,卖花渔村走出小山村,走上云端,走向了国际大舞台。欣逢一个鲜花盛开的时代,小小的卖花渔村,沐浴在春风时雨里,正在丛中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